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时间:2022-06-26 13:42:49 历史 我要投稿

有关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沧海桑田,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折冲樽俎,狂傲不羁,酒文化典故纷繁多趣。下面请欣赏有关酒文化的历史典故,希望你们喜欢!

有关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有关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酒仙。“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这是历史上著名“酒仙”李白的畅饮情景。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见李白的诗文及其一生与酒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酒狂。古人饮酒至酒酣时孤傲不驯,放浪自任,轻佻礼疏。唐天宝初年春,一日唐玄宗与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畔赏牡丹,忽听楼上李白饮酒狂歌:“三杯通大道,一半合自然。但得酒中趣,莫为醒者传”。太监连忙上楼大呼:“奉旨宣李学士见驾!”谁知李白全然不理,口中念道:“我醉欲眠君且去。”太监无奈,只得扶他进兴庆宫。玄宗见李白烂醉,忙命宫女含水喷其面,并亲自递来醒酒汤,李白睁眼一看,便要玄宗赐酒。玄宗关切地说:“你刚清醒,再醉怎么办?”李白答曰:“臣斗酒诗百篇,醉后诗如泉。”文人墨客与酒之性情,于这可见一斑。

  酒义。依许慎《说文解字》上说,酒既可以制造出吉利,也可制造凶光。如《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又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果不出所料,他的后代以酒为乐,朝夕狂饮烂醉,忘乎所以,招来灭国之祸。酒谋。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恰如《晏子春秋》杂上篇曰:“夫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曹丕设酒宴以甘蔗作剑胜邓展将军;秦昭王之“平原十日饮”;项羽之“鸿门宴”;曹孟德“青梅煮酒论英雄”;张献忠与李自成之“双雄会”,均于饮酒中施行计谋。这些计谋至现在还有人仿效之,且多有得逞者。可见酒谋的作用之大。 酒战。据《淮南子·缪称州》载,战国时期,楚国令合诸侯时,鲁国和赵国都给楚王献了酒。赵国的酒醇厚,鲁国的酒淡薄。楚国主管酒的官吏私自向赵国要酒吃,赵国不给,这酒官羞怒之下,偷换了两国进献的酒,并说赵国不把好酒献给楚王。楚王动怒而下令进攻赵国,把赵国的邯郸城围困起来。这场“鲁酒薄邯郸城围”的酒战,可谓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西餐中饮酒与食物的搭配

  饮酒时应该搭配食用什么食物,时常困绕着人们,几百年来,饮酒时选择适当的食品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条的规律。但是,随着现代的社会中新食品和新型酒类的不断涌现,这些规矩显得陈旧,越来越不适用了。

  饮酒如何搭配食物首先应该明白一点,生活因个人喜好不同,饮酒和食物搭配毫无疑问的也应该随个人品味随意搭配。你可以按自己口味点叫酒和食物,即使是规则中不允许的,或者与你同桌用餐的朋友坚决反对的话,也不用害羞或不好意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不宜搭配的事物组成在一起,还是显得那样和谐。然而,晚饭时应该用什么酒,你还是拿不定主意时,该怎么办?是不是求助于那些规则搭配呢?

  多年来,我积累了些经验,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难题。这些所谓的“原则”不是告诉你喝酒时吃些什么,只是说明食物与酒类之间如何影响,相互作用的。饮酒时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据口味而定。食物和酒类可以分为四种口味,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围,即:酸,甜,苦和咸味。

  酸味:你可能听说过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极大地破坏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类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会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这当然是一种绝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选择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类与含咸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用餐时,同样可以依个人口味选择甜点。一般说来,甜食会使甜酒口味减淡。如果你选用加利福尼亚查顿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鱼一起食用,酒会显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鱼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会减色不少。所以吃甜点时,糖份过高的甜点会将酒味覆盖,失去了原味,应该选择略甜于一点的酒类。这样酒才能保持原来的口味。

  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咸味:一般没有盐味酒,但有许多酒类能降低含咸食品的盐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用海产品如鱼类时,都会配用柠檬汁或酒类,主要原因是酸能减低鱼类的咸度,食用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

  西餐饮食礼仪-祝酒

  作为主宾参加外国举行的宴请,应了解对方祝酒习惯,即为何人祝酒,何时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准备。

  碰杯时,主人和主宾先碰,人多可同时举杯示意,不一定碰杯。

  祝酒时注意不要交叉碰杯。

  在主人和主宾致辞、祝酒时,应暂停进餐,停止交谈,注意倾听,也不要借此机会抽烟。

  奏国歌时应肃立。

  主人和主宾讲完话与贵宾席人员碰杯后,往往到其他各桌敬洒,遇此情况应起立举杯。

  碰杯时,要目视对方致意。

  宴会上相互敬酒表示友好,活跃气氛,但切忌喝酒过量。喝酒过量容易失言,甚至失态,因此必须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以内。

