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女人散文

时间:2022-12-14 14:03:35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痴迷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女人散文

  周日傍晚,夕阳斜照,透过车窗,把一群游玩的人红扑扑的脸打扮得更加嫣红。在返回曲靖的途中,一群人兴高采烈地翻着手机、相机,互相欣赏着各自抓拍的风景、人物照。

痴迷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女人散文

  “这是什么?”忽然一声惊恐的尖叫,众人吓了一大跳。

  “这不是坟碑吗?”一个胆大的女子说着,手不由自主地抓住同伴的衣服。

  “平原,你怎么尽照这些呀,我们赏花、赏草、赏水,你却一人去读碑文,钻坟堆,你不害怕呀?”

  被称作平原的女子,捋捋额上的发丝,抿嘴一笑,说:“不害怕啊!但别小看这块石头,叫爨龙颜碑,里面的学问可深着呢!”

  她叫杨平原,性格平和,安静,生于六十年代末期,本是一名英语老师,因十年前曲靖市体育运动学校体制改革,她分在市体育中心工作,参与管理中心的体育场馆。中学时,我们在一个绘画学习班学习过;工作后,是同事;业余时间,是江山的文友,在这儿写文发文。我对她颇有些了解,熟知她的业余爱好。她痴迷碑文、地名由来、当地历史人物的探究是有源头的。2002年,美国泰勒市与曲靖市结成姊妹城,每年暑假美方篮球夏令营都组织有关人员来曲靖市体校交流。曲靖市体校在与美方交流过程中,杨平原担任翻译工作,在带领美方观光曲靖风物时,接触到曲靖地方史的有关知识,她才意识到需要补上一课。这种“阅读的需要好像一堆火药,一旦点燃起来,便再也不可收拾”。在阅读的过程中,翻译古文、整理零散史志资料终成了她的业余爱好。

  此刻,她见一群人不解的样子,就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爨龙颜碑,是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称“大爨”,曲靖一中内的《爨宝子碑》,史称“小爨”,都是极其珍贵的,并且书法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南碑魂宝”。一直以来,围绕统治南中四百余年的爨氏,由于文献记录甚少,所以碑记载的每一地名、职官、典故的考证与研究,向来为学界重视。

  几天以后,杨平原发表了《话说爨龙颜碑头》一文,从爨龙颜碑头说起,把职官、历史辖域,以及历史上地名的转化一一娓娓道来。一位在史志办工作的朋友告诉我,杨平原的文既弥补了文献之不足,又为普及和研究《爨龙颜碑》做了新的尝试。朋友笑笑,竖起大拇指,说,提起杨平原老师,我们史志办很多人都知道她,她是有贡献的。

  记得一次是五一节吧,在风景如画的珠江源景区碰到杨平原的姐姐,得知,杨平原没有与家人一同来游玩,而是利用这个节日,去看一块碑文。没有几天,她把她的新作《邓尔恒与爨宝子碑》发来给我看。我很惊讶,十分钦佩她的执着。文章被我编发在《江山》。杨平原考察了邓尔恒发现宝子碑的过程,介绍了邓尔恒的生平事迹。难得的是,行文严谨,务实,每一处细节都标明出处,这与她注重考查,实地调研,注重实物研究是分不开的。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由于邓尔恒的意外发现,使得这一段历史有了实物证据,为后人考察提供了详实的史料实物、为对曲靖历史的考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疑,杨平原揭示这一事实,具有史料价值。

  杨平原也有很多闺蜜,自从她有了这爱好后,很少参与闺蜜的活动。一次周末,她的一个闺蜜硬是要拉上她去打麻将,还笑她:“辛辛苦苦写一篇文,才得五十元,还不如我胡一把麻将。”惹得旁边很多同事哈哈大笑。怎能如此比,她闺蜜的话一时成了笑资,被笑谈了很久。杨平原写这些文字,记录的完全是自己的心血,她哪管什么稿费。只要谈起曲靖境内的碑文、地名和历史人物,她滔滔不绝,满腹经纶,头头是道。又有谁知道,杨平原为了写一篇有关碑文的笔记,落实一句话,硬是叫上她那工作繁忙的警官丈夫,开着私家车,陪她去实地考察、核实,可见她痴迷到何种程度。

  只有爱思考的人才会这样做,也才会付出行动。杨平原的追求、坚持、细致、不懈的探究,散发出一种魅力、气质、气场,在这个气场里,长出了正能量,洒满了阳光,传染着向上进取的精神。这个气场,与世俗无关,与金钱无关,与名无关。

