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案例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25 18:13:23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案例研究论文

  摘要: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意指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所构筑的交流渠道和平台展开合作研究。其根本目的是促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自然对话和深度交流,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添砖加瓦。其中需特别注意的问题是:让信息技术成为日常教学和研究中的自然元素;主动与被动相互制衡:即时需求与长远合作兼顾;允许琐碎与意义共生、自由与规范并存。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案例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教师专业化

  一、缘起与问题

  本文两位作者(以下分别简称叶、杨)是大学同学,如今分别在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岗位都从事着教育工作。叶在高校,从事远程教育实践和课程、教学研究,杨在一所重点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

  因为是同学,也因为有着相同的专业基础,所以经常会在MSN上聊天,他们交流的绝大部分属于“关于教学的日常交谈”。一次,杨向叶提及,她所在学校公布了市教学研究课题申报信息,她有点想申请,主题大约是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教学,但对于是否可行没有十足的把握。叶立即给予杨以鼓励,因为叶目前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望能与一线教师合作,于是一拍即合。

  在有意识的合作开始后,两者的交流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课题申请细节,主要是课题方案的设计;二是实践平台、实践方案的推敲,譬如用于教学交流的BBS论坛的设置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三是实践环节的互相参与,譬如杨在用BBS论坛上课时,叶适时参与;叶用于师范生教学的论坛,杨也经常光顾。

  一段时间以后,杨的尝试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认可,不仅课题申请成功,网络环境下的写作交流课实录还获得了常州市教学比赛一等奖和全国中语会一等奖。应该说杨在教学研究和创新中得到了收获,也坚定了继续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决心。对于叶来说,除了也颇受鼓舞之外,还对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实际上,这一次合作包含着一个重要概念: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合作研究。那么,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建立联系?如何实现真正的“合作”?“远程”合作研究能够开展到什么程度?除了这些显性的问题之外,也许还有许多隐性的问题。

  既为了让后续的合作更加有效,也为了让这一交流形式本身能在更广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叶带动杨开始了对这次合作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思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合作形式的特色和意义;二是期间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内涵和意义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行为的关键是什么?特色在哪里?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从解析其内涵人手。其实,这一概念可以剥离出三个要素:主体、行为和途径,同此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及特色的理解分析可从对这三个要素的界定着手。

  (一)内涵:解析“主体”、“行为”和“途径”

  1.关于主体: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鲜明地将“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两者对举,首先是希望凸显主体,唤醒两者自发、自觉建立联系的意识,由此推进两者间的接触和联系,让两者间的接触和联系更具有自觉性和针对性——更多地基于主体的、现实的需要。当然,这种联系规模可大可小,可以是一对一的,可以是一对多的,也可以是多对多的。

  2.关于行为:合作研究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关系通常以“指导者一被指导者”为主,“合作研究”无疑是对这样一种主流关系方式的挑战。

  合作的内涵有如下特征;

  (1)合作是出于自愿的;

  (2)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

  (3)合作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

  (4)合作者共同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

  (5)合作者共同为决策后果承担责任;

  (6)合作者共享资源;

  (7)有突出的特性。简单来看,合作既包括态度、精神层面,也包括事件、行为层面,可以说无论在哪个层面,要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实现“合作”都有一定的难度。

  “合作研究”其实已经界定了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基本的合作切入点——研究,但这也正是双方都要面对的挑战。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都在做“研究”,但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工作、生存方式,而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则是正在努力学习或“不得不”学习的任务。两者的研究方式、方向、规范都会有较远的距离。倡导两者进行合作研究是否会强人所难?

  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提倡的“研究”有较大弹性,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关键是借助合作研究引发双方更多、更深层的反思,带动双方的专业发展。

  3.关于途径:远程方式

  所谓远程方式,即凭借现代信息技术所构筑的交流渠道来实现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搭建合作研究的平台。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学校教学领域中去;另一方面,对技术的恐惧、排斥和惰性心理依然存在。此处倡导基于信息技术工具的远程方式,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潮流,也无意引入过多复杂的工具给教师们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只是希望目前已经普及的电子邮件、论坛、MSN、QQ等交流工具和当前颇受用户好评的Web2.0(Blog、Wiki等)能在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让两者间的距离近一些、再近一些。应该说,这些工具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却都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可以让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突破时空距离开展对话、分享思想、共享资源。譬如,本文两位笔者便经常在MsN上聊想法,通过MSN或邮件传递必要的文本材料,互相在对方的BBS教学上发言。

  远程手段是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概念中最显眼的“特色”,但加入这一元素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其它两个元素,既推进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为两者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为两者之间的合作形式、流程提供更大的弹性空间。

  (二)意义:丰富和深化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1.丰富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回顾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到其研究视点研究重心正在发生着以下几方面的转移或深化:由论证教师专业性特征向探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问题转向;从不断学习“更好”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这类“由外而内”的专业化发展途径,向校本研修、行动研究、反思型教师的养成等“由内而外”的专业化发展途径转向;在反复倡导、强化个体“反思”行为之余,“教师合作”理念又走到了世界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台,“有研究显示,不仅反思的意愿和能力不可能只是个体地形成的,而且教师的整体专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尤其是教师合作文化的支撑”。

