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素质养成中的语文教育策略

时间:2020-11-14 09:33:23 教育 我要投稿

学生素质养成中的语文教育策略范文

  20XX年10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河北省石家庄教育学院负责组织的河北省语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研修学习期间,聆听了十位专家的教诲。这使我开阔了视野,有了一个新的高的站位,来思考自己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下面是我就学生素质养成中语文教育的策略,展开的一些思考,就请诸位大家斧正。

学生素质养成中的语文教育策略范文

  第一,关于学生素质构成的思考

  在“十五”期间,我曾参加了一个课题的研究。课题题目是“构建高中阶段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学生的素质由那些要素构成?为回答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不少资料。

  我们首先想到了教育部文件。我们查阅到教育部文件:教基[2002]号,《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在这个通知中,对学生素质进行了如下的表述:

  (1)基础性发展目标:

  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公民素养。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交流与合作能力。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备锻炼健身的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我们分析认为:

  第一、各评价子项之和不等于整体;且有些子项之间是交叉关系,例如“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之间。

  第二、各评价均将考试成绩排除在素养评价范围之外,其隐含观点是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实际上,在当今现实环境中,应试能力也是学生素养必备因素。

  第三、评价的公平性难于保障,导致可操作性不足。

  第四、从各评价主体上讲,都是一个静态评价,具有盖棺论定的味道,对学生激励作用不足。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性素质。所谓完整的健康的人性素质,是以个人作为评价对象,就其文明程度及发展状态而言的。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及其客观生存状态。可表述为一个人的环境认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认知环境能力、自我认知及自我认知能力和调整自我与环境关系的能力。

  在此观点指导下,我们建立了我们的评价体系。

  第二,关于学生素质养成中语文教育目标的思考

  在学生环境认知(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认知环境能力、自我认知及自我认知能力和调整自我与环境关系的能力养成过程中,我们语文教育应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呢?

  我们当然不能全部承担,那是我们承担不起的。那么我们语文教育能够承担哪些,来作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目标呢?。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是附着在儒家的经学教育之上的。儒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虽有“小学”之举,“训沽”之为,但均无独立身份,处于经学的附庸地位。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朴素地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随着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语文成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独立学科。1942年,叶圣陶先生揭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工具性。但直到196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才正式写入:“语文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必须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威:观点片面。语文还具备不可忽视的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引导认知性,且越到高一年级其工具性程度越是降低,人文·思想·审美·认知性越将突出】”之后修订多次的教学大纲,都坚持了这一认知。这是语文教育观念的一次飞跃。

  在上世纪末语文教学大讨论的催生下,教育部于2000年草拟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将“人文性”纳入语文课程性质的范畴,并进一步明确写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虽然纠正了片面性的认识,但仍觉悲哀,这一简单的道理在2000年才普遍认识,中国教育界的工作者需要自我检讨和反思】”这可以说是对语文课程性质在认知上的一次伟大飞跃。

  然而,用哲学的方法来思考,“语文课程”作为一客观事物,有其形式——工具性,有其内容——人文性,也必应有其过程,这一运动时态,我们认为是其思维性,这从语文课程的三个构成要素可以分解而知:我们的语文课程是由教授主体、学习主体、传递媒体三个要素组成的。作为传递媒体的一切语文材料均是信息输出者的思维轨迹,教授主体与学习主体在交流过程中的一切语文媒介也是其思维的外现。由此可以看出,思维性也是语文课程的客观本质属性。故常言说:“学会一门语言,就学会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性质应是工具性、人文性和思维性的三维统一。【观点很好】针对语文课程的三维性质,我们建议将语文学习的目的明确为:“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应用”【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学会思考。我们所有的听读对象,不论是文字的,还是语音的,都是信息输出者的思维过程的外在物化。循其轨迹,我们可以寻见作者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规律,其思维方式及规律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们的听读过程,也是一个接受信息的思维过程,其思维规律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的思维活动,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思想者。封建教育禁锢人的思想,不会将此定为学习目的;近代语文教学虽模糊地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未能将其提高到相应的重要位置。所以,多年来语文教育效率低下,不能尽如人意。学会思考,就是通过语文学习,掌握人类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如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

  学会交流。就是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使自己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这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语言学知识:如文字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等;文章学知识:如写作基本常识、表现技法常识、文学艺术常识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语文这一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来讲,我们认为主要表现为四种功能,即理解功能、识记功能、思维功能和表达功能。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就要能充分发挥这一工具的性能。

  语文的理解功能主要体现在听、读两项基本技能中。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外在的新的信息体;②内储的旧的信息体;③内外信息的'联想组合。也就是说面对外在的新的信息体,能够比照内储的信息体,在联想中知其异同,准确把握,顺利接受,以达到输入为目的。这就是理解,这是听读能力的本质。

  语文的识记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字记录的恒定性、语言交流的约定性、思维内容的内储性中。正是语文的识记功能,使我们通过典籍了解了历史,通过电波了解了异地,通过大脑储存了过去。掌握语言的这一功能,你获得了他时他地他人传输出的信息,利用这一功能,你弥补了脑的记忆力的不足,保留了自己的思维信息。