  晚饭后,很多女人健身,到广场散步,去影剧院看电影,或在家里看连续剧。而杨平原呢,却往老城、老街、老人聚集地走去,因为,那里有她需要的东西。曲靖城区南门街、西门街、东门街、北门街不知留下她多少足迹。有一回,她不知从哪儿得到一个信息,南门街有一个年岁较大的老奶奶最爱讲当地历史故事,于是,她费尽周折,冒着雨,找到老奶奶。老奶奶告诉她,往老南门城洞走进南门街500米左右,老曲靖卫校就在左边。卫校是以前的县衙门所在地,对面是清末民国时候曲靖名人孙光庭的故居——孙家大院。此时,大门已被藤蔓掩映。顺着这条线索,她去图书馆查询《民国人物碑传集-孙光庭碑》得知,孙光庭历任清朝内阁中书(内阁中书一官)、云南高等学堂副总办、云南留日学生监督。他的学生唐继尧、李根源等,就是他派到日本学习军事、师范、法政的。辛亥革命前期,孙光庭任国会议员,担任过云南省图书馆馆长,1943年82岁时病逝于曲靖。

  我听说这件事后对她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大为赞赏,也为自己对曲靖有这么一个大人物知之甚少而惭愧。原来,在曲靖老街走走,听老人们讲老故事。这里是曲靖记忆的根,有了根就会发芽,过去人的故事是现代人的历史,当我们看着实物听历史,一切都那么实在,那么发人深省。

  去年,杨平原打电话给我,问我知不知道我家乡富源后所名字的由来。我一时语塞,答不上来。她调侃我:“也有作家不知道的事啊!”我很尴尬,立马纠正她:“哪来的作家?一个文字爱好者而已。”她把她写的文《富源后所得名由来》发给我。读罢,得知,后所得名与明代初期军事设置左、右、前、后所有关。所,是明代设置的军事单位,如千户所,百户所。我大为感叹,原来我老家后所名字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历史典故。后来我得知,她利用周末,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到富源县图书馆查询民国县志,包括徐霞客游记,询问老人,翻阅宗祠谱。地名是文化的载体,透过地名,能保留较多的历史文化信息,且人文积淀深厚,对研究历史作用巨大。我不禁想起京剧《沙家浜》里刁德一的话:这个女子不简单啊!很多人称赞她:巾帼不让须眉。

  市里搞活动,我与杨平原的丈夫王警官在一起。王警官工作非常忙碌,但他非常支持自己的妻子的爱好,他告诉我,杨平原为了考察家乡历史上的一个细节,竟然专程几十里去县图书馆翻阅县志整整两天。后来,她这篇《西南联大师生过富源(随笔)》发在《云南政协报》上。她落实的细节就是:“78年前,这里迎来了一批特别的队伍——‘西南联大’湘滇黔旅行团。”抗战时期,由于日寇的入侵,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南迁至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后来,战争局势继续恶化,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迁往遥远的边陲省级城市云南昆明组建西南联大。杨平原的文撷取联大南迁途中到云南富源县城的一朵小花,让其尽情绽放。她娓娓叙来的一幕幕,令人心酸、沉重。可贵的是,此文具有史料价值。让我感动的是,杨平原为写这文,亲自查询资料,来来往往地奔波,劳累,竟然病了一场。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吸引,让一个在体育场馆部工作的女子如此热爱在别人看来是那么枯燥无味的碑文、地名、当地历史人物的研究?而她的工作又与她热爱的研究毫无关联,就连她身边很多闺蜜朋友也在纳闷。人们无法把一个安静,甚至有些腼腆的她与冷冰冰的墓碑研究联系在一起。

  杨平原放弃了很多本该女人喜欢的东西,业余时间不辞辛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天热干燥,去实地察看碑文,询问追访当地老人,查寻翻阅历史资料。她用脚步丈量着曲靖每一寸土地……于是,一篇篇弥足珍贵的人文、史料作品奉献给家乡人:《踏访曲靖南门街》《我读到的富源“武探花”冯元》《云南师宗帝师故里的由来》《在云南师宗研读何桂珍》《富源县民国时第一位博士一一伍纯武》《明清古籍里的富源海土司富源前身——明代平夷卫》《我身边的抗战遗迹——沾益飞机场》《林则徐在云南师宗的遗迹》……

  毫不夸张地说,杨平原是曲靖当地民间业余研究这个领域的第一位女性。

  读了她的文,就不难得出答案,这是一种热爱,一种执着,一种追求,一份事业。杨平原诚恳地说,她业余时间过得很充实,做着她喜欢的事,每分每秒都很实在,她认为她的付出值得,很有意义。

  十多年来,她就这么坚持着研究,默默无闻地撰写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先后在《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曲靖日报·珠江源晚刊》《中华网》《江山》《掌上曲靖》《曲靖M》等报刊以及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其中,仅在《江山》发表的文章就有三十五篇之多。

  我为在江山有这样的文友、生活中有这样的朋友、工作中有这样的同事感到十分的自豪。

  杨平原成了曲靖独特的不可多得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痴迷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女人散文】相关文章:

中国龟山砚历史文化研究文献06-22

描写女人的散文06-26

尹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通志》研讨06-25

女人与书籍短篇散文07-02

家居与女人散文范文07-03

女人和哲学经典散文06-30

女人其实自然最好散文06-29

描写女人的经典散文有哪些06-26

女人时尚-散文欣赏06-24

抒情散文:桃花盛开的地方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