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与教学的变化及趋势分析论文

时间:2022-06-25 13:36:56 汽车及零配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与教学的变化及趋势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1999年以来职业教育形势,特别是生源素质的变化,促使职业院校随之进行教材和教学模式改革,主要趋势是从注重学科完整、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训相对独立的体制走向打破学科体系、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制,进而向学与用紧密关联和学校教学与企业应用的无缝链接迈进。探讨汽车类职业教育教学和教材改革背景、发展现状及趋势。揭示了其必然性与方向性。

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与教学的变化及趋势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材;教学模式;汽车类;职业教育;趋势

  一、中职教材与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伴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变化较快。从教材改革的角度和教学模式改革看。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1999年以后。

  1999年以前。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基本沿袭了与汽车专业知识相关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加汽车专业学科知识的模式,主要由机械常识、机械制图、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材料、汽车构造、汽车修理、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等学科组成。要说变化,主要是汽车专业学科知识的更新。从教材的体例上看,基本被禁锢在“学科”范围内,严格遵循着基础理论、基本构造与工作原理、维修方法介绍的“学科体系”。基本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学懂、学了以后是否有用等问题,换句话说,职业类教材在编写方法上与普通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一致,区别只在于知识厚薄的不同、理论深度的不同。

  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普高扩招浪潮的掀起,职业类学校,特别是中职类学校生源素质急遽下降。面对绝大多数是对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不感兴趣的学生群体,课堂教学出现难以维系的状态。不少职业类学校陷入教学危机之中:一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程基本上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互动难,并且学生也不存在继续学习的基础,教与学均难以维系;二是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常识、机械制图(识图)、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材料等更是如读天书,教与学找不到结合点;三是对专业理论课,不少学生尽管有学习的愿望,但他们或觉得太难而举步维艰,或觉得没什么用而干脆置之不理,教与学陷人深层次的矛盾之中。这种危机直接表现为: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课堂上几乎是鼾声、吵闹声盖过了教师的讲课声,学生一到课堂上就没精打采,觉得到了云里雾里;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到了教学实习课,绝大多数学生对拆装、维修、故障排除等课能够主动接受,感到新鲜,充满好奇,跃跃欲试。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尝试

  面对这种状况,向来重视操作技能训练的技工学校,加大了对专业课教学实习的重视程度。引入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念,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所谓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传统的、与高等院校基本类似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培养操作技能的实训课相互独立的学科教学模式。改变所谓的重基础和专业理论而轻操作技能培养的观念,努力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操作技能相结合,尤其突出专业操作技能培养的新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许多技工学校概括出实现这样转变,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为:

  第一,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

  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这就要求作为课堂的专业教室(实验室)要有足够的实训工位和必需的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

  第二,要有与理实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材。

  现行的教材往往都是高校教材的翻版和压缩,强调的是理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无法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要摒弃传统的专业教学课程方案,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实践训练课题,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题和学习要求进行专门的技能训练,在训练中让他们知其然。教师将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困惑,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加以解释。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并体现了手脑并用的原则,调动了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学校要组织教师编写与此教学过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这种教材不是对原有教材的照抄照搬,或是对原有几种教材的简单拼凑,而应该是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课题化分解,每个课题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知识、技能点(往往涉及到原来的多本教材)。其表现形式应该是以专业技能为主线而串起来的多个课题.以及每个课题要实现的学习知识点的目标。

  第三,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

  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的,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

  三、教学模式变革带出的教材改革及其趋向

  新问题带来新困惑。新困惑迫使新思考、新观念的涌现。新观念带来新课程、新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新教学模式呼唤新教材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目前,新的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新教材逐步涌现出来,以汽车维修专业课教材为例,我们不妨作以下比较(见表1)。

  从以上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1999年前后汽车职业类教材主要差别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编写理念变化,教材从大而全走向少而精。1999年以前的传统教材的明显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独立,其中理论强调系统性、完整性,有大而全的特点。以上表所列的“汽车配气机构”为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于1998年l2月编写完稿、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汽车专业教材,在《汽车构造》中解答其构造和工作原理,在《汽车维修》中解答其检修方法,在《汽车维护与故障排除》中解答维护方法,在《汽车拆装实习》中解答如何拆装;同一个知识点,分布在四个课程、四本教材中,从四个角度分别陈述,可谓大而全。1999年之后的教材趋于理实一体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即学习理论是为了形成技能服务的,因此,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只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可容性。实际动手能力则突出与就业的紧密关联。有少而精的特点。

  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于2005年7月编写完稿、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的(职业技能教材书系),汽车维修职业培训教材,仅仅在《汽车发动机维修》第4单元——“配气机构的维修与故障诊断”中,以“(课题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配气相位”、“(课题二)配气机构主要机件的检修”、“(课题三)配气机构的异响诊断”三个课题,简洁地回答了结构原理、主要机件的检修、异响诊断等问题。并且体现了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服务的意识,基本适应了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织)于2007年9月编写完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的复旦卓越·21世纪汽车类职业教材。也只是在《汽车结构与拆装》项目五——“配气机构的结构与拆装”一章中,以“活动一——配气机构”、“活动二——气门组的结构与拆装”、“活动三——气门传动组的结构与拆装”、“活动四——配气相位”,简洁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在结构上,将“配气相位”这个较为高深的“原理”编写在最后.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学习。特别是体现了“任务引领”的特点,即通过完成维修“配气机构”这个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的编写思路,进一步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第二,编写目的的变化。促使教材编写者从学生实际和职业需要出发来编写教材。1999年以前的传统教材只追求内容跟上实际发展状况,不顾学生是否能够学会,不问学了以后对从事的职业是否有较大关联。1999年之后的教材则加入了让学生学得会、学得有兴趣等因素。且向职业需要进一步发展。

  第三,职业活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引入。促使专业基础课教材发生较大变化。教材在理实一体化的基础上。向学习领域式及教学内容项目化方向进一步发展,而且,这种编写理念进一步向专业基础课教材领域扩展。如复旦卓越·2l世纪汽车类职业教材之一的汽车维修专业基础课教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应用》,就打破了之前的《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传统的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编写模式,并采用了适应项目化教学的思路。

  以上这些变化的出发点,从根本上说是编写者心目中是否有学生,是否考虑学生能否学懂,所学与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的关联度大小。新教材多从学生乐学、易学及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出发.解构了传统教材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特点重构学科,从而达到学与用紧密关联和学校教学与企业应用的无缝链接等目的。

【汽车类职业教育教材与教学的变化及趋势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汽车自动传动液的规格变化及市场分析论文07-03

现行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论文06-23

关于职业教育思想探究与分析的论文06-24

股票期权纳入费用中的趋势分析论文07-03

关于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趋势研究教育论文06-24

关于汽车电气教学革新分析论文07-0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材分析07-03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07-30

国际贸易双语教材分析论文07-03

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分析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