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实录

时间:2020-12-10 13:12:52 语文 我要投稿

北师大版跳水教学实录

  在《跳水》这篇课文里,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十分惊险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跳水教学实录,欢迎来参考!

北师大版跳水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刚刚见面就要上课,彼此都不熟悉,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靳。哪能个靳呢?一个革命的革字,一个一斤二斤的斤,这个字念什么呢?念靳(jìn)。你们怎么称呼我呢?

  生:靳老师。

  师:欢迎我上课吗?

  生:欢迎。

  师:怎么表示?

  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告诉我,举手。

  生:我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师:真好!我看到你们非常高兴,但是咱们不熟悉,就要上课,怎么办?我们先做一个很小很小的游戏,我们彼此就熟悉了。做个什么游戏呢?我说一句话,如果你觉得对就拍三下掌,嘴里不说,光拍三下掌,会拍吗?

  生:会。

  师:练习一下,我说拍掌,大家就拍。

  生:(练习拍掌三下)

  师:再拍得整齐一些,响亮一些。

  生:(拍掌)

  师:如果我说得不对,请你举手给老师纠正。怎么举手?这样举(示范),举手!

  生:(举手)

  师:放下。这一次要举得又快又齐,好象一排小树“刷”地长起来了。我来看谁长得最快,举手!

  生:(举手)

  师:放下,真好!

  师:我这句话很短,我说完你们立即决定是拍掌还是举手,注意听。

  师: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好!反应再快一点。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你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生:(拍掌三)

  师:你们很喜欢上我的课。

  师:我也很喜欢你们。

  生:(拍掌三)

  师:我是你们的班主任。

  生:(拍掌,笑声)

  师:噢!这么多同学欢迎我做你们的班主任呀。这句话对吗?你说,大声说。

  生:这句话不对。你是我人暂时的班主任。

  师:暂时也不是斑主任啊,暂时给你们上课。你们把这句话说出来。

  生:靳老师今天给我们上“跳水”一课,不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班主任是辛老师。

  师:很好!大家的反应非常快,再来一遍,看你们反应快不快。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好!反应再快一点。我是天津来的靳老师。

  生:(拍掌三)

  师:你们是兴华一小的学生。

  生:(拍掌三)

  师:你们很喜欢上我的课。

  师:我也很喜欢你们。

  生:(拍掌三)

  师:我们今天讲“跳海”。

  生:(拍掌,笑声)

  师:你说,又错了,哪错了?

  生:应该是“跳水”。

  师:大家说!

  生:(齐生)“跳水”。

  二、诱导预读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我们一起读课题,读吧!

  生:跳水。

  师:我们知道,读一篇文章,从接触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那么,看到“跳水”这个题目应该抓住哪个字来想?

  生:跳。

  师:说完整的话。

  生:我们看到“跳水”这个课题,应该抓住“跳”这个字来想。(师在“跳”字下加点)

  师:应该怎样想呢?第一个问题应该想什么?学会思考。

  生:谁跳水?

  师:接下来想什么?

  生:“跳水”这一课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想得不错!还应该想什么呢?

  生:怎么跳?

  师:还不忙,在想怎么跳水以前还应该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问题?你说。

  生:他为什么跳水?

  师:想得好。谁跳水,他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往下想,还应该想什么了?

  生:跳水的结果怎样呢?

  师:跳下去是淹死了还是得救了,结果是什么?还应该想什么?

  生:还应该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跳水?

  师:还应该想什么?最后一位男同学。

  生:跳水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

  师:同学提过的问题就不要重复了。我来告诉大家,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把刚才同学们提过的问题汇集一下,就是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么样?跳水的结果又如何?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进一步想一下,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还是写事的文章,在写作上学习什么呢?这就是这篇文章作者的大体思路,也是同学们学这篇文章的大体思路,也是教师教这篇文章的思路。把三者结合起来,揉在一起,我们大家一定能学得很好。你们相信吗?

  (诱导预读,理解文章思路,教给学生读题思文的方法,做到不盲目读书。)

  师:把书打开。我们大家做了很好的预习,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预习中遇到什么问题不好解决。请举手告诉我,什么问题想不通,理解不了?

  生:猴子为什么要取笑孩子?

  生: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

  师;这个问题也提得非常好,为什么跳水,不用梯子或别的办法?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戏弄船长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还有吗?

  生: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着孩子跳水?

  师:我再追问一下,你们说,如果孩子不跳水,船长会不会开枪?

  生:(抢答)会。不会。

  师;也有可能会,也有可能不会,究竟根据什么说会,或不会,以后研究课文时再重点研究。还有问题吗?

  生:猴子为什么放肆起来?

  生: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

  师:是不是帽子特别珍贵、值钱,孩子一定要抢回来?还有问题吗?

  生:为什么孩子上第一要横木时不救他呢?