  语文的思维功能体现在人类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思维的。这一点,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给予了充分证明。人的逻辑思维是以词语的内涵概念为基础,进行判断、推理的。一个人,他的语文知识越丰富,逻辑思维也就越敏捷、越准确。连一个词语的内涵概念都不理解的人,决不会利用这个概念做出正确判断,就像不知“单边主义”是何物的人,决不会做出“单边主义是必定行不通的”判断一样。即使是形象思维,也是与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相关的。李白可以营造出《静夜思》诗中的月夜思乡的深沉动人的意境,感人于千载之后。而一个村夫,虽可动思乡之情,绝难描摹出这完美的动人意境。

  语文的表达功能体现在说、写两项基本技能中。人们利用语言文学,将自己的思维成果输出来,以求得到他人的理解。这是一种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它需要广泛地接受外界信息,积极地调动内储材料,分析综合,加工出新的语文信息群体来输出。这种创造性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思维成果输出,能够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与其表达如何密切相关的。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主要取决于他对语文的这种表达功能的掌握如何。

  学会应用。这是就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本质而言的。要求我们能够利用语文所承载的信息,来改造自己,改造环境,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自己,也即修身,使自己从身体到精神都获得健康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及认知自我的能力。改造环境,即能够利用我们通过语文获得的知识来改造我们面对的这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就是说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环境认知及认知环境的能力。提高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即能够正确地认知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正确认知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恰当地做出适宜的关系调整,使自己与环境和谐发展。这三种能力正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或者说生存能力。这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素质养成功能。认识并张扬汉母语教学这个功能,有利于确立对语文教学认识的新站位,从而使全社会的人们真正重视语文学习。

  由上述思考,我们可以明确,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应用”,应当是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就是我们在学生素质养成中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一,关于学生素质养成中实现语文教育目标必要策略的思考

  当我们明确了我们语文教育在学生素质养成中的责任的时候,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想,在当前我们语文教学所处的环境下,我们必须采取下列策略,来实现我们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

  策略一,我们必须保护我们母语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应处的地位。

  我们知道,语数外历来被看做中学教学的三大科。但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英语教学已凌驾于语文、数学之上。你到一个学校看看、问问,就会发现学生花在英语学习的时间常常是语文的两倍!【这是个严重问题,英语不宜太早深入纳入小学教学,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26字母和简单会话日用语即可,数量在50句上下就相当不错】

  英语的好坏,仿佛决定了学生的一生。

  令人悲惨的是:不知有多少农村孩子因英语成绩不好而辍学,因英语成绩不好而被拒之重点中学的大门之外,也就是大学门外!

  而母语教学,却成了小媳妇,处处受气。结果,我们的大学生连大众汉语都说不好!读写能力更是惨不忍睹。

  因此,保护我们母语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应处的地位,是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这是我们实现我们语文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

  策略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乃至基本素质,以做我们传统的师道尊严的维护者。

  师道尊严,要求我们必须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师道尊严,要求我们的学生必须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仰慕者;传承我们汉语文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思维个性,中华民族的交流工具,是我们的生命价值。我们只有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能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成为学生表率,获得学生的尊重。所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乃至基本素质。

  策略三,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学习行为应是一种自主行为,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学,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的主人。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在教室里是老师主宰下的乖乖生,是老师灌输下的受教者。结果,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每天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是在老师、家长、社会的逼迫下,为了应试去应付。这怎么能学习好!

  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求他们走出被动状态,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做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三个目标: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应用,是激发他们学习动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策略四,我们语文教学应坚持“三教三不教原则”。

  “三教三不教原则”:三教,是教学生不知的,教学生不能的,教学生有疑的,而学生已知的,已能的,无疑的,就不要再讲。

  如果学生都处在了主动学习的状态,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实践中就应坚持下列三项教学原则:即只有学生不知、不能、有疑的,才是教师所要讲授的。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变不知为知,变不能为能,变有疑为无疑。若真能进入如此教学佳境,那么,我们的课堂也便成了学生的课堂,课堂景象将不是现在的老师问学生答,而是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此时的师生关系,已打破了传统的君臣父子关系,而成为提供教育服务与接受教育服务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时才谈得上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这一教育状态。

  策略五,我们可以坚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纲来组织阅读与写作教学”这一理念,采用“三明确教学法”,来实施语文教学。

  三明确教学法就是:

  第一,在具体单元教学中,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教育目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必须在了解自己、了解教材、了解老师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具体学习目的(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而这个教与学的目的必须是三维的,即:思维性目标、工具性目标、人文性目标。既要分项明确,又要和谐统一。

  第二,在具体单元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必须采用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必须明确为实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必须采取的具体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法的选择上,既可借用一家,也可熔铸百长,不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创新教学法,从诵读法、讲读法、导读法、练读法、研读法、速读法,到赏析法、讲授法、博取法、发现法及种种模式环节法,只要可以用来实现教学目标,就不妨拿来。

  第三,在具体单元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运用某种教法,去完成教学目标所必经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主要教学程序,学生也必须明确运用某种学习方法去实现学习目的所必经的符合自己认知规律的主要学习程序。

【学生素质养成中的语文教育策略范文】相关文章:

小学生养成教育广播稿范文11-07

养成教育随笔01-10

中学素质教育论文范文10-15

幼儿养成教育心得12-15

小学生素质教育家长评语12-3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论文10-15

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教案12-16

小学生素质教育家长评语6篇12-31

地埋素质教育之我见11-26

参观素质教育基地有感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