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0-08-14 16:52:02 语文 我要投稿

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核心问题,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心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怎样激励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我国一些企业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下面就双因素论、归因论、行为改造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一、注意专业学习本身的激励

  一位刚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老师给文秘专业的学生上《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课堂纪律要求十分严格,对学生课前预习、上课听讲与发言、课后复习与完成作业等都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并认真督促、检查。学生上课基本没有违纪现象,听课专心,但课堂气氛严肃有余,有些沉闷,讨论很少有学生发言。学生作业认真,按时上交,但不少同学照书抄,缺少自己的见解。这位老师有些纳闷:自己给学生提的要求不仅具体,而且有针对性,大家也都按要求做了,为什么还是没有把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呢?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激励因素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促使人们产生不满的因素,大都与外部环境有关,如“企业政策制度”、“监督”、与主管关系”、“工作条件”等。他认为这类因素处理不当,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满足这些需要则只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却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他认为这类因素如同一个人不慎跌了一跤擦破皮一样,及时用药消毒以防止发炎并尽快恢复,但不能改善健康。这类因素又称“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的另一类是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一般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如“工作本身的兴趣和挑战性“、“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等,称为激励因素。这些因素的改善,往往能给员工很大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位老师由此得到启发:自己对学生提出的一条条要求,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外部环境”,解决“保健因素”有关问题,使学生没有“不满意”,而要使学生“满意”,还必须在专业学习本身下功夫,才能使学生受到激励。这位老师了解到,学生在上《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课前,已上过《大学语文》、《公文写作》、《秘书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不少内容相互重复,学生学起来感到厌烦。同时,同学们认为老师讲得多、学生实训少,缺乏身临其境的体验。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学生从专业学习的本身感受到快乐和激励。这位老师关于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建议得到了学院支持,重复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整合:新建了秘书实训室,有的教学内容老师边讲、学生边做;还组织学生直接参与一些校内外的秘书工作。这些做法顺应了应用型本科教学自身的规律,有利于学生从专业学习本身体验到兴趣和挑战,受到学生欢迎。

  二、做好失败归因的引导

  在应用型本科学生中,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高考分数低才进了这类院校的,有种失败的自卑感,如果有的课程一时赶不上或感到吃力,再遇考试成绩不好,更感到“恢”。

  1.如果学习的人把失败归因于脑子笨、能力低这样一些稳定的内因,这样失败后则不能增强学习者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

  2.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则可能增强学习者加强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3.如果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考前生病),则学习者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坚持努力行为。

  4.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学习任务重、太难等稳定外因,则可能会降低学习者自信心,减弱动机和行为的坚持性。

  上面所说的那位老师,把学生“基础差”、“素质差”这些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说成是稳定的内因,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努力行为的坚持性,相反,如果不断的加强,还容易使有的同学“破罐子破摔”。这位老师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不稳定的外因,在学习努力程度上下功夫,提高了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学生自觉性逐渐有了提高。

  三、运用强化改造行为

  美国哈佛大学斯金纳教授十分重视人的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反作用。他认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体时,这种行为就有可能重复出现,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能影响行为频率的刺激物即称为强化物。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求得员工行为的改造。

  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借鉴这些理论有以下做法:

  1.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使学生好的行为重复出现。如上课时有的同学不喜欢发言,为鼓励大家发言,老师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定了发言加分办法,凡发言者,那怕只讲一句话也有可能得到加分,使发言的`人慢慢多起来。这位老师不仅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还认真批改学生的课堂笔记,当同学们看到自己本子上的一行行用红笔写的评语受到鼓舞。

  2.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的后果,使学生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从而使学生按所要求的方式行事。

  3.自然消退——对学生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如课堂讨论时,有的同学为了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说了些虽未失原则,但品位不高的逗趣话,老师可不予理睬。

  4.惩罚——以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或威胁性的结果来制造一种令人不快的环境或取消现在的令人愉快和满意的条件,以表示对某一不符合要求的行为的否认,从而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不过这种方式应慎用、少用。

  以上强化方式,有利于促使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激励理论在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相关文章:

激励理论在技工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1-08

浅谈mooc中多媒体在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12-05

论头脑风暴法在大学管理应用型课程中的有效运公共管理论文10-19

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在施工实践中的应用的成本管理论文10-19

激励机制在酒店管理中如何应用论文09-16

简要分析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8-23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的应用12-08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11-25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12-18

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在战略成本管理中的应用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