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实录

时间:2020-10-07 18:56:31 语文 我要投稿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实录

  纵观传统的阅读教学,从整体看,是一种“受话”式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似乎成了一种天经地义的程式。这种教学往往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语文课程标准》再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式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环节片段: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实录

  同学们熟读了课文,那么你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有自己的见解或认识?请同学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去和他们来一次心灵的对话。

  本环节的教学则是要每个学生以独特感受,解读文章的内涵,去品味、探究、发现,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阅读经验对文章的意义世界作深层性的开拓、补充和创造,对文章的“空白”加以想象和拓展。这是一种融入了读者个人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多种心里因素的发现性活动。有了这样的活动,文章中的世界也就成了富有个性的“我”的世界。作者和读者在这一忘我的境界中达到一种“同化”。

  这种对话的质量取决于文章本身所具有的内容与形式的层次和深度以及读者的主动参与的程度和感悟,理解与情感体验的层次和深度。

  生: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稀罕东西。

  我读出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苦难,不过作者有书陪伴可以说幸运的。 师: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童年的心酸,日子是苦的,但是也能从中找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作者要写的第一本书里有这样的一种情感,板书:对苦难岁月的刻骨铭心 生: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

  读出了作者的纯真、质朴,对人的友善,爱心,很难想象半本书怎么去读,作者这一举动令人钦佩。

  师:是啊,一本书拦腰劈为两半,送给同学,作者的爱心、善良着实让人感动。

  生:对于乔元贞来说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

  乔元贞爱学习,却永远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这句话流露出作者对乔元贞深深的同情,也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贫困,落后。

  师:作者的父亲曾说过:他比你有出息。可最后乔元贞的命运却是在卖烟卷,这样也可以说是有出息吗?

  生:不能吧。说他有出息,是说他很聪明,师学习的料,可他没有学习的条件,只能是埋葬了自己的青春。

  生:乔元贞是学习的材料,但最终不能有所作为,归罪于当时的社会,温饱都无法解决,哪有条件去读书呢?迫于生计放弃读书去卖烟卷,也是出于无奈。

  师:我们从乔元贞的命运去反思吧,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极度贫困和落后,他只能一辈子在生存的底线挣扎,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我们有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读书,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呢? 作者要写的第一本书里还有这样的一种情感,板书:对童年伙伴的深深的同情

  生4:我早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汪汪”叫几声。

  生:这一段最有意思呢,作者小时候也很调皮呀,和我一样,总是爱搞个恶作剧什么的,这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难忘的快乐,尽管那个“弄不成”很生气,不过作者肯定不是存心要气老师的,做老师的应该宽宏大量,了解我们内心的感受,别动不动就板着脸训斥我们。

  师:给老师上了一课,老师确实应该多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去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 作者要写的第一本书里也有这样的一种情感,板书:苦难岁月难得的开心快乐

  生5: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作者的父亲居然用一晚上的时间就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补装订成了完整的两本书,而且补写的字和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简直不可思议。我太佩服这位父亲了。

  生6:不可能。手写的能赶上印刷的?有点夸张吧?

  师:哦,印刷的字怎么也比手写的要匀称、工整吧?这该怎么理解呢? 生7:想象一下父亲一夜如何去修补这两本书的,付出了多少,你就知道作者这句话的含义了。

  师:是吗?真好,咱们就在这位同学的引导下去想象一下吧。作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说父亲用了一晚上的时间补全两本书,其间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处的空白吧。

  生8:纸要一张张的裁剪,字要一个个的书写,书要一页页的修补,这一夜熬红了父亲的双眼,累弯了父亲的脊背,却饱含着对孩子的深爱。

  生9:昏黄的麻油灯下映照着父亲忙碌的身影,忙碌的身影里饱含父亲深深的疼爱,深深的疼爱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之所以在作者眼里,父亲手写的书要比印刷的还好看,是因为————

  生共答:有爱!

  师:爱弥补了两本残缺的课本的缺陷,变成了最完美的两本书,作者要写的这第一本书里有着这样复杂的情感,板书:对父亲的爱。

  (对话性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课堂不可预见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并提升了课堂。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答案中找到突破,及时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生: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由此看出,作者对自己的这段经历是多么的珍视。这对于作者是一笔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师:结合课文,你觉得“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可以理解为"白白的,没有意义的". 作者的第一本书.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父亲给他的,包含着父亲对他的关心和爱。

  生:这本书对作者来说有同学之间的友情,还有对艰苦生活的怀念.应该说这本书是作者的.人生之书,如果不写出来,那么这么多年的书就白读了,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没有价值了,就是忘本了.

  师:你理解得很深刻,能抒发出作者对这第一本书难以忘怀的情感,谁还有补充? 生:我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如果作者不将这第一本书的故事写出来,就算他有再渊博的知识也没有用。

  师:是呀,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十几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只是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本”既指课本,那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师:在我们的对话中,我想大家已经理解作者写这第一本书的心情了吧?

  生:这本书里有作者对苦难岁月的深刻记忆,有童年友谊的难忘回忆,有对父亲的感激与崇敬。

  生:我补充,作者的童年是苦难的,但也有难得的欢乐。

  小结:对于回忆性的文章来说,走进那个时代,理解时代的特征,对理解课文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因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切的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那段历史,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挖掘、思考,与文本对话,了解时代特征;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自我认识为主,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对文章的理解,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这样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读一般时代久远的、情节教强的文本,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效果很好。

【课文《我的第一本书》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中学课文《穷人》教学实录10-22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11-22

《我的第一本书》评课稿06-04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实录11-03

爸爸的菜园教学实录范文10-03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范文09-25

“能源家族”教学实录11-26

元日教学实录范文10-04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实录12-28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实录3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