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名师讲座课堂实录

时间:2020-12-30 13:24:06 语文 我要投稿

《桃花源记》名师讲座课堂实录

  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桃花源记》,昨天预习的时候知道同学们已经学好这篇文章了。我很担心:熟悉的地方哪有风景啊?不过呢,我相信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 ——生齐说: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来重读桃花源记,在熟悉的字里行间,发现新的风景。孔子说了嘛,温故而知新。我们就先来温一温故。就先试着来背一背桃 花源记,有没有信心?

《桃花源记》名师讲座课堂实录

  生齐背课文。

  师:很流畅,看来大家是记忆犹新啊,那么再来回顾一下:学过了这篇文章,你了解了些什么呢?好,你来。

  生:桃花源记是以时间为主要顺序写的,而且是以渔人行踪作为线索,而且它是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这篇文章,第一是发现桃花源,第二是进入桃花源,第三是复寻桃花源。

  师:很好,很有条理。

  生:这篇里面有个通假字,要通邀,是邀请的意思。

  师:嗯,语言点,不错。还有吗?

  生:这篇文章还体现了作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人民的剥削。

  生:这篇文章里面说的村人是热情好客,老实淳朴,人与人之间都和睦相处,。

  师: 在大家对桃源的印象当中啊,特别用了两个词——美而神奇。可是呢,放完了楠溪风光之后,马上就有同学来对我说:老师呀,我觉得我们永嘉楠溪的风光啊比桃源 美多了。我仔细一想,桃源一个宁静的山村,一群热情的村民不过是农夫山泉有点甜罢了。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稀奇呢?你觉得呢?

  生:他们那里都是和平的,然后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都是和睦相处。

  生:我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和平,但是,当时那个社会是黑暗的充满剥削和压迫的,当时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就算是很好了。

  师:当时那个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是充满压迫和剥削的黑暗社会。

  师:哪一个时代文中有提到吗?

  生:是秦朝(停顿,思考),东晋。

  师:东晋,课文提到哪个词。

  生:晋太元中。

  师:好的。她用了战乱来形容这个时代,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战乱呢,我们来看一看。【屏显:晋太元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共21年。期间爆发大小战争60场。】

  太元是东晋时孝武帝的年号,总共21年,可是期间爆发了大小战争约60场,那真是叫战争频仍啊!战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屏显)一起读一读看。

  【屏显: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生齐读。

  师:感觉有点轻描淡写啊!战争后果怎么表现?再来试一遍。

  生再读。

  师:来说说看。你觉得要突出哪几个词呢?

  生:我觉得应该突出那个“尽,无,露,既”。

  师:哎,这四个词,你把这四个字突出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

  师:有感觉了吗?一起再来试试看。

  生齐读:白骨露于野。(师参与领读)

  师:我们的渔人就来自这样的乱世。文章刚才那位同学说就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今天我们就化身为渔人,以渔人的目光来再看桃源。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来看二三段。找一找你的发现。可以在旁边做一做批注。

  【屏显:你认为,让渔人最惊叹的会是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动笔批注。师巡视指导。(约两分半。)

  桃花源记名师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看一看,这是并字甲骨文,像什么一样?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能的,老师从图上看的话是两个人,表示两点,黄发垂髫就是老人、小孩,没有青年和壮年的,而“悉、咸”都是指全部的人,所以我觉得不能换。

  生:我同意他的看法 但是从甲骨文中看出,好像是人人都是怡然自乐的,不仅是老人和小孩。

  师:人人,他比你的范围大了,还有吗?

  生:从文字上看出他们手牵着手,就好像是他们和睦相处。

  师: 手牵着手,我快乐着你的快乐,你快乐着我的快乐,有一句歌词是“我要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如果变成“我要和你都变老”味道就不对了,是不是?从最不起眼的词 上发现了字里行间的风景和奥妙,得一字而境界全出,真厉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像这样不经意的字上的风景,还有吗?仔细的 搜寻,有点困难,课堂上我们是学习的伙伴,我们可以相互帮助。我就发现,大家刚才提到了一个比较熟悉的`句子

  师出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我们刚才抓住了动词“设”“杀”“邀”三个字,但是有一个常被我们忽略的字,哪个字?我们一起来说一下?

  生:“便”。

  师:“便“这个字,什么意思?

  生:于是,就。

  师:它表示的是?