  师:还有同学在举手,非常好!这些问题,我们随着读课文都要加以解决,弄清楚。一定要在读课文时扎扎实实地弄懂。清楚吗?

  生:清楚。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读书的主观能动性。)

  师:这些问题你们希望谁给解决啊?

  生:老师。

  师:现在我明确答复你们,这些问题我一个不给解决。那么谁来解决呢?

  生:自己。

  三、引导细读

  师: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靠同学、老师帮助解决,这样做好不好?

  生:好。

  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节。在他读的时候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一自然段是写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另一个是哪句话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生:有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读得不错。有几个这陕舌间和翘舌间区分不清,教师将在后边加以指导。现在请同学们回答定段写了谁和什么之间的事情?

  生:水手和猴子之间的事情。(板书:水手——猴子)

  师:与了什么事情?

  生:水手拿猴子取乐。(板书:取乐)

  师:请你思考一下什么是取乐?

  生:玩。

  师:咱们到操场去取乐?显然不行,再思考。

  生:拿某种事物来捉弄、玩耍对方,寻开心。

  师:哪个字相当于取?

  生:取。

  师:哪个字相当于开心?

  生:乐。

  师:合起来就是——

  生:取乐。

  师:这就是取乐,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你们平常生活中有没有拿同学取乐的事情?

  生:没有。

  师:就是在后边逗逗人家,捅捅人家,让人家不知道,这就是拿同学取乐,有没有?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地理解词语。)

  生:有。

  师:具体怎么取乐我就不问了。你们生活中一定有取乐的事情,但是玩笑要有限度,超过限度就要吵嘴了。水手取乐猴子,猴子表现非常不好,书上有一个词写了出来,它是什么?

  生:放肆。(让一学生在黑板上写“放肆”)

  师:你先站在这里。她写得好不好?比较好。我问一问,她写得笔顺对不对?

  生:放肆的“肆”第二笔不对,笔顺颠倒了。

  师:你听到了吗?

  生:听到了。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谢谢你。

  生:不用谢。

  师:这就叫礼貌,同学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看老师写“肆“这个字,怎么念?

  生:肆(sì)。

  师:读词。

  生:放肆。

  师:如果今天不留作业,明天默写“放肆”这个词,会不会?会的举手。

  生:(齐举手)

  师:课堂上学会了,何必回家默写十几遍呢?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一定要学会了。

  师:“放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不顾一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受约束。

  生:任性,没有控制自己而拘束。

  师:这个词同学是得来的,但没有理解。是个好办法,但还要回到课文里才能真正理解。看课文哪句话写了它放肆?

  生:第四句……最后一句。

  师:给他时间,谁帮他一下?你说。

  生:第三句。

  师:大家读。

  生:“有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做出鬼脸,模仿人的样子,惹得大家直笑。”

  师:这就是猴子的放肆。你读一读。

  生:(读第三句)

  师:同学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表示?

  生:非常感谢。

  生:不客气。

  师:你说得更好。查了字典,又回到课文里,对这个词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大家清楚了吗?

  (教会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注意进行礼貌教育。)

  生:清楚了。

  师:哪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话的意思?

  生:第四句。

  师:(出示小黑板:它显然知道大家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因而”这个词把前后联系起来了,但意思不好讲,谁能换另外一个词,还不改变原意。你说。

  生:所以。

  师:好!请坐。你说。

  生;因此。

  师:好!你说。

  生:然而。

  师:行吗?你读一读。不行,再思考。我提示大家一下,先写一横再写一横,再竖钩。你说!

  生:于是。

  师:能换成一个字吗?

  生:就。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还能换吗?

  生:便。

  师:你读一下!

  生:(读句子)

  师:真好,我们换了五个词,所以、因此、于是、就、便。我们通过换词,就知道这个句子,它是由于前边的这个情况,才有后边的结果,“显然”说的是上一句,“更加”说的是下一段。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读一个句子,不但要注意句子内部的联系,这要注意句子前后的联系。所以,读书时不要只读一个句子,而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请同学们说。

  生:关系。

  师:学到这儿我们归纳一下,理解词有很多种方法。理解“取乐”是结合你们的生活,理解“放肆”是结合上下文,理解“因而”是通过换词,理解“显然”、“更加”是通过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这就告诉我们理解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死记硬背。我们还知道概括段意要用中心句。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呢?

  生: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师:另外,我们还知道了读书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一段中我们学了一个生字是——

  生:肆。

  师:学一个生词是——

  生:放肆。

  师: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及时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强化巩固作用。)

  师:现在你们以最快的速度读第二、三自然段,能读多快读多快,越快越好,我给你们计时。开始!

