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论文

时间:2020-09-03 10:10:04 教材 我要投稿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语文学科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教学,我们提出了在高二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学时,放弃传统的“教”,选择学生主动的“学”,改编排演课本剧的研究性课题。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特别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教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倡导教学要“授之以渔场”的新观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论文

  论文关键词:研究教材 改编排演课本剧

  进行研究性学习,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的整合,已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热潮。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引入课文,拓展学生的学习场地,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是我们思考得最多的。因此,在认真落实好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下,我们确立了“改编排演课本剧”的课题。

  在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不是知识的仓库,真理的裁判,而是学生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鼓动者;教材也不是学习的惟一内容,而是一把打开学生学习方法大门的钥匙,一条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捷径,一个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向导。相对教师的热情,教材更冷静。

  一、怎么看待研究性学习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与教材

  研究性学习是针对非研究性学习而提出的。我认为,应该对“研究性学习”有个准确的定位。“研究性学习”是个偏正词组,其中心词是“学习”而不是“研究”。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教材就是我们展开教学的基础,更是我们研究的第一对象。

  以往的学习基本上是由教师先钻研与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再诱导学生去理解教材里埋藏着的知识点与所谓妙处,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教材,我们和他们都很少有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c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克服以往的弊端,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到主动地探索研究,从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同时也要求教师从迷信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完美的不可逾越的规范到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做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我们觉得区分两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是否有平等审视的学习态度。不平等审视就不能生疑,没有疑问就没有深人思考,没有思考哪里有研究与收获?而让学生改编并排演话剧,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新鲜的,因为我们都不是专业编剧、导演、演员,我们审视的是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水平。

  二、怎么利用现有教材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教

  我们注意到,尽管许多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改中,潜心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与教法的研究,然而,语文教学似乎仍然没有摆脱所谓“教学教学,教师教,学生学”这样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尽管不少语文教师积极施行了“启发式”,创设情景“问题法”,抓发现,抓认识冲突,搞发散性思维等等,然而似乎仍然是“教师划个圈”,引诱“学生往里钻”,还是一种教师预谋“定向”,一厢情愿地设计问题,以求既定目标达成的定势,其实质教学的设计步骤过程全是教师包办,问题的拥有者也还是教师,并非学生。如谈到《雷雨》中个性化的语言,好教师会用一个课时具体分析并总结:不同的人物语言各有不同,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各自感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周朴园简短的语句、盛气凌人的语言,鲁侍萍和缓的语气、时而冲动的语调,鲁大海直截了当的语言,等等,都与人物各自的身份相吻合。这种人云亦云的教法,留给学生的只有死记。最后造成教师框定了学生思维的走向,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结果。

  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就看你怎么运用。《雷雨》是一篇文学造诣很高的话剧剧本,为了体现作品的经典,传统语文教学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整篇课文被肢解。但如果单独讲一篇课文可供研究戏剧的要素尚不够,难道再增加一篇《茶馆》就够了吗?你能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名篇名著统统教给学生吗?语文学科的研究需要的是读者由“形”到“情”,再由“情”人“理”的全身心投人与情感激荡,更强调研究者的感知、鉴赏

  与创造力,属于深层次的审美活动。我们的学生不缺乏感知与领悟美文的心灵,缺乏的是生活中、甚至语文课上也少有的亲近名著、走近大师的机会。更何况是戏剧舞台,陌生感可想而知。萨翁几个世纪前打造出的戏剧精品,如果不加引导,很可能只会还引来学生的抱怨与嗤笑。那我们的教是选择“授之以鱼”?“授之与渔”?还是“授之与渔场”呢?我们认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得到更大的锻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统中,通过比较,分析其异同,领会相互特点,探讨普遍规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三、怎么看待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教材的学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的人文学科,其最高鉴赏境界就是共鸣。研究性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独立研究、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思想大碰撞。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是“边学边教,学在教前”,即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相对于老师的教是超前的。这种超前学习使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学跟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大胆地放弃了《雷雨》等戏剧篇目的“教”,而选择了学生自主的“学”。当我们把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的任务完全教给学生时,我们就把文本留在了学生的“心”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戏剧表演,教师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困难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他们针对作者的经验,读者以往的经验,或充实、或批评、或改善,这是两个头脑或新旧灵魂的转化、磨合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的心灵纵情飞扬。   记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育人的目的是“令其独行,不再翼护”。学生对教材的自主研究学习,对学生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讲台上讲的人,说是主持者式的“教师”,其实年龄、阅历、真实身份毕竟原来就是“学生”。而坐在讲台下面的“学生”,也经常不由自主地角色反串,居然抢过“教师”位置,可以来个一系列“盘问”。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谁都有发问的权力,谁都可以表示相对相反的意见。我们对此抱有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错,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重要的是引发思维,形成一个大家勇于乐于参与的学习活动过程。戏剧表演就提供了一个允许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他们可以把对课文的研读,对主题的思考,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尽情挥洒。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幼稚、古怪、甚至偏执的问题,但我们要相信学生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会不断进步。

  高二的学生,令其独立完成的应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新课题,而不该仅仅是读懂课文、了解人物等这样与常态无异的基本任务。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承受适度的压力时,方能使其潜在的能量发挥至极致。因此,我们交给学生戏剧表演的任务是: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合作研究,然后将研究成果展示交流。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学生自主研究学习课的质量,会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过程,任何新生事物的成长都这样。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对问题的探寻处于一些“散”而“浅”,或者逆向思维过了头,“回不来”等情形,也不怕。这次设计的两项自评活动,就是为事后师生一起能进行平等交谈,共同评价,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从而为改进提供一个平台。

  陶行知先生曾疾呼语文教学要“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从课堂教学中发现可研究的课题,是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在于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这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教师与其说“扶”学生,不如“陪”学生,陪他看,陪他听,陪他想,陪他做;再陪他喜,陪他怒,陪他哀,陪他乐。

  总之,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得出多么有价值的结论,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方法;不在于创造使用价值,而在于研究意识的培养;也不在于解决语文领域的某个难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

  当然,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研究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研究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就会发现,研究无处不在,课题无处没有。因此,课外课题是课堂研究的延伸,是研究意识能力的具体运用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

  2.郑桂华《重在开拓语文教学的研究性空间’

  3.吴士诚《关于学生语文自主研究学习的思考>

  4.张立楷《<雷雨>的研究性学习》

  5.诸文熠《<威尼斯商人>的研究性学习》

  6.《素质教育新教案(语文第四册)》,西苑出版社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向导论文】相关文章:

外语学习中学生同伴互助模式分析论文12-29

关于遗忘是外语学习的大敌05-01

外语学习的焦虑理论与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1-01

教材培训学习体会11-09

学习,是对人生最好的投资职场励志文章09-29

论精备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12-06

新教材培训学习总结02-07

教材培训学习工作总结07-20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11-26

小学生学习的计划范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