  目前研究界所提的“教师合作”基本约定俗成地指向教师同辈之间的合作。毫无疑问,这确实是当前需要提倡,也是有待发展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之一。但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专业引领、反思能力的培养上无疑更具有潜力。

  综观教师教育发展史,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存在的。1967年罗伯特·谢弗尔(Robert Schaefer)描绘了“作为探究中心的学校”的愿景:应当有大学教授和学校教师(指的中小学教师,笔者加)来共同创建一所公立学校,在这所学校里,研究将成为学校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所学校里,实践领域存在的问题不再相互割裂而是彼此联系,并被加以系统、综合考虑;在这所学校里,大学教授和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共同合作、不断研究和探索。至少在美国,随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罗伯特·谢弗尔的理想正逐步转为现实。在我国,也有类似的尝试,譬如,上海市第一所专业发展学校——上海市实验学校,于2002年正式挂牌。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学——中小学联合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丛书》的出版就记录了这样一些尝试。但无论在哪个国度,专业发展学校,或者大学——中小学校联合项目,首先是机构、体系之间的合作,其次才是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个体之间的合作,而在“机构”、“体系”合作之下的教师合作无疑会遇到一系列体系、制度层面的障碍。

  此处所提倡的“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是在“教师同辈合作”和“大学——学校合作”之外的“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更加具体、主动的“合作”路线。它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对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一种丰富。

  2.作为现有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延续和补充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拒绝刻意的张扬,不受时空、体制限制,自由、灵活,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出现,有意识地弥补其它合作方式的缺憾;也可以作为其它各种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延续或补充,使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对话得以延续和深化,使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深入和持久。

  其一,中小学教师可以获得来自研究者的持续支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教师成为研究者”等理念的普及和新课程背景下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的展开,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有了许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如学术报告、科研讲座、专家的“坐堂咨询”等。所有这些方式都能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有益的影响,但潜在的遗憾也不容忽视。首先,高校教师通常是以高高在上的专家身份出现在中小学教师面前;其次,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易受时空限制,往往给中小学教师留下“惊鸿一瞥”的印象。如果面对面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远程合作研究,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遗憾。

  通过远程互动,中小学教师可以获得高校教师的持续支持。同时,在点滴交流中,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距离会拉近,能在职业精神、研究素养方面给予中小学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一位注册登录“新教育在线”论坛的语文教师意外地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一些提醒。于是,两者进行深入的交流,期间这位语文教师经历了深刻的体验:

  那些短消息,我怕丢失,也全部保存在自己的网络日志里了。……这些短消息,对我的影响之深,大约是李老师始料不及的。到现在,我非常注意跟刚入论坛的网友的帖子,尽最大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网友,包括开始有意识地去鼓励我的学生,就是深受李老师影响的结果,教育在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突然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我承认,正是在网络中,我对民主的理解逐渐加深了,而民主意识的形成又促使我去反思日常教学中的专制因子,反思师生关系。

  其二,高校教师可以更自然地洞察一线教师的现状和需要。

  为了引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高校教师为主的研究者作了许多努力,但有时效果并不好。譬如,不少大规模的讲座、培训被指责过于理论化、学术化,离现实距离太遥远。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还处于一种隔离状态。更为根本的则是高校教师还缺少洞察一线教师状况的途径。

  在中小学教师努力学习和开展各种课题研究的热潮中,“在教师的实践带有更多的专业研究成分,他们的话语中出现更多的专业术语时,我们发现在积极参与研究的部分教师中,描述实践的鲜活话语越来越少,灵动的实践叙述被工整的结构性‘理论阐述’所取代,或变得抽象、晦涩,或仅仅是一些没有个性特色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相比之下,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书写、反思则要灵动得多、真实得多和积极得多。那位深受李镇西老师影响的中学教师说,“以前几乎不动笔,也从不发表文章的我,居然在短短3个月内,敲了大量的帖子或者文章。”可以相信,基于虚拟空间的表达和交流可以让高校教师更加自然、具体地了解中小学教师的真实想法和真实做法,看到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轨迹。

  三、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关键问题

  也许没有人会质疑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意义,但或许会有人因为现实的顾虑而缺乏行动的勇气。譬如,对于技术的恐惧,对于角色关系、工作方式乃至工作量等的把握缺乏信心。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想象的困难而放弃有益的尝试,我们需要直面困难,或者发现“困难”的两面性。

  (一)让技术成为日常教学和研究中的自然元素

  当前,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教师教育课程纷纷出现。这些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往往指向教学使用层面,并且是一种“添加”式的培训和培养。即在教师既有的知识框架、学习内容之外的添加。但同时,另一条道路不可忽视,即“融人”,即让技术融入到教师教育的每个角落,融人大中小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生活。

  一位中学老师说:“以前我一直在网上聊天,现在我学会了在网上‘聊’科研,我认为这就是自我提升,虽然这仅仅是个开始,但我有兴趣也有信心继续努力,争取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本文开始所述案例中的合作研究便是源于MSN中的即时聊天。

