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教学分析

时间:2022-06-19 17:13:46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西师版《种子》教学分析

  我以小学科学新理念任务驱动为依据,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西师版《种子》教学分析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以粤教版为例)有许多的科学实验教学活动要是在课堂上来进行操作是很有难度的,不容易实施。像本节课中的两种种子(虫蛀过的和未被虫蛀过的)的萌发观察活动就不容易在课堂上操作而放在课后来进行则要容易操作得多,所以我认为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地处置教材中的科学实验活动。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止一次地感觉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实在是一条教学良策。对此,作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在这点上,我的感慨还是颇多的。

  就这节课而言,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为主,引导学生把学习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上来,从而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恰恰又是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局限了我在对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这个问题上的补充说明,导致了在对种子发芽的内部条件的解释上还不够全面,科学依据还不够充分。植物常识告诉我们, 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难道就不能发芽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从胚的各部分的功能去了解就知道了。

  子叶是贮藏营养的仓库,在种子最初的萌发过程中是依靠子叶通过胚轴向胚芽和胚根输送营养的,因此从这个科学角度出发,胚芽、胚根、胚轴以及胚轴与子叶相连接的那个部分要是没有受损的话,就算是子叶的其他部位略有受损,这样的种子也具备发芽的条件。所以,一颗胚完整的种子能发芽的同时,一颗胚不完整的种子也是能发芽的。只不过前者属于一般情况而后者则属于特殊情况。可是,我觉得,这个问题要是也安排在本节课里进行讲解学习的话,就会显得本节课内容过多,过于紧凑,同时也不容易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效果就会远不如现在这样的安排。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里是把这个问题安排在下节课《幼苗》里再进行学习的。

【《种子》教学分析】相关文章:

种子教学实录06-30

《种子》教学设计06-29

有趣的种子教学素材06-23

课文《种子》的教学反思07-05

课文《种子》教学设计07-05

对同课异构活动《种子藏在哪里》的差异分析03-04

课文种子的教学设计07-04

种子托比的故事大班教学07-02

《一粒种子》教学素材06-24

种子课文教学后总结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