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重新检验论文

时间:2022-12-12 23:54:27 贸易/消费/租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重新检验论文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国际经济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采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运用1980—2006年以来的全国数据,重新分别检验了我国fdi对出口和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对我国进口和出口贸易存在长期的显着的促进作用,fdi流入带来出口的增长,是我国出口导向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更广泛深入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外商到中国投资需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原材料是fdi导致进口增加的原因?分析结果还表明,fdi的短期波动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影响程度不同,fdi和进出口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较快?

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重新检验论文

  关键词:fdi;进口;出口;协整检验

  自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跨越国界以来,对外直接投资(fdi)与国际商品贸易间的关系就成为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截止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fdi已达7039.81亿美元,大量的fdi流入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较准确的衡量fdi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本文拟以“长期”作为时间跨度,应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重新检验改革开放以来fdi对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有关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很多,mundell(1957)最初提出贸易替代模型,之后先后出现了“互补贸易模型”(markuson,1983)?“小岛清模型”(kojima,1987)等理论?helpman(1984)?helpman和krugman(1985)认为,在要素禀赋不对称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就会产生大量的公司内交易和对中间产品的需求,由此带动母国的出口贸易?fdi与国际商品贸易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有nakamura和maryamiti(1998,2000)的研究表明两者呈互补关系?eaton和tamura(1994)?goldberg和klein(1998)对日本的检验证实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进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尽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fdi对国际商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但是,goldberg和klein(1998)的另一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减少了双边贸易额,两者呈替代关系?此例说明fdi与国际商品贸易间的关系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是相异的?

  中国学者对fdi与贸易的关系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冼国明等(2003)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得出fdi与中国的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陈宪,陈晨研究发现fdi增长与进出口额增长的相关性呈现由强到弱后又增强的趋势,原因是fdi在当年通过带动进口刺激了对外贸易增长,数年后则通过推动出口对外贸增长再次产生影响?史小龙等(2004)则采用协整分析方法得出:fdi流入对我国商品进出口有长期的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对出口的短期变化影响不显着?陈继勇等(2006)用贸易引力模型,结合混合回归分析与横截面分析两种方法得出fdi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长均存在长期且显着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时滞,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波动的,但从总趋势来看,是在不断增强?本文将采用1980—2006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重新研究fdi和进出口贸易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

  二、实证模型和研究方法

  (一)实证模型

  本文应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方法来重新检验fdi对中国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影响?该方法基础思想在本文的应用体现在,如果fdi与出口(或进口)值呈现非平稳性,但它们的某种线形组合却呈现平稳性,表明fdi与出口之间存在某种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在协整检验之前,本文将采用adf1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还需检验其差分的平稳性,所有变量同阶单整,且这些变量的某种线形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stock的证明,本文直接使用传统的ols方法?

  对fdi和出口?进口分别进行ols回归:

  误差修正模型是协整分析的一个延伸,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在确定了fdi与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关系之后,我们可以转而估计它们之间的误差修正过程?考虑解释变量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和各变量滞后变化的影响,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1980年至2006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发生额(fdi)和进口额(im)?出口额(ex)的数据作为实证检验对象,1980—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的统计数据来自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本文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变化趋势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确定每个变量的平稳性及变量间长期稳定关系的存在与否,最后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变量的短期偏离状况?

  三、实证分析结果

  自198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稳步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1998年以来,进口额和出口额迅速增加,这可以归因于中国关税壁垒的日益降低和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逐步深入?中国实际利用fdi在1992年之前徘徊不前,之后有了较大的攀升,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中国吸收外资数量连续两年处于低迷水平,此后又出现恢复性增长?虽然fdi与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状况有所差异,但总体增长趋势是相似?那么中国fdi的增长对国际贸易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协整检验进行分析?

  首先对fdi,ex,im的自然对数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变量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这些变量是1阶单整(i(1))?于是,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可见,方程(1)?(2)的回归残差?在1%的显着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表明是平稳的,fdi和进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且方程(1)和(2)便是这种长期关系的定量表示?

  回归显示,在1980-2006年期间,我国fdi与进口和出口呈现正相关,模型拟合较好,各系数都通过了显着性检验,r2和调整后的r2均在97%以上,f统计值显着(具体数值见表2)?残差自相关校正后的回归方程具体数据如下:

  lnex=3.4291+0.5301*lnfdi

  +[ar(l)=1.0083,ar(2)=0.0368]

  lnlm=4.3539+0.4761*lnfdi

  +[ar(l)=1.3483,ar(2)=-0.3486]?

  进一步运用误差修正模型,采用hendry从一般到个别的建模方法选择每一个变量的滞后长度,根据方程(3)和(4)分别得到fdi和进口?fdi和出口的ecm模型,其结果如下:

  fdi与出口的ecm:

  误差修正项通过了10%的显着性水平检验,表明在短期内,进口和出口都可能偏离它与fdi的长期均衡水平,但它们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很快?就平均而言,出口每年对上一年的非均衡偏离的纠正程度为26%,而进口每年对上一年的非均衡偏离的纠正程度为36%?

  四、结论

  从方程(1)和(2)的协整回归结果可知,fdi变动1个百分点,会带来出口0.53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和进口0.47个百分点的同方向变动?这表明fdi与出口和进口之间仍然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fdi流入带来出口的增长,是我国出口导向政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更广泛深入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而fdi流入促进进口增长,则需要深入分析?因为理论上,我国的进口替代政策及fdi的贸易替代效应会使fdi与进口的规模反向而动?但是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外商到中国投资,必然会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因此,实证分析才会出现fdi在我国的贸易替代效应相对不显着,“进口替代”政策的效果不明显,fdi导致了进口的增加?

  误差修正模型显示,fdi与出口的关系,每年对上一年非均衡偏离的纠正速度为26%?短期内,fdi的变动不会导致出口的迅速反应,因为fdi从实际引入到产品出口需要一定周期?出口的短期变动受误差项和自身滞后一起变动的影响较大?而fdi与进口的关系,每年对上一年非均衡偏离的纠正速度则较快,达到36%?且

  进口的短期波动对滞后一期的fdi变动较为敏感?因为外商投资的初期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所以滞后一期的fdi变动会推动进口的同方向变动?总体上,误差修正模型不仅反映出fdi和进出口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速度较快,而且证明了fdi和进出口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2004,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 陈继勇,秦臻.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

  [3] 高峰,高越.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基于不同贸易方式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4] 冼国明,严兵?张岸元.中国出口与外商在华直接投资——1983—2000年数据的计量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3,(1).

  [5] 史小龙,张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4).

  [6]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