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术雕塑创作课中基础训练教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2-06-21 05:24:58 雕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美术雕塑创作课中基础训练教学教育论文

  摘要:我院每年的雕塑毕业设计作品,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创作构思上都或多或少留有遗憾。毕业创作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主要体现形式,通过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加强创作基础课的开展,进一步使学生们的创作作品趋于完美,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浅析美术雕塑创作课中基础训练教学教育论文

  关键词:艺术实践;专业考察;艺术修养;规律;内涵

  前言:艺术实践和专业考察,是雕塑系本科生主干课程创作课的基础训练部分。如何做到切实有效地实施和执行创作课教学大纲精神,通过本人在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雕塑系先后六次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几点教学体会,是否对该课有确实有效的帮助,还有待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一、明确艺术实践和专业考察的学习目的理清学习思路

  艺术实践,传统教学上俗称“下乡体验生活”。也不管是去乡村还是城市,是近是远,都必须体验到“有感觉”的生活。我们在当代的环境下来重新审视“体验生活”这句口号,我认为它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是要体验“谁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活在真空里,都在真实的生活当中,只是有的人敏感,有的人麻木,所谓“体验”就是去感知、去发现、去寻找你的真实的自我,再用作品进行表达。就创作课而言,艺术实践的目的还在于从自然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学会用专业的眼光观察社会从长远角度看,潜移默化地体验生活,对将来从事艺术工作的学子而言,是合理且必不可少的。

  在为期二至三周的艺术实践中,一、二年级的学生通过深入大自然,体验民俗民风即要做到在生活中将自然形转化、提炼成艺术形式,也要在课程结束时,每人必须完成一至二件以上的完整构图作品。三年级的专业考察课(我们学院考察线路是洛阳龙门石窟一临潼秦兵马俑一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碑林博物馆一天水麦积山石窟一敦煌莫高窟)重点在了解中国的古代雕塑发展历程,不同时期的雕塑特点。因此,从搜集素材,完成小稿,定稿放大,翻制成型,到制作效果等共需五个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因此,在专业考察出发前,学生明确此行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但如何才能使目的得以实施,这就必须由任课教师在课前先设计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并有计划地逐步贯彻和执行。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生活和掌握创作规律,使学生学习思想明确,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成果有效。

  二、提高艺术修养

  严格来说,创作是个人思维经验情感经验的领域,这的确是无法教的,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与情感体验,教师无法替代。“悟性”和“开窍”,这些充满禅学和东方文化意味的词汇,在艺术教育界被经常运用。譬如说:“有没有悟性”,或“开不开窍”等。但所谓“悟性”也好,“开窍”也好,蓝不是简单的指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如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辅导,使用类似词汇,往往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而无所适从。毕竟,艺术修养不高,缺乏审美积累的低年级学生,是无论如何也“悟”不出来和开不了窍的,尤其是针对当前普及性教育而并非精英式教育而言。那就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从文学、戏剧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学生如此,作为教师更是如此。即如古人所云:“搜尽奇峰打草稿”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诌”等文艺创作方法,用理论去指导学生的思考,只要学会运用自如,巧学巧用,让其掌握内在必然联系。

  我们说创作无法教,那是指情感、思想,但“眼力”是可以培养的。所谓眼力就是指鉴赏力和锤炼语言的能力。这在学院的教学中实际上非常重要。我们以前常说“眼高才能手高”一个作品水准的高低最主要的就在于眼力高下。要解决眼力的问题决不是一年两年的功夫,要有广泛的积累全面的修养。王国维说过:“凡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绝无矫揉妆束之态”。其原因何在?“以其所见者真,所之者深也。”这种“所见者真”就是眼力,“所知者深”就是修养,这者是互为因果的。对于我们刚刚建立八年的美院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学院没有自己的传统,这是我们的劣势。但同时也是我们的契机,我们应该以没有传统束缚的轻松心态积极地建立我们的传统。把提高修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建设。

  三、掌握规律突出造型

  其一,用形象思维和理论分析去引导学生,特别是运用创作规律去信发学生,这是专业实习中重要的第一环节。

  其二,对大造型的掌握。这是雕塑构图关键的关键。我经常提醒学生:将生活中的无序变成有序。把杂乱的圆变成明确的圆,把无章的场面归纳成某一型和线的视觉效果。判断一件构图的成与败,关键就在于大的造型。当无数件雕塑同时陈列于展厅时,远远就能将你吸引过去的,无非就是靠它的大造型。一旦上前,才会进一步去品味它的内涵和研究它的材料。因此,造型是皮,材料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思想内涵就构图课而言,暂时不必过于刻意去加以考虑。

  四、关注构成形式淡化所承载的内涵

  一、二年级的学生,解决和掌握构成形式规律问题,在创作基础课中,就是解决其基础的问题。这就如同上低年级的素描课一样,学生首先要掌握构图、比伢、形体、透视等规律性问题而尚不能奢谈情感表现和独特技巧一样。过早地接触材料和过度地关注思想内容,势必会分散注意力而两头抓瞎,内涵应在构图中自然体现,当你在生活中概括出形式上不同的点、线、面、体的时候,不同的线,不同的体,已将其内涵自然表露出来,如等边三角形表示稳定,弧形线表示和谐等。而过分刻意地追求,反而会导致精力分散,喧宾夺主,没法突出该课掌握形式规律的主题。

  五、保持整体感觉消弱雕塑技法

  在学生的速写和摄影作业中,往往会搜捕到一些生动鲜活的素材,假如能结合以上对创作规律的运用和对形式语言的掌握,构图作品将能顺利完成。但某些学生由于过分拘泥于对技巧的琢磨和对技法的研究,最终导致顾此失彼——对“形”的丧失和使生活中的生动精彩荡然无存。因此,告诫学生何为主,何为辅,是非常必要的。技巧固然重要,但要运用自然而不必刻意。因此在上第一课时,开宗明义,必须阐明:不是写生课,不是技法课,不是材料课,也不是“纯”创作课,而是创作基础课。要多对具有构图形式感的作品进行观摩和鉴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上五种方法,是我对雕塑创作课基础教学上的思考,定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毕竟艺术教育不适合运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否则,如何谈个性的存在,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如能在此基础上再进入三年级的材料创作课(木雕、石雕、金属焊接)和四年级的毕业创作,那时就思想内涵、情感表达,和对材料的运用,加以较充足时间去进行思考和表达,将更容易达到挥洒自如,而学生在创作作品上也能更加臻于完美。也正是基于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方法,每个院校都有自己的专长特色,才可能营造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正龙,《雕塑学》.辽宁美术出版社.

  2.衣孟麟.《雕塑生活》.

  3.于文杰著.《艺术的发生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4.潘知常著,《美的边缘》.上海人民出版社.

【浅析美术雕塑创作课中基础训练教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浅析陶瓷雕塑创作中的情感表达论文07-03

雕塑课堂教学中数字技术的运用浅析论文07-02

雕塑创作中民族性的传承论文07-03

传统元素与雕塑创作的融合论文07-02

浅析环境雕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论文07-03

浅谈肌理在雕塑创作中的作用07-03

浅析农村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资源的挖掘论文07-03

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雕塑教学方法论文07-03

现实主义雕塑的作用浅析论文07-03

论陶瓷人物雕塑的创作语言的论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