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月迹同课异构有感

时间:2020-08-22 20:32: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听月迹同课异构有感

  《月迹》是一篇初中的课文,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我不太熟悉它,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目标不甚清楚,尽管如此我还是大着胆子聆听了孙璐老师和杨婧洪老师对《月迹》的不同课堂解读,寻着两位老师教学中的点点“迹”,学习、思考阅读教学的“道”。

  寻“迹”之一:阅读。两位老师都注重阅读,给学生较多的阅读时间,通过自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样化的方式读,且有意识地在学生读中适时点拨阅读方法,比如强调重读字词重读、不同句式读出句式情感,揣摩不通角色的说话语气,甚至叠词、儿化音都被一一拿出来体会特点,就同样的句子让学生反复读读出应有的情感。从读中理解课文,读出疑问,化解疑难,最终达到从阅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愫,真正做到了语文课书声悦耳,熏染生心,给孩子们一堂有诗意的语文课。我不由想起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也是重阅读,导读法在他的课堂发挥得淋漓尽致,肖老师尤其注重“盯”学生,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起来朗读的同学,只要读不到位,就一直耐心指导,反复练习,直到学生会为止。就像医生给病人手术一样,不清除病灶不罢休。今天两位老师如果能让读不好的同学接着练习,会不会更好呢?

  寻“迹”之二:练习题。考语文备考应是三年全程备考,而非仅高三一年狠抓。更何况语文学科是一锅慢火熬炖的八宝粥,不是一蹴而就能出成效的。这锅粥里丰富的内容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采集、筛选的,有了好食材,再借助三年的慢炖,才可能熬出一锅沁人心脾的粥。今天两位老师都关注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了目标明确的.题目。诸如对对联,给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上联“童心赏月,明月似仙帘上爬”,让学生写出下联,这不仅概括了课文内容还训练了学生写对联的能力。又如“文章写了一件———事情”“————月迹”,让学生在初读文章后整理思路,概括内容,而概括能力是语文考试阅读题必不可少的,甚至还会有文段压缩题。这些训练的目的不仅指向这一堂课,一篇文,还辐射到考试中,甚至生活中。所以,看似平常的课堂练习,却因两位老师的用心设计而意义非凡。

  寻“迹”之三:“诱”。课堂上老师应是主导,牵引学生拨开迷雾,见到世外桃源的美景。孙老师和杨老师都在课上体现了主导的角色,课前仔细研究了文本,用心挖掘了关注点,有许多问题设计能启发学生深思,比如“读出一个怎样的奶奶形象?”“月亮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文章为什么要以月迹为题?”,这些问题有牵引文章主旨的作用,如果顺着孩子们的回答层层引导,最终能透彻挖掘出文章主旨,也会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收获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但遗憾的是,问题虽好,却未能较好地循循善“诱”,往往把学生的发挥压制了,匆匆给出预设的答案。比如下面这个课堂对话:

  老师:月亮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

  学生:“所要的”,“好”,“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老师:什么是“所要的”,什么是“好”

  当对话进行到这时,老师未等学生充分思考,对话,就得出了“所要的”“好”指的是美好的事物。接着老师又再问结尾“大家为什么满足了?”还未等学生说透就指出:拥有了月亮,最后老师自己作了总结,指出月亮的变化轨迹就是孩子们的成长轨迹。可是同学们真的悟到了这一主旨吗?老师的总结,将学生的思考权利剥夺,也减少了课堂摩擦的火花,将老师的主导变为了主讲,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足。

  作为旁观者,感谢两位老师的课留下的课堂“痕迹”,让我有“迹”可寻,寻到阅读教学的点点滴滴,以便日后匡正我自己的教学之道。

【听月迹同课异构有感】相关文章:

月迹评课稿11-08

重读《听评课技术》有感07-29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09-07

听评课体会06-16

听评课制度04-03

听评课总结01-22

听评课活动总结08-15

小学听评课制度12-25

鸡兔同笼评课稿11-05

最新听感恩教育演讲有感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