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完整性的分析报告

时间:2020-11-15 19:58:40 报告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信号完整性的分析报告

  篇一:信号完整性分析--信号反射

  信号沿传输线向前传播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一个瞬态阻抗,这个阻抗可能是传输线本身的,也可能是中途或末端其他元件的。对于信号来说,它不会区分到底是什么,信号所感受到的只有阻抗。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生变化,不论是什么引起的(可能是中途遇到的电阻,电容,电感,过孔,PCB转角,接插件),信号都会发生反射。

关于信号完整性的分析报告

  那么有多少被反射回传输线的起点?衡量信号反射量的重要指标是反射系数,表示反射 电压和原传输信号电压的比值。反射系数定义为:ρ= Z2Z1。其中:Z1为变化前的阻 Z2Z1

  抗,Z2为变化后的阻抗。假设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传输过程中遇到一个100欧姆的贴片电阻,暂时不考虑寄生电容电感的影响,把电阻看成理想的纯电阻,那么反射系 数为:ρ=100501,信号有1/3被反射回源端。如果传输信号的电压是3.3V电压,100503

  反射电压就是1.1V。 纯电阻性负载的反射是研究反射现象的基础,阻性负载的变化无非是以下四种情况:阻抗增加有限值、减小有限值、开路(阻抗变为无穷大)、短路(阻抗突然变为0)。

  阻抗增加有限值:

  反射电压上面的例子已经计算过了。这时,信号反射点处就会有两个电压成分,一部分是从源端传来的3.3V电压,另一部分是在反射电压1.1V,那么反射点处的电压为二者之和,即4.4V。

  阻抗减小有限值:

  仍按上面的例子,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如果遇到的电阻是30欧姆,则反射 系数为 ρ=3050=-0.25,反射电压为3.3*(-0.25)V= -0.825V。此时反射点电压为3.3V+3050

  (-0.825V)=2.475V。

  开路:

  开路相当于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按公式计算为1。即反射电压3.3V。反射点处电压为

  6.6V。可见,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反射点处电压翻倍了。

  短路:

  短路时阻抗为0,电压一定为0。按公式计算反射系数为-1,说明反射电压为-3.3V,因此反射点电压为0。

  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信号传播路径中阻抗发生变化的点,其电压不再是原来传输的电压。这种反射电压会改变信号的波形,从而可能会引起信号完整性问题。

  信号完整性分析---信号反射及阻抗匹配

  信号反射产生的原因,当信号从阻抗为Z0 进入阻抗为Zl的线路时,由于阻抗不匹配的原因,有部分信号会被反射回来,也可以用 “传输线上的回波来概括”。如果源端、负载端和传输线具有相同的阻抗,反射就不会发生了。

  反射的影响: 如果负载阻抗小于传输线阻抗,反射电压为负,反之,如果负载阻抗大于传输线阻抗,反射电压为正。实际问题中,PCB上传输线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不正确的信号匹配,经过连接器的传输及电源平面不连续等因素均会导致反射情况发生,而表现出诸如过冲、下冲以及振荡等信号失真的现象。

  过冲,当信号的第一个波峰超过原来设定的最大值,信号的第一个波谷超过原来设定的最大值时,为过冲,也就是冲过头了。

  下冲,当信号的第二个波峰波谷超过设定值时,称为下冲。过大的过冲会导致元件保护二极管损坏,而下冲严重时会产生假时钟,导致系统误读写操作。

  如果过冲过大我们可以采用阻抗匹配的方式消除过冲。

  震荡:信号的反射也会引起信号震荡,而震荡的本质跟过冲/下冲是一样的,在一个周期内,信号反复的过冲下冲我们称之为信号震荡。震荡是消除电路多余能量的一种方式。通过震荡的信号,可以将反射而产生的多余能量给消耗掉。 欠阻尼(振铃)是指终端的阻尼小,过阻尼(环绕)是指终端的阻尼大了。 (不只是分布式电路才会产生振荡,集总电路由于LC振荡也会产生振荡,其振荡的大小和电路的品质因素Q有关,Q值代表了电路中信号的衰减速度,Q值越高衰减越慢。可以通过单位时间电路储存的能量与丢失的能量比值来衡量) Q<1/2的时候就不存在过冲或者振荡。

  阻抗匹配,由于源端与负载端的阻抗不匹配才引起信号的反射,因此要进行阻抗匹配,从而降低反射系数,可以在源端串接阻抗,或者负载端并行接阻抗。反射系数公式:P=(Z1-Z0)/(Z1+Z0)

  阻抗匹配端接技术汇总

  单电阻端接

  经总结:串联电阻匹配一般适用于单个负载的情况。

  一、 串行端接串行匹配:(不太适用太高的高速)