  古代中国是如何酿酒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做出了一种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酿出来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绵长。几千年来,酒曲一直是中国酒酿造的秘诀。现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先究竟是怎样酿造出美酒的。

  1999年3月,水井坊的考古发掘让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国人酿酒的全过程。

  蒸煮粮食,是中国人酿酒的第一道程序,粮食拌入酒曲,经过蒸煮后,更有利于发酵,在传统工艺中,半熟的粮食出锅后,要铺撒在地面上,这是酿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搅拌、配料、堆积和前期发酵的过程。晾晒粮食的地面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遗址一共发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叠。晾堂旁边的土坑是酒窖遗址,就像一个个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发掘出了8口酒窖,内壁和底部都用纯净的黄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进行的是酿酒的第三道程序,对原料进行后期发酵。

  经过窖池发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浓度还很低,需要经进一步的蒸馏和冷凝,才能得到较高酒精浓度的白酒,传统工艺采用俗称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

  人们在清代层面上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圆型遗存,乍一看,有点像水井。考古学家最后定论,这是目前可以确定的中国最早的生产蒸馏酒的实物。当年在基座上架着巨大的天锅,天锅分上下两层,下面的锅里装酒母,上面的锅里装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被上面的冷水冷却,凝成液体,从管道流出,这就是蒸馏酒。

  人们以此推断,在清代,这里生产的就是蒸馏酒,而且技术已经和现代酿酒技术十分接近。专家对水井坊几口老窖池的微生物进行了检测,分离到红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证实,中国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馏酒酿造技术。

  中国的蒸馏酒分为浓香型、清香型和酱香型等等,水井坊酿造的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中国蒸馏酒中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它在酿造技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用泥窖酿酒,成为中国酿酒工艺中一个特殊的门类。它的发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这里才能产生非常好的浓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发掘的面积有限,第三层以下还没有深挖,因此,在遗址的下面很可能还埋藏着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遗址,不同历史层面的废弃、启用的真相也许会在未来的进一步发掘中给我们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

  药膳秘方之柿子可以解酒护肝

  食物的营养成分本身就为我们的机体健康做好了各项的准备,不同的食物,营养成分也是各不相同,为了我们的健康,一定要注重每种营养成分的摄入,重要的前提就是为了健康。

  柿子护肝解酒还可以缓解头痛

  柿子营养丰富,含有蔗糖、葡萄糖、果糖、钙、磷、铁、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一天吃1个柿子所摄取的维生素C,能基本满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柿子富含果胶,有良好的润肠通便作用,对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预防便秘十分有效。

  柿子更是“天然的醒酒药”,古时就被用作防醉和消除宿醉的有效食品。柿子中的有机酸和鞣酸能促进消化,加速酒精分解;高含糖量和含钾量以及大量水分,有利尿之效,帮助机体排泄。丰富的维生素C还能增强肝脏功能,有护肝的作用。醉酒后吃上两个柿子,可以缓解第二天头痛。“柿子虽营养丰富、口味甘甜,但因含有鞣质、果胶,与胃酸或蛋白质结合可形成柿结石,造成消化道疾患,因此不宜空腹或过多食用。”

  其实,一些带酸味、富含果糖、有利尿作用的水果,都有解酒的作用。水果含有机酸,如苹果含有苹果酸,柑橘含有柠檬酸,葡萄含有酒石酸等。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而像西瓜水分多,能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避免其被机体吸收而引起全身发热。

  此外香蕉含有丰富的钾和足够多的果糖,能快速排除酒精、钾等矿物质有助于保持身体电解质平衡。

  孕妇酗酒,生儿必丑

  人在大量饮酒后,酒精进入血液,流遍全身,对全身各个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人体的生殖细胞对化学药物尤其敏感。因此酒精对生殖细胞有严重的不良影响。男子饮酒后可使精子质量不高,如果酒后同房,会影响受精卵的质量,使胎儿体力、智力低下、呆笨,甚至成为白痴。孕妇饮酒对胎儿的危害更大。据报告,酗酒妇女所生婴儿畸形比不饮酒的要多2倍。这种“慢性酒精中毒”的婴儿,有特殊的发育缺陷表现,头小、个子小、体轻、发育不好、智力低下,患心脏病者居多,有的还长得特别丑。所以孕妇最好烟酒不沾。

【酒文化的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关于酒文化的历史典故大全05-02

经典的历史典故07-16

历史典故04-12

历史的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07-24

经典历史典故[经典]08-02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典故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