促进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0-11-17 16:13:33 职业/专业/职能 我要投稿

促进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研究

  一、引子:与书为友,且吟且行

促进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研究

  “与书为友,且吟且行”是小C老师的一次暑期读书报告。这位教龄刚满三年的青年英语教师,从一开始迫于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而读书,到自觉研读学术论文,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尝试写作,直至文章陆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小C老师通过阅读与论文写作,在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跨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

  我在网上查过,并没有“且吟且行”一词。我之所以“吟”不忘“行”,是因为“吟”在路上的同时,我更享受“行”之过程。昂头高歌、意气风发的日子也许会有,但更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埋头走路,我很喜欢这种逐渐成长、且吟且行的感觉。

  在为期十周的交谈中,小C老师不止一次提到“享受”和“成长”。当得知我们考虑运用访谈和日记研究的方式追溯他的专业自主发展之路时,他很痛快地答应了我们。

  我希望通过这个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更多的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研究结果能否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做这样一件事情。至少对我来说,重温走过的点点滴滴,自己一定还能成长不少。

  真诚,热情,富有青春活力,这是小C老师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他对本研究充满期待,对自己没有坚持写教学反思日记也能直言不讳:

  反思日记没有每天都坚持写,我不知道它们能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除了日记,偶尔也写点教学随笔,有时我还会把它们放到博客或QQ空间,但我不确定它们是否具有研究价值。

  小C老师提供了自己近三年与本研究相关的教学反思日记、论文、QQ空间日志、电子邮件及博文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小C老师不定期地与我们进行电话、邮件交流,并在周末与我们进行面谈,澄清研究数据。在接下来的两个半月里,研究小组和小C老师共同探索了一位青年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从阅读到论文写作,他都经历了什么?

  二、起部:困惑中起航

  2008年大学毕业后,小C老师就职于扬州市一所普通公办初中。他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不佳,很多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女,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或者英语基础极其薄弱。刚参加工作,小C老师便担任了初一两个班(共107名学生)的英语老师,这对于没有太多教学经验的新老师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开学不久,小C老师便困惑不断:

  1、上班才半月,便明显感到有些吃不消。是怪学生基础差,还是怪自己不会教?我差不多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改作业和个别辅导上了啊。我该怎么抓(学生的成绩)?不抓,均分怎么办?没有均分,名次怎么办?

  2、我得在这个假期好好调整一下,要暗示自己能行,我不能输。学生都是一样的,我的(学生基础)差,别的班也好不到哪儿去,大家都一样,现在就是看谁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能把成绩抓上去。不久就要阶段考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

  小C老师是一个专业基础扎实、能吃苦、爱动脑且个性有点要强的人,但作为一名新手教师,他对怎么抓学生的成绩感到十分困惑,更不必谈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如他所言,“专业发展对我来说还很遥远,当时我也没有想过怎么成长或发展。我想(如果)学生的成绩上来了,自己自然就发展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可见,对小C老师而言,学生的成绩左右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他的当务之急便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在种种困惑的背后,小C老师也有自己的教学智慧。开学不到两个月,他便学会了如何指导学生答题。比如,阅读文章时划出解题的依据,做单选题时把“题眼”圈出来等。这些应试策略的确帮了小C老师不少忙。在第一次阶段考试中,他所教的两个班在12个平行班中均名列前茅,这对小C老师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但在提及自己和学生“十分开心”的同时,小C老师却不知为何有些失落:

  周末的校园空荡而枯燥,一个人坐在办公室,说不出得有些失落,而这样的情绪似乎与学生的成绩无关。有时也在问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是否一定要围绕学生的成绩转?而我们所谓的成败完全要靠学生的分数来体现?要真是这样,到底是学生的苦难还是我们的悲哀,自己的人生究竟该由谁来书写?