  二 、并行端接并行匹配:(更适用于高速)

  1、单电阻并行端接

  缺点:降低了输出的高电平,匹配电阻接地会造成下降沿过快(接电源上升源变快),这样会导致波形占空比不平衡

  2、 戴维宁并行接法

  优点:综合适用上下来电阻,平衡输出高低电平,减小因占空比失调能力消耗

  缺点:静态直流功率过大,在TTL和CMOS电路中不常用。

  3、并行AC端接

  优点:AC端接避免较多的电源消耗,

  缺点:由于电容的大小很难确定,大电容会吸收较大电流增加电源损耗,小电容则会减弱匹配效果,建议通过仿真来确定电容值。

  应用:并联交流匹配一般用在多接收端和时钟信号线。 (二极管端接法,此法不属于阻抗匹配的思路,而是通过二极管的钳位来减小过冲与下冲,尽管成本会提高,但是系统整体布局布线开销可能会减小,因为不需要考虑精确控制传输线的阻抗匹配,它的缺点在于二极管本身不会消耗振铃信号,因此反射回来的信号会对电源或者地产生噪声,开关速度不够高,对较高速系统不太适用)

  串扰:

  如果足够细心你会发现,有时对于某根信号线,从功能上来说并没有输出信号,但测量时,会有幅度很小的规则波形,就像有信号输出。这时你测量一下与它邻近的信号线,看看是不是有某种相似的规律!对,如果两根信号线靠的很近的话,通常会的。这就是串扰。当然,被串扰影响的信号线上的波形不一定和邻近信号波形相似,也不一定有明显的规律,更多的是表现为噪声形式。串扰在当今的高密度电路板中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由于布线空间小,信号必然靠得很近,因此你比须面对它,只能控制但无法消除。对于受到串扰的信号线,邻近信号的干扰对他来说就相当于噪声。

  串扰大小和电路板上的很多因素有关,并不是仅仅因为两根信号线间的距离。当然,距离最容易控制,也是最常用的解决串扰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这也是很多工程师容易误解的地方。

  轨道塌陷:

  噪声不仅存在于信号网络中,电源分配系统也存在。我们知道,电源和地之间电流流经路径上不可避免存在阻抗,除非你能让电路板上的所有东西都变成超导体。那么,当电流变化时,不可避免产生压降,因此,真正送到芯片电源管脚上的电压会减小,有时减小得很厉害,就像电压突然产生了塌陷,这就是轨道塌陷。轨道塌陷有时会产生致命的问题,很可能影响你的电路板的功能。高性能处理器集成的门数越来越多,开关速度也越来越快,在更短的时间内消耗更多的开关电流,可以容忍的噪声变得越来越小。但同时控制噪声越来越难,因为高性能处理器对电源系统的苛刻要求,构建更低阻抗的电源分配系统变得越来越困难。

  你可能注意到了,又是阻抗,理解阻抗是理解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关键。

  重视信号上升时间

  信号的上升时间,对于理解信号完整性问题至关重要,高速pcb设计中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和它有关,你必须对它足够重视。

  信号上升时间并不是信号从低电平上升到高电平所经历的时间,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业界对它的定义尚未统一,最好的办法就是跟随上游的芯片厂商的定义,毕竟这些巨头有话语权。通常有两种:第一种定义为10-90上升时间,即信号从高电平的10%上升到90%所经历的时间。另一种是20-80上升时间,即信号从高电平的20%上升到80%所经历的时间。两种都被采用,从IBIS模型中可看到这点。对于同一种波形,自然20-80上升时间要更短。

  对于我们终端应用来说,精确的数字有时并不是很重要,而且这个数值芯片厂商通常也不会直接给我们列出,当然有些芯片可以从IBIS模型中大致估计这个值,不幸的是,不是每种芯片你都能找到IBIS模型。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建立这样的概念:上升时间对电路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只要小到某一范围,就必须引起注意,哪怕是一个很模糊的范围。没有必要精确定义这个范围标准,也没有实际意义。你只需记住,现在的芯片加工工艺使得这个时间很短,已经到了ps级,你应该重视他的影响的时候了。

  随着信号上升时间的减小,反射、串扰、轨道塌陷、电磁辐射、地弹等问题变得更严重,信号上升时间的减小,从频谱分析的角度来说,相当于信号带宽的增加,也就是信号中有更多的高频分量,正是这些高频分量使得设计变得更加困难。互连线必须作为传输线来对待,从而产生了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

