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钳工专业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2 18:44:09 机械/重工/工业自动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钳工专业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教育论文

  【摘要】机械制图对技工院校的各类专业工种的教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车工、钳工、电焊、数控等机械类专业,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在实际生产中要能做到会识图、会制图,否则在生产和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机械制图是各类技工院校中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课程。钳工专业的学生,如果只会动手干活,而不会看图做工件或者看图维修,是不能成为真正的技术工人的。笔者就钳工专业的机械制图课如何来上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钳工专业机械制图的教学质量教育论文

  【关键词】机械制图 钳工专业 技术工人

  1.加强演示,立体化教学

  首先,机械制图是一门需要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在教学开始阶段,根据学生们的基础及程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用实际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举例,还有合理利用课堂中能利用到的一切资源,一个粉笔盒、一个板擦、一个水杯,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中随手拿来的教具,随着视角的变化让同学们了解到物体在空间内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还有可以用简单的材料,例如泡沫塑料、橡皮泥等做一些课本以及习题册上比较重要题目的模型,联系着黑板上画出的图形进行讲解,边画图边演示,使课本上讲到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简单化,这样不仅便于教学,更能使学生们的思路开阔,易于掌握。另外,同学们在车间实习的时候会做出很多工件,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前面几届学生做出的优秀工件拿到课堂上讲解,让同学们作图,在以后的时间有机会可以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画的图样来加工零件。

  2 加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了解,应用到制图课程中

  机械制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图,它包括投影,点线面的绘制,各种角度等等,所以与物理学、几何学都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图样就是物体在投影面上得到的投影,那么投影的形成过程以及投影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和光学密不可分的,那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复习物理学中光学投影的一些知识。

  而在讲解制图的时候,可以知道,复杂的机械设备都是由小的零部件组成的,而小的零部件又是由简单的基本形体通过切割、叠加、钻孔等等操作制作而成的,所以只有把基础作图掌握牢固,面对复杂的图形才会有信心、有能力去完成。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的作图对制图尤为重要。直线与圆相切、圆与圆的内切与外切直接联系到机械图样中的圆弧连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先对这方面的几何知识先行讲解、复习的话,那么对制图的教学有着相当大的帮助。而针对于钳工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对钳工工艺学也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可以在制图的教学中将钳工的知识引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兴趣。在作业上不应该一成不变,习题册只是一个基础,留作业的时候可以同钳工工艺或者钳工实习教师一起出题目,使几门学科联系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深入生产实践,认识看图制图的重要性

  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的落榜生,基础较差,如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教学的话,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在课堂上兴致不高的学生,在实习车间实习的时候往往却更加活跃,掌握学生这个心理后,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车间实习,接触一线的钳工工人、钳工技师和钳工工程师,让学生们认识到制图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熟悉掌握丰富的实际工件,以利于他们的绘图制作。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但可以利用电脑绘图软件来绘图,还可以做出3D动画图像,来加强直观性,还有可以放一些实际生产的录像让学生们观看,那么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非常集中,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灌输知识,效果是最好的。对于钳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画图不是目的,学会识图、读图才是最终要做的,因为钳工工种都是遵循图纸来进行零件的加工制作,所以,我经常寻找一些工件及图纸,让学生进行识读,如果学生在识读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拿着工件一对一的进行讲解示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只有通过贴近于实际的图例、模型,从难到易、由浅入深,形成自己独有的想象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思路清晰、作图及看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4 严格要求,规范化教学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首先按照国家标准制图的基本规则进行教学,容不得一点马虎,只有自己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去做。图样要确保做到投影正确,视图配置选择恰当,图线绘制的粗细分明,尺寸标注正确、清晰、完整,字迹工整,图纸整洁没有污迹,幅面和格式符合国标,在绘图过程中,要树立标准化观念,力求绘图的正确性。只有这样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学生以后在生产中的严谨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才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机械制图(第五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郭美华.教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J].职教论坛,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