  小C老师的文字读起来尖锐却夹杂着无奈,我们替他捏了一把汗。惊喜的是,在博文的最后一段,小C老师又十分感性而诗意地写道:

  学生像水,流走了一拨又流来了一拨;教师呢?是风吗,促他们前进?是源吗,给他们能量?是岸吗,静立于两侧观望?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人生若是一条大河,我绝不做死水,我还年轻,我要流动,我得成长,像学生一样地成长。我要跋涉很长的路,去琢磨,去感悟,去读更多的书,去经历别样的风平浪静与波澜壮阔;而在这长长的流动中,我美丽了学生的风景,他们继续了我的梦。

  这是小C老师第一次谈到“去读更多的书”,也是我们第一次领略他的“流动的风景”:他用“流动”描述行进中的人生与事业,而师生互为彼此征途的“风景”。教师要想“像学生一样地成长”,自己便要成为“活水”或“水源”,因为“流动才能发展”。这是小C老师专业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首先,教师事业的成功与否并非完全由学生的成绩决定;其次,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主要得力于个体的行为自觉。“流动”有利于成长,而阅读是促进思想、理念等各方面“流动”的快车道。

  阅读虽不是促进我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唯一途径,但它确实丰富了我的人生。坦白地讲,当时我并不知道多读书就是在自我研修、自我发展,我只是不想一头扎进学生的“分”里,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路要走,谁也无法代替(第1次周末交谈记录)。

  从为学生的成绩提心吊胆,到着眼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小C老师开始了他的阅读之路。

  三、承部:书海里徜徉

  小C老师意识到要实现个体发展,就要多读书。随后,他每周都花一定的时间去学校图书馆。刚开始,他大多只是随手翻,毫无目的,不知从何下手。庆幸的是,小C老师的这种茫然并未持续多久,《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成为了他最后敲定的期刊。以下是与小C老师的一段访谈记录:

  首先,我排除了专业论著,平时工作忙没时间,估计也没耐心(笑)。其次,学术期刊虽有很多,但良莠不齐,能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其实也就那么几种。读大学时便听说过《中小学外语教学》,只是没有看;但知道它学术性强,权威,好读,还有案例,比起厚厚的专著更有趣,因为它们多是来自一线教师之手,感觉离我们、离课堂更近一些(第3次周末交谈记录)。

  “学术性强,权威,好读”,“有案例”,“有趣”,是小C老师对这本期刊的最初认识。但不久,他便发现《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并非自己想象的那样“好读”或“有趣”。

  2008年12月17日

  从图书馆借来期刊[注:期刊指《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下同]快一周了,还躺在那睡大觉。偶尔翻阅一下,也提不起多大兴致。读不懂。有些标题很长,还多含“研究”两字,有的标题短些,却带有陌生的专业术语。后悔没读研究生,连文章都看不懂,够惨的。

  2008年12月23日

  天气晴好,闲来无事,一本期刊翻来翻去,总算找到一两篇看得懂的了。文章确实好,专业,精炼。结构虽略显“八股”,但没有空话、废话,很实在。后面的参考文献也很多,还有英语文献。……越发感到自己读的书少,难怪这么多读不懂。

  事实上,小C老师并未因暂时遇到了困难而放弃;相反,他往图书馆跑得更勤了。他解释说:“我肯定要坚持,与以前相比,已经有很大进步了。”随后的两周里,他的日记中与阅读有关的文字在增多,读书的心情也逐渐好转,诸如“比较开心”、“略有收获”等。

  “坚持了两个多月,文章看了不少,但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小C老师回忆当时的感受时说。“还是读起来很吃力吗?”我们问。“不是,看了就忘。当时感觉特别好,特有感触,不久就忘了。”“想记住它们?”“对,记住不更好吗?或许以后能用到的。”

  第二学期初,为了解决“看了就忘”的问题,也为了“以后能用到”,小C老师开始做摘要笔记了。他用卡片记下文章的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期号、页码以及文章的框架结构。他分析说,这些要素都不可或缺:对一篇文章而言,标题好比眼睛,关键词便是标签,摘要是精髓,框架是骨骼。小C老师还特别强调了文章结构的重要性,他说:“我花了大半精力学习典型的文章框架,以便自己短期内可以较快掌握常见论文的写作范式。”