  因此,学习信号完整性,你必须有这样的概念:信号陡峭的上升沿,是产生信号完整性问题的罪魁祸首。

  信号上升时间与带宽

  要重视信号上升时间,很多信号完整性问题都是由信号上升时间短引起的。本文就谈谈一个基础概念:信号上升时间和信号带宽的关系

  对于数字电路,输出的通常是方波信号。方波的上升边沿非常陡峭,根据傅立叶分析,任何信号都可以分解成一系列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方波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频谱成分。 抛开枯燥的理论分析,我们用实验来直观的分析方波中的频率成分,看看不同频率的正弦信号是如何叠加成为方波的。首先我们把一个1.65v的直流和一个100MHz的正弦波形叠加,得到一个直流偏置为1.65v的单频正弦波。我们给这一信号叠加整数倍频率的正弦信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谐波。3次谐波的频率为300MHz,5次谐波的频率为500MHz,以此类推,高次谐波都是100MHz的整数倍。图1是叠加不同谐波前后的比较,左上角的是直流偏置的100MHz基频波形,右上角时基频叠加了3次谐波后的波形,有点类似于方波了。左下角是基频+3次谐波+5次谐波的波形,右下角是基频+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的波形。这里可以直观的看到叠加的谐波成分越多,波形就越像方波。影响信号完整性的不是波形的重复频率,而是信号的上升时间。

  什么是地弹

  所谓“地弹”,是指芯片内部“地”电平相对于电路板“地”电平的变化现象。以电路板“地”为参考,就像是芯片内部的“地”电平不断的跳动,因此形象的称之为地弹(ground bounce)。当器件输出端有一个状态跳变到另一个状态时,地弹现象会导致器件逻辑输入端产生毛刺。那么“地弹”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对于任何封装的芯片,其引脚会存在电感电容等寄生参数, 而地弹正是由于引脚上的电感引起的。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直观地解释一下。图中开关Q的不同位置代表了输出的“0”“1

  ”两种状态。假定由于电路状态装换,开关Q接通RL低电平,负载电容对地放电,随着负载电容压下降,它积累的电荷流向地,在接地回路上形成一个大的电流浪涌。随着放电电流建立然后衰减,这一电流变化作用于接地引脚的电感LG,这样在芯片外的电路板“地”与芯片内的地之间,会形成一定的电压差,如图中VG。这种由于输出转换引起的芯片内部参考地电位漂移就是地弹。

  芯片A的输出变化,产生地弹。这对芯片A的输入逻辑是有影响的。接收逻辑把输入电压和芯片内部的地电压差分比较确定输入,因此从接收逻辑来看就象输入信号本身叠加了一个与地弹噪声相同的噪声。

  理解临界长度

  理解临界长度最好从时间角度来分析。信号在pcb走线上传输需要一定的时间,普通FR4板材上传输时间约为每纳秒6英寸,当然表层走线和内层走线速度稍有差别。当走线上存在阻抗突变就会发生信号反射,这和走线长度无关。但是,如果走线很短,在源端信号还没上升到高电平时,反射信号就已经回到源端,那么发射信号就被淹没在上升沿中,信号波形没有太大的改变。走线如果很长,发射端信号已经到达高电平,反射信号才到达源端,那么反射信号就会叠加在高电平位置,从而造成干扰。那么走线长度就有一个临界值,大于这个值,返回信号叠加在高电平处,小于这个值反射信号被上升沿淹没。这个临界值就是临界长度,注意,这种定义非常不准确,因为只考虑了一次反射情况,这里只是为了理解概念需要,暂时这样说。

  那么准确的定义是什么?实际中反射都是发生多次的,虽然第一次信号反射回到源端的时间小于信号上升沿时间,但是后面的多次反射还会叠加在高电平位置,对信号波形造成干扰。那么,临界长度的合理定义应该是:能把反射信号的干扰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的走线长度。这一长度上的信号往返时间要比信号上升时间小很多。试验中发现的经验数据为,当信号在pcb走线上的时延高于信号上升沿的20%时,信号会产生明显的振铃。对于上升时间为1ns的方波信号来说,pcb走线长度为0.2*6=1.2inch以上时,信号就会有严重的振铃。所以临界长度就是1.2inch,大约3cm。

  你可能注意到了,又是信号上升时间!再一次强调,信号上升时间在高速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性阻抗

  当信号在传输线上传播时,信号感受到的瞬态阻抗与单位长度电容和材料的介电常数有

  篇二:高速信号反射

  反射详解(第一篇,多图,无聊,慎入) 作者:陈德恒 一博科技高速先生团队成员

  最近高速先生粉丝增长很快,得益于各位朋友的大力推荐。其中有一位朋友推荐我们公众号时是这样说的“给大家分享一个公众号,这是我见过最无聊的公众号!一天到晚只说技术,真是弄不明白做硬件的人是怎么想的啊!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对于这位朋友,高速先生只想说,您真是太(bu)有(hui)眼(xin)光(shang)啦(a)!

