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作文教学论文之打破学生语言表达的瓶颈

时间:2022-07-02 07:24:20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生作文教学论文精选之打破学生语言表达的瓶颈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洪镇涛先生说:"语文教学要取得最大效果需回到学习语言上来,也就是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文字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上来。"

高中生作文教学论文精选之打破学生语言表达的瓶颈

  然而做语文教师多年,发现经过多年训练之后学生的作文在结构立意等方面的能力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但文章读来还是平淡乏味;还有部分同学的作文停留在"还好"的境界难以突破……多次对比、反复琢磨,到最后发现回到了写作的最基本层面——语言表达。

  一、"我""你""他"联手制造表达瓶颈

  高中生的作文在语言表达上基本都能做到通顺,也没有很突出的语病问题。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遣词造句口语化。具体表现在:行文中有的学生要么在该用修辞的地方没有用的意识,语句显得过于寒伧;或者难得有一个相对理性、有创见的思想认识、独家感受却没有及时用一个相对文学性的语句来包装。另个突出问题是刻意追求语言的优美生动。具体表现在:学生行文时为了避免语言口语化,要么把简单的的意思套在一个复杂的句子结构里面,结果语意含混不清;要么套用了阅读中积累的自认为很美的句子,反而使语句别扭难懂……

  总之,使学生语言表达瓶颈的"黑手"有三个。第一"我",即语文教师,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往往更多地重视审题立意创新的教学,却忽视了遣词造句的训练;即使进行语言训练,但往往也只是处于盲目无序的状态,收效甚微;还有的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忽视口头表达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与作文教学的内在联系,使阅读很难有效向写作迁移。()在作文评改时只指出学生语言表达欠优美,却没能让学生掌握如何优美的表达自己的意思,结果学生只能在"欠优美"的境地徘徊,并越来越没有信心。第二"你",即学生自己,学生怕写作的心理造成学生自我练笔缺失,语言表达生疏造成表达不流畅、低幼化;学生把阅读与写作割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缺少语言积淀,仅有的阅读时获得的语言难以内化转变为写作能力……第三"他",网络影视媒体等的语言泛滥给学生"快餐式"的引导,比如一个《大话西游》造成许许多多的学生、许许多多的作文都出现"如果要给一个期限,这期限就是一万年……"

  诸如此类都给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制造了一个"瓶颈",制约了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巧引导描写语言、叙述语言、抒情语言打破语言表达瓶颈

  1.写景状物中描写语言需得细致入微

  写景状物往往是记人叙事散文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氛围所必需的描写,也是抒情言志散文作者情感的寄托不可或缺的载体。因此学生的语言提升由此开始。

  首先。写景状物、精选动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就有三个片断相当优美。其中写自己不幸残废后坐轮椅到附近的地坛里面散心,园子里的景物给了作者生的启示和精神鼓舞。在这里作者注重精选动词,不仅字句流畅,读来也身临其境。"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你看,居然"荫凉"也可以被"园墙""切"了下来,学生语言一般可能是"阳光明媚,空气湿润,园墙下一片荫凉".想想,这样就失去了"园墙"主动去"切"的生动情态,没有了人的性格特色。写"蜂儿"在空中的状态用了一个"停"字,蚂蚁好像还要"捋"触须呢!作者善于运用精练的动词"切""停""捋""聚集""压弯"等来描述事物的情态,给读者带来了愉悦与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教学生体会动词背后那种"万道金光"的生机,又有意识让学生进行模仿性练笔,相信学生的文字也会更有文采。

  其次,传神细描。不志修辞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脍炙人口。这源于朱先生写景巧抓景物的传神之处,善用修辞。写叶子根据它的独特情状和自己心中的领悟,用了精练的"袅娜""羞涩"就把叶子的颜色、姿态刻画的穷形尽态。同样的三个"如"字组成的博喻,叶子的明亮,闪烁、丰厚的想像就在读者脑海里印得很深刻了。后面的"清香"与"歌声"更让读者在语言的品味中获得更多的感受与丰富的联想。学生如果描摹这样的景物状态基本只是交待赤橙红黄蓝绿紫、扁圆横竖形状等,很难把物当时的神描摹出来,语言自然没有可读性。所以要描写好景物,要训练抓特征,找神韵。而修辞艺术则是锦上添花的关键。