  从“连文章都看不懂”到“感觉特别好,特有感触”,从“偶尔翻阅一下”到学着写读书笔记,从“提不起多大兴致”到“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小C老师“感到浑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劲儿”,尽情地在浩瀚的书海里徜徉,“新鲜而刺激,忙碌而兴奋”。

  自己原本或是一条干涸的河,如今却迎来了阵阵雨水,逐渐丰润起来了,流动起来了,有劲儿了……比如,认识了更多的专业术语,虽然有的可能叫不上名字来。再比如,不再害怕带有“研究”的文章了,因为知道了“研究”也有很多种,像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实验研究等,它们并不见得非进实验室不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辩证地看待各种研究,毕竟我们要尽力确保教育公平。(第5次周末交谈记录)

  惊喜的是,小C老师的话语中提到了“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公平”,提到了他原本最害怕的“研究”。难得的是,他对自己的`阅读行为的评价客观而冷静,在看到自己进步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那些日子虽有思考、有感悟,但主要还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积累,没有经过自己的二次加工,没有比较,零乱无序,不够系统。”他在暑期读书报告里如是说。

  四、转部:沉浸于思考

  第一学年末,小C老师订了下半年的《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成为了办公室第一位订阅专业期刊的老师。“我喜欢边读边圈,借书来看毕竟不方便”,他说,“有了自己的期刊,便可以在上面随时地做批注,前后各期拿来做比较,感觉很好”。

  这一阶段,小C老师主要学习期刊文章里的优秀案例,研究同类文章的惯用写法和同一作者的典型写作风格。他不再简单地做读书摘要笔记,而是从文章形式转向文章内容,从机械摘抄转向积极思考,从偏好理论转向直面课堂。

  1、昨晚读到了一个教学案例,关于一般过去时的导入,居然用上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今天一跑到学校便和同事分享,大家都很喜欢……虽然学生们不会用英语表达“鸥鹭”,但他们用wild birds又何尝不可?我觉得它妙在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死”的语法一下子“活”了起来!或许这就是课堂设计的魅力所在。

  2、今天讲语法我拿开心网上的“偷菜”作为例子,大家伙一下子兴奋起来了,举起很多手!有点让我喜出望外!……有时候或许是我们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让语言走近生活,如果每节课都是《如梦令》,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英语课上谈“偷菜”“种菜”,那也许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小C老师的日记里多了对课堂现象的理性分析,他亲切地称呼自己的学生为“大家伙”,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课堂设计的美。“要不是读书,我很少能看到这样巧妙的案例,像是观摩一次高水准的赛课,你尚未投入却已被深深吸引。”甚至一年之后的谈话中,小C老师对这个案例仍然津津乐道。

  后来我就想,可不可以把《如梦令》换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或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我们中国古典诗词里这样的叙事诗是不是还有很多?或者,在讲解其他时态的时候,能不能借鉴这个思路,能不能用得上?(第7次周末交谈记录)

  五、小结

  1. 主动性与反思能力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主动性、反思能力对其有显著影响”。小C老师经历了短暂的专业迷茫之后,意识到教师个体要主动发展,就要发挥个人的内生性动力机制,而不是依靠学生的成绩来体现自身价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核心要素是教学反思,小C老师通过写教学反思日记优化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

  2. 阅读与写作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快车道,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促进青年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研究】相关文章:

促进船舶行业的良性发展的思考08-29

关于多媒体技术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11-26

发展设施农业促进牧民稳步增收调研07-24

《教师专业化理论和实践》读书心得11-21

优秀教师专业化学习心得09-27

合肥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若干规定-办法01-05

幼儿咬人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分析06-23

教师专业化成长学习心得体会12-23

辅导青年教师计划12-28

青年教师教学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