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三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阐述论文

时间:2020-07-29 17:17:47 教材 我要投稿

近十三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阐述论文

  引言

近十三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阐述论文

  近年来汉语第二语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得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与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汉语第二语言教材作为一种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培养的工具,为教师教授汉语和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媒介,集中反映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发展动向,可以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标志”(赵金铭,2004:155)。

  本文收集了2003~2015年关于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的期刊文章,并重点对《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这五本期刊中的116篇关于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文章进行了考察。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整理与研究,本文将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对近十三年来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研究进行归纳与分析,以期能够促进今后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一、近十三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的发展概述

  本文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和研究对象的差异,将重点考察的116篇文章分为九大类若干小类,具体见表1:结合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近十三年对教材的研究体现出不平衡性。从宏观方面来说,对教材编写的宏观研究、针对海外汉语教材的研究、汉语本体方面的教材研究、语言技能教材的研究最多,而对专门用途教材的研究、文化方面的教材研究、语用方面的教材研究和教材练习的编写研究等方面涉及较少,总共占论文总数的26.7%。从微观方面来说,在每一大类之下,对若干小类的研究也体现出不平衡性。如对汉语本体方面的教材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方面,包括对教材中词汇的注释、词类的标注、词汇重现率及离合词的研究等,而对教材语法、汉字方面的研究较少。

  同时,从历时发展的角度来看,2003~2015年这十三年,对教材编写的宏观研究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也说明教材在越来越向精细化发展的过程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宏观研究的价值越来越低。而对海外教材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4年达到7篇,其中主要是对教材国别化、本土化问题的研究和讨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际汉语教育客观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2014年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网络平台的正式上线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的颁布,海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对汉语本体方面的教材研究基本处于较平稳的状态。这也是由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是语言教学这一实质决定的。二、近十三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的特点

  (一)教材国别化、本土化问题成为研究热点

  随着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许多国家建立起来了。从2003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建立到2015年,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别达到500所和1000个。因此,为适应海外的汉语教学情况,推动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对国别化、本土化教材的编写研究越来越多。

  在这十三年中,对教材国别化、本土化问题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提出了编写汉语国别化、本土化教材的必要性。如赵金铭(2009)提出为了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环境,汉语教材应该向区域化、类型化、多样化、多元化、本土化和个性化发展。吴应辉(2013)提出本土化汉语教材是提高各国汉语教材针对性的现实出路。第二阶段,集中探讨了如何编写国别化、本土化教材。如周小兵、陈楠(2013)对“一版多本”教材编写的本土化提出了五点建议。陈颖、冯丽萍(2014)指出本土化教材必须考虑当地的汉语教学环境。同时,冯丽萍(2014)还从需求分析的角度对怎样编写国别化、针对型教材提出了建议。张树权(2014)认为本土化教材的工作重心应转移到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上。第三阶段,出现了对国别化、本土化教材合理性问题的探讨。李泉(2015)指出“国别化”理念不符合教材编写多元化的原则,中国应更多研究和编写有创新意义的各类通用性教材,国别型教材由有关国家自己编写。

  从探讨编写国别化、本土化教材的必要性到研究如何编写国别化、本土化教材,反映了这一时期为适应海外汉语教学的飞速发展和提高海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在教材编写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随着这一热潮的急剧升温,也有学者对国别化、本土化教材的建设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也是对汉语国别化、本土化教材建设方面的一种反思。同时,汉语国别化、本土化教材的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编写汉语国别化、本土化教材时如何处理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如何体现汉语的特点,如汉字、语法等的特点。所以,教材的国别化、本土化问题仍然是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方面的重点。

  (二)教材研究趋于多样化

  虽然对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研究表现出不平衡性,但是对教材的研究领域趋于多样化。如上文表1所示,有对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有对海外教材的研究,有关于汉字、词汇、语法的教材研究,有对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教材的研究,有对教材中练习的研究,有对特殊用途教材的研究。同时,还出现了对教材中语体、话题、媒介语等的研究。在教材语体的研究方面,主要涉及语体与语境的不对应现象和口语语体与书面语语体的矛盾现象分析。在教材话题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话题的选取与编排,如姜蕾(2013)通过分析现有交际话题表存在的问题及一些教材中的话题编排问题,提出编写“中学交际话题表”的设想。在教材媒介语的研究方面,王汉卫(2007)指出当前汉语教材的通用媒介语——英语与教学对象不适应,与汉语传播战略违背,提出“无通用媒介语”的根本原则和周边语为主要关注点的多媒介语策略。