  好了,玩笑到这。高速先生出道以来,接到了大量朋友的提问,很大一部分问题几种在基础理论上。很明显大家都是有思考过的,对一些东西处于明白但又有点不明白的区间,还差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

  所以高速先生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希望能帮助大家捅破这层窗户纸。 基础理论篇幅较长,所以这一系列文章会分比较多期。

  前言

  在国外能碰到许多二三十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帮助他们沟通的工具不是PPT,不是仿真结果,不是测试结果,而是一张纸和一支笔。

  很佩服他们可以用一张纸一支笔给你勾绘出一个电路,一条波形,一种debug的方案。曾有一个老工程师告诉我,当你用场的角度去理解电路上的器件的时候,一切将会变得简单起来。

  什么叫场的角度理解分立器件?在这个世界里,容抗是Xc=1/(2πfC) ,感抗是XL= 2πfL=ωL 。

  这两个公式中的f与ω指的不是我们的信号频率,而是正弦波的频率与角频率。 在这里,我们要感谢伟大的让巴普蒂斯约瑟夫傅立叶——简称傅立叶,对,就是发明傅立叶变化的那个人。

  所以在大家眼中看到的信号是这样的:

  而在一个SI工程师的眼中看到的信号是这样的:

  或者,这样的:

  当我们能将信号分解为一个一个正弦波来研究的时候,一切都变简单了,可以量化了。在正弦波的世界中只有频率f,幅度A,相位θ。

  现在,我们可以愉快的用场来看这个世界了。

  让我们来思考下面这个问题:

  一个1V的正弦波在某岔路口分成了两个大小相等的正弦波,两条路通向同一个终点,但是一条路长为L,另外一条路长度为L+X,在终点的时候,这个正弦波变成了什么?

  当两条岔路一样长时,:

  终点的信号和起点的信号没有区别。

  当一条路比另一条多二十分之一波长时:

  区别也十分小吧?高速先生在这里特别打上了mark点。大家可以看到,终点的信号比起点的信号衰减了1.2%。

  篇三:信号完整性:信号反射

  信号沿传输线向前传播时,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一个瞬态阻抗,这个阻抗可能是传输线本身的,也可能是中途或末端其他元件的。对于信号来说,它不会区分到底是什么,信号所感受到的只有阻抗。如果信号感受到的阻抗是恒定的,那么他就会正常向前传播,只要感受到的阻抗发生变化,不论是什么引起的(可能是中途遇到的电阻,电容,电感,过孔,PCB转角,接插件),信号都会发生反射。

  那么有多少被反射回传输线的起点?衡量信号反射量的重要指标是反射系数,表示反射电压和原传输信号电压的比值。反射系数定义为:其中:

  为变化前的阻抗,

  。为变化后的阻抗。假设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传输过程中遇到一个100欧姆的贴片电阻,暂时不考虑寄生电容电感的影响,把电阻看成理想的纯电阻,那么反射系数为: ,信号有1/3被反射回源端。如果传输信号的电压是3.3V电压,反射电压就是1.1V。 纯电阻性负载的反射是研究反射现象的基础,阻性负载的变化无非是以下四种情况:阻抗增加有限值、减小有限值、开路(阻抗变为无穷大)、短路(阻抗突然变为0)。

  阻抗增加有限值:

  反射电压上面的例子已经计算过了。这时,信号反射点处就会有两个电压成分,一部分是从源端传来的3.3V电压,另一部分是在反射电压1.1V,那么反射点处的电压为二者之和,即4.4V。

  阻抗减小有限值:

  仍按上面的例子,PCB线条的特性阻抗为50欧姆,如果遇到的电阻是30欧姆,则反射系数为

  压,值为

  ,反射系数为负值,说明反射电压为负电。此时反射点电压为3.3V+(-0.825V)=2.475V。 开路:

  开路相当于阻抗无穷大,反射系数按公式计算为1。即反射电压3.3V。反射点处电压为6.6V。可见,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反射点处电压翻倍了。 短路:

  短路时阻抗为0,电压一定为0。按公式计算反射系数为-1,说明反射电压为-3.3V,因此反射点电压为0。

  计算非常简单,重要的是必须知道,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信号传播路径中阻抗发生变化的点,其电压不再是原来传输的电压。这种反射电压会改变信号的

  波形,从而可能会引起信号完整性问题。这种感性的认识对研究信号完整性及设计电路板非常重要,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起这个概念。

【关于信号完整性的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职场需要充电的信号01-10

职场需要充电的五个信号07-31

职场需要充电的3个信号01-10

股票下跌前的逃命信号细节09-18

心理分析报告01-25

关于石头的教材分析12-15

盘点职场需要充电的三大信号01-10

五种职场中需要充电的信号12-08

心理自我分析报告01-06

自我认知分析报告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