  生:表示的是,渔人到那边之后,他们就立刻把他邀请到家中去。

  师:它有这样一种过程,那我们来看看原来的吧。

  师出示文字:请同学来读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在这个地方,你发现,他们立刻把陌生人邀请到自己的家里,什么样的感觉啊?

  生:感觉到村中人的热情好客。

  师:很好,热情好客,除此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村人对外人的信任,在这里我发现陶渊明先生把所有表示人称的词都省略了,我们试试给他填进去,能填吗?

  师生共同填空。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师:为了我们初学者方便,我们会把这些词都放进去,可以吗?读读看,想想,我可以把这些词保留进来吗?

  生:不可以,我觉得如果把这些省略的词都加进去的话,会显得多余

  师:多余,不简洁,那么在表达情境上,有区别吗?试着读读看?

  生读加上主语的文字。

  师: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有点别扭。

  师:他感觉到别扭,其他同学有什么感觉吗?在表情境方面?

  生:我觉得加进去之后有一种特别多余的感觉。

  师:多在哪?

  生:村中人对渔人说的话,有一种默认的感觉,因为渔人来到了世外桃源,见得肯定师村中的人。

  师:而且你还会发现?

  生:主人和宾客分的太远了,没有一种融洽的感觉了。

  师:看来省略不仅是简洁,还有这样的妙处啊!一起来把原句读一读看。

  生读第三段。

  师:重读这两段文字,再次品味桃源的风光,我们发现,渔人在这里得到的不仅仅是乱世当中的一种安宁与安乐,我们还发现属于陶渊明在语言上新的的感受,你能整理一下吗?说说你的收获吗?对于陶渊明的语言,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语言上可以看出陶渊明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还可以感受到陶渊明本人热情。

  师:语言简洁明了,但是仔细品读下去,里面却有一个广阔的天地,这就是陶渊明语言的特色,教师板书“简净有味 意蕴丰厚”。

  陶渊明用这样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是,这个桃源到底有没有嘛?这是我们昨天同学最疑惑的问题?

  生:我觉得这个桃源并不存在,因为,原文最后说他们在返回去找的时候找不到了,所以说不存在。

  生:我觉得不一定的,因为他们说是找不到了,但是感觉这个社会是存在的。

  师:感觉这个地方应该存在的,渔人都去过了。

  生:我觉得不一定,既然说不存在,渔人是如何进去的?

  师: 奇怪了,有到底还是没有呢?悠悠千古事,留予后人说啊,其实,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渊明却在文章的最后留下了淡淡的六个字,说“后遂无 问津者”,咱们班有两位同学一个是郑文瑜,一个是沈甜,两位同学很敏锐的关注了这句话,我们该怎么样理解呢?大家一起来思索一下,思而不得,可以用读,读 是让文字走进我们心灵的方法,可急读,可缓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读的快,读的慢?

  生:慢。这句话应在暗示,像世外桃源这样的桃花源是并不存在的一个理想社会。

  师:“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生:我觉得我同意他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感叹这个社会有很少人像他一样去找一个安适宁静的地方。

  师:叹息世人啊。

  生: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他前面提出了前面的南阳刘子骥,更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更反映出他对世人的无奈,他想为什么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想到这样安静和平的社会。

  师:对啊,其他的人呢?为什么都没人相信了呢?所以读这个句子要慢慢的读。怎么读呢?一起来试试看。

  生齐读。

  师:突出哪个字?

  生:“遂”“无”。

  师生齐读。

  师:在深深地叹惋中,先生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来看一看吧,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追寻的一生啊。

  年 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可是官场污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可是,生活依然窘困,写此文的时候,他已经五十七岁了,年近花甲,但 世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梦想,无人问津时,他依然有梦,在桃花源诗的最后,他写了这样的两句:“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我希望能够驾着清风高高的飞扬去寻找我们的同道之人啊。先生的贡献就在这里了,他给我们乱世之中的世人一块“恬静的心田”。

【《桃花源记》名师讲座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人生课堂实录10-01

《人生》课堂实录10-01

名师解题技巧10-16

小学数学游戏课堂实录10-11

《雪》的课堂实录范文10-01

讲座的通知范文03-15

大学讲座通知范文03-13

有关讲座通知范文03-13

讲座的总结反思10-06

名师个人工作计划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