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时间:2021-01-04 14:01:46 语文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篇一: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会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子期又如何赞叹?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除能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以外还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

  生:清风、白云、细雨、明月、炊烟、白雪……

  师:能在这些景物描写的词语前加相同的两个字的修饰语吗?

  生: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萧萧竹叶 绵绵细雨 袅袅炊烟 萋萋芳草 白雪皑皑 等。

  师:如果我是伯牙你是子期当我鼓琴当你听到我的琴声你会如何赞叹呢?

  分角色表演: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

  生:善哉,绵绵兮如( )!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

  生:善哉,( )兮像( )!

  ……

  师: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连起来说一说。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志在细雨钟子期曰:“善哉,绵绵兮如细雨。”志在炊烟钟子期曰:“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会对子期怎样说?用文言文

  生:知我者,子期也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什么呀!

  生:知音

  【教学环节分析】:

  这一教学环节是我在执教语文《伯牙绝弦》一课在教学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一处拓展练习的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置身文中人物感受子期和伯牙的知己情谊,老师和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同时通过这一句式的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这一环节有这样几点成功之处:

  1、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2、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3、既加强了此种句式的训练,又打开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原有知识的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表现力较差。

  这一不足,一方面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比较保守,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上比较欠缺。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学生的年龄越开越大,有些不好意思,放不开手脚。

  2、学生的语言较贫乏。

  学生平时看书较少,语言积累量不够。分析原因,一时家庭文化氛围不好,再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虽有意识要求学生积累语言,但是检查的力量不够。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给学生创设表现自己的情景,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并做到课内、外结合,把课上学到的知识、方法通过表演、讲故事、换角色等形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有成功也有不足。哪里有不足,哪里就是起点,今天的不足就是明天的成功之处。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篇二:

  背景:

  本周,我上了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回想一下这次授课过程,感觉有很多不足之处,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也有少数几处“亮点”,使得这堂课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一)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1:白雪茫茫。

  生2:虎视眈眈。

  ……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小黑板出示)

  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泪水涟涟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春雨绵绵  笑声朗朗

  师:同学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吧!(生齐读)

  评析:初看起来,这只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的平常积累,并无什么新奇之处。其实,我在设计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的时候,除了要达到积累的目的之外,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看似简单的开头,其实为化解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片断2:

  正式上课:

  师:江城武汉,九省通衢,在长江与汉水交界之处,有一处著名的,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景观,你们可知道,是什么吗?

  生:黄鹤楼。

  师:在黄鹤楼的对面,有一座高耸入云的现代建筑,和我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生:龟山电视塔。

  师:在龟山电视塔的脚下,还有一处著名的景观,这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大家知道吗?

  生:(齐)古琴台。

  师:是啊,在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在这里,回响着一段千古传诵的.绝唱……有谁知道古琴台这个地方的来历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好吗?

  生:讲述古琴台的故事。

  师:你讲得真好啊!真是个知识丰富的好孩子。你刚才讲的只是一个民间故事。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历史记载。只有5句话,77个字的一篇小文章。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37页。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评析:老师从学生身边的景观出发,从他们最熟悉的景观入手,一步步引入古琴台,这样的开课,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接下来,请一个同学简单的讲一讲古琴台这个地方的传说,引入课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老师提出的“5句话,77个字”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教学片断3: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读明白了?

  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江河一样广阔!”

  师:你说得太好了!“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心里想着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通过看后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当伯牙在鼓琴时,钟子期是怎么赞赏的呢?

  生:“善哉,”

  师: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借助注释告诉老师吗?

  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补充他的,这里的“善”表示的是赞美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个“善”字还在课文里的另一句话中出现了。(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个“善”字有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里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难道钟子期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吗?还有什么呢?

  生1:我想还有他的欢乐和忧愁。

  生2:我想还有四季的景色。

  生3:我想还有他思乡的情怀。

  ……

  师:是啊!伯牙的琴声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课前谈话中的词语)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袅袅兮炊烟!”

  师: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师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起读通文本,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艺的高超以及钟子期的“善听”,尤其是后面的发散,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当伯牙的琴声中有清风、芳草、炊烟、杨柳之时,钟子期是如何赞美的,由于有了课前对“清风徐徐、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杨柳依依”等词语的积累,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容易,同学们的齐声回答一下子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

  教学片断4: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同学们,你们都已经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们把这些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来,那就是:(课件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读)

  师:这句话谁都懂了呢?“念”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念”应该是“心里想的。”的意思。

  师:答得真好!“必得之”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认为“必得之”是“都知道。”的意思。

  师:是啊!凡是心里想的,都能够知道。这多么不容易啊!由此看来,钟子期不但能够听得出伯牙的“琴音”,还能识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够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为如此,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师板书:琴音 情音)

  师:知音难道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的人吗?请你们再读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读之后对知音还有什么新的理解或认识?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读了这句话以后,觉得这里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仅仅听“琴音”,知“情音”还不能称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师:你说得太好了!同学们掌声鼓励他!是啊,知音,仅仅是听“琴音”,知“情音”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师板书:知志向)正因为这样,所以伯牙才识钟子期为他的――

  生齐:知音。

  评析:这一部分的教学,老师带领学生从理解字词入手,一步步向文本的深处挖掘。尤其是在对“知音”的理解上,学生通过课后的“资料袋”已经知道了,知音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学在阅读本课时,就仅仅停留在对知音的字面认识上,认为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为钟子期能够听得懂他的琴声。其实这样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师紧紧抓住“所念”“必得之”两个词,让学生的理解向深处前进了一步:知音不仅是要“听琴音”,还应该“识情音”。接下来,现次出示上文,让学生联系上一句中出现的“志”字来再次深入理解,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原来,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对“知音”一词有了如此透彻的理解,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义了。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评课稿10-08

《伯牙绝弦》课后反思2篇03-18

键盘认识教学案例模板05-21

中学作文教学案例11-16

伯牙断琴评课稿11-03

七绝元旦古诗12-23

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12-18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12-18

绝战电影观后感08-31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践思考论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