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的课后反思

时间:2022-06-22 20:05:1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叠问题的课后反思

  《重叠问题》是人教版教材三年级数学教科书第104页例1。是三年级下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三年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对教材的理解是这样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本节课设计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重叠问题的课后反思

  设计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何使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去解决重复问题,使学生不是在模式上会做,而是在理解上会做。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经历建模的过程,没有很好的直观依托,强塞给学生的东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楼阁了。

  在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课前围绕本课教学内容,让学生猜一个有重叠问题的脑筋急转弯为交流内容,“两对母女一起去看电影,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这样为下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灵活处理教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稍做改动,我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现场调查学生喜欢苹果、香蕉的情况,这样处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自己身边。

  三、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了一个“站一站”的游戏,请4名学生按类别站到两个圈内。再让学生发现问题,讨论交流,重新梳理重复名字的拿去过程,直观形象地揭示人数多出来的原因所在。巧妙地设置一个让学生一下就找出喜欢苹果的学生,使画出集合图水到渠成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验到集合图的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作用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在交流集合图各部分的含义时,让学生充分理解“只喜欢苹果的,只喜欢香蕉的,既喜欢苹果的,又喜欢香蕉的。”含义。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喜欢苹果的人数”,黄色圈是表示“喜欢香蕉的人数”,中间的部分表示“既喜欢苹果的,又喜欢香蕉的人数”,让学生明白这中间是表示两样都喜欢的人数。而去掉两样都喜欢的部分后就是“只喜欢苹果的”和“只喜欢香蕉的”。多了一个“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在探讨计算方法时,让学生比较三部分相加求出总人数,和两部分相加再减去重叠部分求出总人数。两种方法各个数表示什么。

  五、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另外两组同学喜欢的情况。老师在地上和黑板上分别画了一个集合图,让学生喜欢什么就站在哪个圈里,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的圈里。这样通过站一站,自己画一画集合图,变式,再计算,进一步了解各部分意义,以及解题方法的优化。

  六、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形成能力。

  先是出示孩子们熟悉的例1。再出示有一个重叠问题列成算式是“9+8-3=”,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事例来编题或画图来表示。这样既能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重叠问题在生活中的现象,同时又使学生自主想象。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1.关于重叠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还不够。

  2.是教师对学生的思维了解不够透彻,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不够充分。

  3.在教学新课时,总结不够,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时间建模。

  4、在上课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

  任何一堂课在反思的时候,都有成功点也有不足和遗憾。不足和遗憾并不可怕,更多地反思如何更好地运用教学策略完成教学目标才是我们需要去做的。

【重叠问题的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07-03

重叠问题教学实录07-01

《解决问题》课后反思07-03

听《重叠问题》教学有感范文06-24

《植树问题》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07-02

8和9解决问题课后反思09-17

《6和7的解决问题》课后反思05-25

关于《数学广角──重叠问题》教学实录与评析06-28

8和9解决问题课后反思通用01-10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课后反思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