  虽然像教材中话题、媒介语等的研究还非常少,但至少人们的研究视角已经从教材编写原则、教材中的语言要素研究、语言技能教材的研究等传统研究领域扩展到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这也是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的一大发展,随着第二语言教学的继续发展,对教材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体。

  三、近十三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的薄弱点

  (一)教材中有关跨文化的研究不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第二语言就是一种跨文化的行为。因此,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始终是学好汉语的关键。赵金铭(2004)提出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要贯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但纵观2003~2015年的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有关教材的文化元素的研究很少,涉及到跨文化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根据笔者的统计,研究中涉及到跨文化方面的文章主要有三篇。陈绂(2006)指出在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中应贯彻五“C”标准。周小兵、罗宇、张丽(2010)对汉语文化教材作了系统的考察,指出文化教材中跨文化交际体验型练习不足。刘弘、孔梦苏(2014)研究了汉语第二语言教材中的国别刻板印象的问题。《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明确提出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能力与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同时将“具备跨文化能力”定为六个等级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对语言教材中有关跨文化的研究也应该加以重视。考察和研究教材中不符合培养跨文化能力这一原则的部分,加以改进和创新,或探究如何编写利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材,使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充分贯彻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

  (二)教材中关于语体的研究不足

  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很大,在这两大类中,又可以根据场合、交际对象等的不同分出不同的`小类。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选择不同的语体是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的等选择恰当的语体,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近十三年里,对于教材中语体的研究只有两篇。王晓娜(2003)研究了教材练习中语体与虚拟语境设置的关系。汲传波(2009)研究了中级综合汉语教材语言点练习设置中的语体不对应现象。这两篇文章都重点考察了教材练习中的语体问题。因此,目前关于口语教材与书面语教材中的语体问题、综合汉语教材中语体多样化的编排问题、教材中课文及其他部分的语体问题等的研究均没有。

  (三)对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研究不足

  随着海内外汉语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加,汉语学习多层次、多领域、多目的,专业化、职业化、实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李泉,2012:171)这也预示着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教材建设方面,出版了一系列商贸汉语教材、旅游汉语教材、医用汉语教材、外交汉语教材、科技汉语教材等,其中以商贸汉语教材为最多。在近十三年中,对专门用途汉语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商贸汉语教材的研究,对教材中词汇的研究居多,而对商贸汉语教材其他方面的研究及其他专门用途教材的研究少之又少,限制了专门用途教材的建设,也不利于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的多方位发展。

  四、关于汉语第二语言教材发展的思考

  (一)在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编写中充分贯彻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原则

  第二语言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教学,第二语言教材是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教材。(赵金铭,2004:158)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如在口语教材中,选取一些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出错的话题,如中国人如何表达感谢、歉意、拒绝,中国人含蓄的行事方式等。在阅读教材中,多融入一些关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内容。在教材练习的设置方面,多增加一些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练习,如角色扮演、对比文化差异、小组讨论等。同时,在教材或辅助性教材中增加一些有关文化对比的小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异同之处,为今后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

  (二)在教材编写中关注语体问题

  李泉(2012)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语交际能力”。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教材必须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参考和典范。因此,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语体。如中高级口语教材要尽量选取日常生活中口语化的词汇和表达;中高级阅读教材则要增大书面语词汇与表达的比重。在初级阶段,由于学习者接触汉语不久,过于口语化的语言不利于学习者学习完整、规范的汉语,过于书面语化的语言又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中性语体的词汇和表达更适合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同时,在教材中对词语的语体进行标注也有利于学习者恰当地使用这些语言材料。

  (三)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立体化的建设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现代科技的运用。同样,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编写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由于目前大多数汉语教材还是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和配套的音频、视频辅助教材,网络多媒体教材的建设目前还很少。因此开发建设网络多媒体教材对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立体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研究是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十三年关于汉语教材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呈现出教材国别化、本土化问题成为研究热点,教材研究趋于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对教材中跨文化方面、语体方面和特殊用途教材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本文也指出今后的教材编写工作应充分贯彻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关注教材中的语体问题及教材的立体化建设。

【近十三年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研究阐述论文】相关文章:

演讲的第二语言手势运用07-22

教学调研:小学语文教材优化策略研究12-06

语言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12-22

职业教育校本教材建设研究方案设计12-02

旧教材与新教材作文01-04

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材分析12-28

旧教材与新教材的作文01-04

旧教材与新教材初中作文12-07

三年级语文新教材培训心得11-11

小学三年级音乐教材教学计划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