  生:(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师:好极了。大家用了二十秒左右。老师为什么要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报刊杂志数量很大,不但要像第一段那样逐词分析,还要很快的读,抓位它的大意。我们知道,台北师专附小六年级的学生一分钟读两千字,像“跳水”这样的课文能读三课,所以我们要求同学们读书时,不但要有质量,还要有速度。大家是不是读懂了?

  生:读懂了。

  师:现在看第二段猴子把玩笑开到谁的身上了?

  生:孩子。(板书:孩子)

  师:请用一个字概括,在猴子和孩子之间加个什么字?

  生:逗。(师板书:逗)

  师:合起来说,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猴子逗孩子。

  师:第三自然段写出什么?孩子怎么猴子?

  生:孩子追猴子。(板书:追)

  师:所以这一部分第二自然段写了猴子逗孩子,第三自然段写了孩子追猴子。合起来就是这一部分的——

  生:段意。

  师:上一段用的是找中心句概括段意,这一部分用的是把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压缩后合并起来,也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写猴子怎样逗孩子,用了一系列什么?

  生:动作。

  师:请把一系列动作划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这样读:“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头上”的“戴”,就这样读。

  生:“猴子跳到孩子面前”的“跳”,“把他的帽子摘下来”的“摘”,“戴在自己头上”的“戴”,“很快爬上桅杆”的“爬”,“坐在桅杆横木上”的“坐”,“用牙齿和爪子撕”的“撕”,“故意逗孩子生气”的“逗”,还用“冲着他做鬼脸”的“做”……

  师:他说的全不全,还有吗?

  生:还有“喊”。

  师:对吗?老师让找的是猴子逗孩子的词,喊是孩子的动作,对吗?

  生:不对。

  师:谁错了?

  生:我错了。

  师:从明白老师问话的角度看,你错的还很有价值,应该受到表扬。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

  生:(齐读)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孩子面前(他是船长的儿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水手们都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它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

  师:你们理解吗?

  生:理解了。

  师:不一定,究竟猴子怎么逗孩子,你们还没看见。读书一定要读到像你们亲眼看见了一样,才算真正理解了。为帮助你们理解,我放一段录像。我们天津紧靠渤海湾,我租了一般外国轮船,让一个外国小孩当船长的儿子,让外国人当水手,从动物园借了一只大猴子,拍了猴子怎么逗孩子的经过,想看不想看?

  (引导想像,建立形象,启发学生展开形象思维。)

  生:想看。

  师:真想看假想看?谁想看,举手!

  生:(齐举手)

  师:闭上眼睛,我做一下准备工作,眼前有一张大屏幕。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睁眼,看见了没有?

  生:看见了。

  师:看见了什么?我没放录像看见什么了?实际上你们不是在看,而是在干什么?

  生:想像。

  师:太重要了。读书时一定要想像,就像在自己面前表现出来一样,这样读就读懂了,读活了,读理解了。你们说这种读书方法好不好?

  生:好。

  (老师通过朗读,启发学生根据课文描绘的情境进行再造想像,对学生渗透形象思维的训练。)

  师:请有这种方法默读第三自然段,最好用默读,因为默读有助于想像。

  生:(默读)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想像。

  生: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不一会儿,他已经顺着绳子爬到第一根横木上了。就在孩子想去抓住帽子的时候,猴子又往上爬了,爬得比孩子更灵巧,更快。

  师:大家读“……不一会儿……”

  生:(读)

  师:孩子为什么要追猴子?

  生:夺帽子。

  师:帽子就这么值钱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一定要夺回帽子?

  生:挽回面子,自尊心。

  师:理解得非常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想像。

  师:光想像行吗?你说。

  生:反复地读课文。

  师:非常宝贵的经验,理解课文不仅要想像,还要反复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这里有两个学习方法要总结:第一,概括一段的意思除了抓中心句外,还可把两层的意思合并起来,作为这一段的段意;第二,读书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像。

  (对学习方法及时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师:同学们现在跳过第四节,请读第五节。

  生: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都在笑孩子戏弄船长的儿子。但是他们看到孩子放开了绳子,两只手摇摇摆摆地走上那最高的横木,全都吓呆子。

  师:这一节作者讲几个要点?

  生:走上横木,全都吓呆了。(板书:走上,吓呆)

  师:这一节课讲到这里,休息一会儿,(生起来)请坐。

  第二课时

  师:刚才我们讲了,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地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怎么了?

  生:全都吓呆了。

  师:哪一节写了孩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可以翻开书看。

  生:上一节。

  师:哪一段分析了人们吓呆了的原因?

  生:下一节。

  师:请同学们看,孩子放开桅杆的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最高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什么原因走上了最高横木,上一段说了原因;人们为什么吓呆子,下一段说了原因。这就告诉我们,读书不但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还要注意什么?

  生: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不时地围绕训练重点对学生进行提示、指导,促使这种学习方法尽快转化为能力。)

  师:把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都弄懂了,就弄清了这篇文章的前后联系。我们大家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就研究孩子走上最高横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请同学读,你们想想该读第几自然段。你读!