  再次,体物入微,移情于物

  犹如同学们烂熟于心的"槛菊愁烟兰泣露"作者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文章的语言读来就味道十足,韵味悠长了。同样,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居家生活中的"扫街"细节,文学家的笔触使得这个几乎被我们忽略掉的生活,不禁让人有了"清闲""落寞"的感伤意味,那些"扫帚"扫过的"丝纹"果真有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感觉吗?当然不可能,但是作者有了对故都的独特体悟和感受,他对北平的秋天的确是这样理解的,打上了作者特有的身份和经历的烙印,于是扫帚的"丝纹"就染上了作者的思绪。

  2.记人叙事中叙述语言要细致具体、动画逼真

  记叙文有没有魅力往往在于细节描写。文章少了细节,事件就缺少了生活味,人物形象就就失去了神采,都丧失了与读者共鸣的机会。因此我们常常会觉得学生的作文不精彩是缺少细节。但仔细琢磨中等水平的学生的作文,我们会发现学生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事件叙述完整的能力,也不是对细节的捕捉能力,而是缺少用语言表达细节的能力。缺失细节的故事很乏味,缺少细节的文章很呆板。所以用语言表达已经捕捉的细节的能力也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首先,准确认识细节描写的类型,有的放矢

  细节描写有人物细节描写类型,其一、语言细节描写:"我真傻,真的,"重复的看似单调得的语言细节描写,将祥林嫂在遭受亡夫丧子之后精神状态一次比一次衰弱的情景表现的历历在目,读者在此感受的不仅是社会的冷库、周围群众的漠然,更是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其二、动作细节描写:"我看见站在板凳之间的那个女孩,用力蹬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金岳霖用一连串的动词细微传神地将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姑娘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得知面前站的就是自己的未婚夫是那种意外、羞涩、腼腆、娇嗔而有多情的心理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三、神态细节描写:如"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听到这句话,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神态描写生动细腻的刻画出孔乙己科举失败的内心隐痛被戳到时他那点可怜的自尊瞬间跌落的复杂。这细节描写还有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这一点就如写景状物中所言,不再赘述。

  其次,积景表达技巧,熟能生巧

  诸如修辞方法:采用较多的是夸张、比喻和反复等。这种修辞手法体现的是作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如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诸如词语选用:文学大师福楼拜对莫泊桑说过:"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而细节描写往往采用的词语多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描摹情形状态的形容词。

  3.抒情言志

  抒情言志注重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就更需语言来感染读者。

  适当地变换句式,不仅使的行文摇曳多姿,也能更好地突出想强调的情感。如骈散结合,长短互用等。骈句体现了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使语言和谐,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则形式参差,错落有致,表意更为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长句容量大,结构复杂,但表意严密、准确、细致;短句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物,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

  在我们的作文中,运用较多的是长句与短句的转化和整句与散句的转化;学生如果能熟练掌握会使文章增色不少。

  三、遵从"顺眼""顺口""顺耳"三基原则,最终行文流水无"瓶颈"

  顺眼就是表意明白,且能让人眼前一亮,久看不厌;顺口即是写好作文以后,作者自己朗读。在朗读之后修改结结巴巴的句子;顺耳就是给人声声入耳、句句铿锵的舒服感,给人以音乐的旋律美和节奏感。

  以上只是学生学习语言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几个重要的注意方面,其实还有许多学习的要点,比如多阅读,要养成语言的正确而敏锐的语感,比如可以模仿,比如阅读名家修改文稿的手记……总之,要在阅读和写作中多留心和揣摩,领会运用文学语言的些许规律,自己再勤奋的练习写作,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生活化的不规范不精练的语言转化为具有文学性的优美语言,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消除"瓶颈".

【高中生作文教学论文之打破学生语言表达的瓶颈】相关文章:

学生思维能力之历史教学论文07-04

传统教学之文言文论文07-04

古诗之闺怨诗教学探究的论文07-02

面试瓶颈07-02

有关语文教学论文之课文标题的教学功能07-03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之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再思考07-05

遇到工作瓶颈怎么办,该如何走出瓶颈期?07-02

如何突破职场瓶颈07-02

35岁是职场瓶颈11-22

如何突破职业瓶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