  事实上,许多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较为广泛地使用了信息技术工具,尤其是一些交流工具。只是这种使用并未自然地渗透人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去。对于许多教师而言,其实并不需要专门学习高深的技术,只需大胆地使用日常化的交流载体和工具,就可以使信息技术工具自然地成为记录自身思考点滴和相互交流的载体。

  (二)主动与被动相互制衡

  提倡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研究的意图之一是唤醒或强化双方自觉建立相互联系、开展合作研究的意识。但事关“双方”,谁来发起?合作研究过程中双方的角色关系如何处理?甚至,有意展开类似研究的一方如何找到愿意与之合作的另一方?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需要尊重实践、关心一线教师,敏锐地捕捉一线教学现场所闪现的研究的生长点,尽可能地伸出手去,邀请中小学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需要尊重理论,抓住机会大胆地与高校教师进行交流。譬如,许多高校教师开辟了个人网站或教学网站,或者在许多场合公开自己的邮件地址,一线教师可以由此而与高校教师取得一定的联系,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开展特定主题的合作研究,让双方之间的交流得到进一步深化。

  如果说上述心态是在合作研究之前可以有意识培养的话,那么在合作研究过程中则需洞察、尊重或“创设”个体的变化和双方之间关系的变化。“‘合作’并不是教育研究中的那种容易的、稳定的和统一的关系的总和。它是一种复杂和无法预测的力量关系的‘自我’的漩涡。”教师研究中的个人变化不仅包括个体知识、观念的变化,也包括个体作为研究者或一线教师的规定。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合作双方都有可能产生或者说需要一定的变化。“意识到自我变化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检验的生活方式。”开放的心态能让我们看到一个意义的更为丰富的世界,在帮助别人有所收获的同时自己也有所收获。

  有意识的调整、无意识中的“变化”、对这些变化的逐渐认识……在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整个合作研究不会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没有绝对的主动者和绝对的被动者。正是在这种主动与被动互相制衡的关系中,合作的要义才可能得到彰显。

  (三)即时需求与长远合作兼顾

  本文中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虽然有长期的日常教学交流作为基础和铺垫,但更重要的动因是中学教师杨老师需要申报教学研究课题,需要参加教学比赛。确切地说,此次远程合作研究始于一种“即时需求”。当杨发来消息说“我的课获得了一等奖”、“我获得了常州市教学之星”的那一刻,之前的即时需求可以说是得到了良好的收获。但两者之间的远程合作研究还没有结束,这只是当中的一个节点。

  对于杨而言,“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参加教学评比的“基于网络的作文交流课”只是“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并且还只是“尝试”。是否还有其它的形式?如何让这些偶尔为之的尝试能与日常的教和学行为更好地配合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申请了这个课题,就是要自己不断坚持下去”,这是杨老师的心声。对于叶而言,在这样一段远程合作研究经历中似乎没有像杨那样取得一些显性的“成果”。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其研究兴趣,能见证、参与一线老师的相关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可贵的积累,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思考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机会和反思自身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与高校教师的远程合作研究,需要以具体的任务为起始动力和纽带,但更关键的是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营造一线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氛围。因此,在完成即时需要的同时,需要有意识地兼顾长远合作的可能性。

  (四)琐碎与意义共生、自由与规范并存

  从始于即时需要的“短期”远程合作研究发展为“长期”远程合作研究,不仅需要合作主体之间保持交流的心向,还需要善于从即时合作研究中发现长远合作研究的切入点。而这些切入点的产生,可能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发现的,也可能是一种相对滞后的发觉。后一种可能性发生的前提是在开展远程合作研究之初,能有意识地积累相关资料、即兴的思考和保留交流记录。这些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多半可以通过技术平台自动实现,有时也需要研究者本人有意识地作些分类、整理等,这些工作易给人琐碎的感觉。除此之外,远程交流比面对面交流便捷,因此交流的频率会比较高,这对于习惯了个人静思状态的高校研究者而言,也许也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烦琐的感觉。但琐碎和意义是共生的,随着工作方式和心态的改变,许琐碎感会越来越小,意义感会越来越强。

  同样还有一对无法忽视的矛盾是“自由”与“规范”,在解读内涵部分已开宗明义地说明,此处所提倡的远程合作研究也包含“非正式”的研究。因为非正式,也许会存在“不规范”,但但这样不意味着“错误”,而是指允许与严格的学术研究标准和流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适应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事实上,虚拟空间中的个人抒写会不由自主地带上一些“自由”表达的色彩。面对这些自由、非正式、不规范的表达,高校教师需要有包容的心态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允许琐碎与意义共生、自由与规范并存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合作研究也许就是在酝酿“静悄悄的革命”。

【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远程合作案例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下武警学院的案例教材编写研究论文07-03

高校教师远程培训心得体会07-03

案例设计与案例教学分析论文07-03

远程开放教育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论文06-22

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论文06-25

灵活运用案例研究提升地理课堂魅力发展论文07-03

计算机软件案例资源库建设研究论文07-03

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总结04-30

浅谈基于知识管理的远程多媒体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7-05

农业生产远程温湿度监控系统的研究设计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