  生:(读第四自然段)“你逃不了!”孩子一边喊一边往上爬。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生气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了,这时猴子把身子尽量伸直,用后脚钩住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爬到桅杆的顶端,乱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方法。

  师:孩子看见猴子在撕他的帽子,就吓唬它,猴子也不怕。(板书:吓唬)猴子龇着牙朝他做怪样,这个“龇”是个生字,学过吗?

  生:没有。(板书:龇)

  师:这个龇左边是牙齿的“齿”,右边是个“此”,这个字读什么啊?

  生:龇(ZI)。

  师:孩子非常气愤,丢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人们全都吓呆了,请你告诉我,孩子这时候有没有可能掉下来摔死?

  生:有。

  师:他为什么不顾一切地非要夺回帽子呢?为什么?

  生:要挽回面子。

  生:要挽回名誉。

  师:不太准确,名誉还没遭到侵犯。是否用维护自尊心就准确了?他要维护自尊心而采取了这样一个危险的办法,好吗:

  生:不好。

  师:他已经什么都不顾了,把帽子拿回来就达到目的了。可是这样做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危险,是什么呢?也就是人们吓呆了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分析了原因,请同学们读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所有的人全默默地看着他,等着将要发生的事情。

  师:(出示小黑板: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会失足,拿到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大家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作者从哪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生:失足,不失足。

  师:作者从两方面进行了严密的分析。第一方面只要孩子失足,就会跌在甲板上摔个粉碎,用一个成语来说是——

  生:粉身碎骨。

  师:第二方面不失足,书上用了一对关联词语——

  生:即使……也……。

  师:即使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回来,时间长了还要掉下来。在这时候有人大叫一声,看书上怎么写的。

  生:突然人群中有人大喊一声,孩子往下一望脚底下摇晃起来。孩子醒悟过来。(第七节原文是:忽然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见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他往下一望,脚底下就摇晃起来。)

  师:他这时醒悟过来,请你注意这个“悟”字,“”旁,一个语文的语的半边,“悟”当什么讲?(板书:悟)

  生:当明白讲。

  师:明白,那么醒是什么意思?

  生:清醒。

  师:醒是清醒,悟是明白,合起来就是清醒明白。我们又学习了一种解词方法,就是把两个字的意思合起来就是这个词的意思。醒悟过来了,脚底发抖,一眨眼就要掉焉。不要忘了,他在甲板的桅杆的最高一根横木上,并且放开了绳索。掉下来的后果呢?

  生:摔死。

  四、指导议读

  师:当你读书预习时,读到这里你心里紧张吗?

  生:紧张。

  师:你想救他吗?

  生:想。

  师: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可不能等啊,就像你看见孩子要掉下来一样,我一说你马上想法子,哪怕这法了不成功也得快。告诉我,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

  生:找梯子把他接下来。我先上去,然后把他接下来。

  师:你这种舍已救人的精神非常可贵,我问你梯子在哪儿呢?就算有梯子,你得把梯子竖起来,这时候孩子掉下来,这法子行吗?

  生:不行。

  师:再想别的法子,快想,容不得等。你说!

  生:找海绵垫,铺上被褥。

  生:用手接住。

  生:叫直升飞机。

  生:让水手上去。

  师:时间来不及。这个办法不行,那个办法不行,最后船长出现了,大家读第八节。

  生: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枝枪,本来是要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向他瞄准,同时喊:“跳到水里,赶快跳到水里,不跳我就开枪了!”小孩在上面摇晃着,没有听明白爸爸的话。“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在父亲刚咸出“三”的时候,小孩把头往下一扎就跳了下来。

  师:你最佩服谁?

  生:船长。

  师:佩服他什么?

  生:机智、沉着。

  生:临危不惧。

  师:你站起来,研究研究。谁临危了?

  生:儿子。

  师:谁不惧?

  生:船长。

  师:他儿子有危险他不害怕,换一个词。

  生:沉着。

  生:(抢答)果断、冷静、沉着、镇定、急中生智、机智……

  生:勇敢。

  师:哪儿表现勇敢了?

  生:拿枪打他儿子。(笑声)

  师:你们常常是一说机智,就是勇敢。应该是有勇敢就说勇敢,没有就不说。说临危不惧倒可换一个词,什么词?

  (教育学生用词造句要联系实际,不能信口开河。)

【北师大版跳水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能源家族”教学实录11-26

元日教学实录范文10-04

“机械效率”教学实录12-06

中学课文《穷人》教学实录10-22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09-17

悯农二教学实录范文10-04

爸爸的菜园教学实录范文10-03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范文09-25

《喜爱音乐的白鲸》教学实录11-03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优化》教学反思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