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应该把什么带进课堂

时间:2021-01-04 12:18:53 语文 我要投稿

浅谈教师应该把什么带进课堂

  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究竟应该把什么带进课堂?

浅谈教师应该把什么带进课堂

  一、把怀疑带进课堂

  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故意向老师提问。这是中美教育的差别。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有无数的为什么,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新奇与迷惑。后来他们读书了,知识填充了他们的大脑。他们记住了许多问题的答案,却再也没有问题。问号已变成了句号。他们眼中求索的火花已经渐渐熄灭。然而,学贵有疑。只有敢于怀疑,才可能去推翻旧的,创造新的。假如达尔文不去怀疑,迦利略不去怀疑,哥白尼不去怀疑,王充不去怀疑,我们今天的生活将大相径庭。我们只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此,课堂上应是怀疑与思辩的地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希望,才有个性,才有进步。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他们大胆怀疑,向教材,教师挑战。在学习<<西湖>>时,有学生提出“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去掉飞字更恰当,读起来更顺口。因为白鸥掠过湖面,肯定要飞的,何必再说?我接受了他的看法,表扬了他的钻研、质疑精神。

  二、把思考带进课堂

  新课程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应点燃的火种。教师应该点火,而不是灌水。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分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态度。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开放思维。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最后的葬礼〉〉时,我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巴西总统,你会在葬礼上发表怎样的悼词?假如你是那条瀑布,你会对人们说什么?联系到我国的滇池,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抢着回答,惋惜伤痛之情溢于言表。

  三、把发现带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潜心体会。去发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最受触动的地方。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然后师生、生生、文本之间才可能进行对话,交流。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必须都有“底气”,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有自己的发现。教师不能再握着底牌,等学生来猜。而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动。因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体验不同,审美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所以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或者“奇思怪想”允许“百花齐放,各抒己见”。

  如我在教学《恐龙》时,出示思考题:你最喜欢那种恐龙?请自己读课文第二、三节,然后说出它的样子。学生纷纷介绍自己喜欢的恐龙。突然有一个学生大声嚷道:“老师错了,鱼龙和翼龙不是恐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反驳他,有的指责他。我叫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上说,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而有的同学也把它们当恐龙介绍了,所以我说错了。”没等我说话,学生们就议论纷纷,有人不同意,反对他说:“是恐龙的亲戚,就不是恐龙了,那你家的亲戚就不是人了?”一时间争论不休,把我这个老师都给晾在一边。说实话,要在以前,我肯定板起脸,整顿纪律。但现在,我却带着欣赏的心情看着他们争辩,因为他们已经学会发现问题,能在读书中提出问题,真正把书读进去了。

  四、把探究带进课堂

  学生都具有探究的天性。他们常常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有学生偷偷地在课桌下看《小哥白尼》、《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未知的问题。这种兴趣、渴望,正是最宝贵的学习动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成为一名探究者。教师则以帮助者,合作者、参与者的面貌出现,给他们出谋划策,指导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如语文课学了《鸟语》、《燕子》,科学课学了《鸟》,思品课学了《和鸟儿交朋友》,我就让学生把他们结合起来,并根据我们的校本课程绿色环保的内容,开展一个综合探究活动。学生们兴味盎然,他们分成小组,拟订课题,选举组长,分配任务。有的去图书馆借书,有的去上网找资料,有的去公园调查鸟的种类,有的则调查鸟的生存现状。通过调查、分析、他们很吃惊,告诉我说,现在在城市的早晨几乎听不到鸟叫了。他们真切地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感到悲哀。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形成超文本的信息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过程中享受,是教师的本职。

  五、把时尚带进课堂。

  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所以,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梦想与激情。让学生与名家大师对话,在音乐诗歌中沉醉,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在课堂上,我经常结合课文,拓展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熏陶、感染他们。如在学了《荷花》后,我会给学生读冰心的《红莲》读杨万里、席慕容的诗。因为课本是一个例子,我希望把它引申,使学生了解文学时尚。有时候我会让课堂流淌着音乐。如《白鹭》配上抒情的古筝,《生命的壮歌》配上雄浑的钢琴曲。有时会就报纸上的事,如伊拉克的战争、张国荣跳楼自杀事件叫学生讨论,写随感日记。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时尚话题,理解战争与和平,体会生命的脆弱,使他们学会善待生命。

  六、把生活带进课堂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这一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把从文本的感悟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使静态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心中跳荡起来,变成动态的画,变成充满生命活力的画。如教学《燕子》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把学生引入到他们生活的春天,领略到自然美,更感受到生活美。在作文课,描写你最敬佩的人时,我引导学生用相机、摄像机拍下正在备课的教师、值勤的交警、扫垃圾的清洁工、盖房子的工人、纺织厂的女工,再现了他们工作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心中激情勃发,化作文字流淌。

  “人才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而是在一种文化氛围里熏陶出来的。”这句话,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反思。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把怀疑、思考、发现、探究、时尚、生活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获得支持与成功。

【浅谈教师应该把什么带进课堂】相关文章:

把好习惯带进生活黑板报范文08-10

浅谈把多媒体引入小学音乐课堂,优化教学模式。12-15

如何把多媒体手段引进课堂教学12-05

尿酸高饮食应该注意什么12-10

转学赴美留学应该注意什么10-18

关于新加坡预科留学应该注意什么10-18

选显卡应该看什么参数呢04-08

老年人养生保健应该注意什么12-09

使用冰箱保鲜食物应该注意什么01-08

澳洲留学前应该考虑什么问题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