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

时间:2022-06-22 06:36:49 职场动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

  职场新人

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

  几乎所有的职场新人在打电话向父母报喜时,父母总会谆谆告诫说,你是新人,最忌懒惰;有什么额外的工作,人人可推托的,你不要推托,不仅不要推托,还要多做份外之事……从此你自愿承担了办公室里众多的分外之事,忙得像一只上足了发条的闹钟,可结果真的如你所想吗?有两个陷阱应该避免:

  陷阱一:乐于受人指派

  超过七成的新人以毫无怨言地受人指派来表现他们的“谦虚、肯干”,即便发展到最后,上司和资深同事以纯私人的事宜来麻烦他们,他们也不好意思拒绝。问题是,你心甘情愿地陷入大量事务性工作后,同事对你的印象竟是:“他乐于做这些事,说明他身上有一种‘保姆情结’,这样的人大体适合做一些被动的工作,是缺乏创见和个性的。”

  摆脱被指派僵局有两条建议和大家一起共勉:一是要确立“主角”意识,不要一来就以“配角”自居;二是以平和的态度去指派那些指派过你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接受指派不仅仅是出于善心,也是出于责任和友谊。

  陷阱二:沉迷加班惯性

  你每天在办公室呆到很晚才回去,连双休日也不例外。有中层主管表示:“他们在3个月内把办公室当家,我觉得蛮正常,但一年以后他们还赖在办公室里,我会觉得他们的生活太封闭,会直接影响他们对这份工作兴趣的长久性。”更有主管毫不客气地指出:“一个人不能在每周40小时内完成工作,要靠加班来完成,只能说明他效率低下。”

  职场陷阱

  职场上,没有人不喜欢聪明的人。

  理由显而易见:脑子好,上手快,只需大致嘱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本完成,几乎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相比,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占据先机。但职业生涯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位置固然重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脑子聪明,反应快,这是同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价。

  当年求职面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拟一个营销方案。其实大家都提前有所准备的,但拿到任务单的时候,还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标、现有的资源、面临的困难、可能的机会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讨论定下基调。她的话并不多,也没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闪光点,但正是因为敏捷、恰当的第一反应,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出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干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不久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领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5000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完成了全程。

  刘艺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论述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通知书。

  刘艺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点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布置的工作,无论是打印报告还是做会议记录,她只需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优势就是,擅于发现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该着重把精力放在何处。

  在同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脱颖而出。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项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可以尝试着独立做方案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擅长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由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天赋:把杂乱的过程变成简洁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主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层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未免空泛,但它却实实在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理名片……在做这些看似简单枯燥的小事时,试着摆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适宜的途径、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成功的必备品质

  那天朋友突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努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倾向与谁合作?

  这是她面临的现实选择。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水平不差,但你清楚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体系中,这样的常规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间花费更多时间、精力,得不偿失。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究竟能不能释放,却毫无把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意。一个简单的调研,别人研究3家,他恨不得找来10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效劳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恨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刻苦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未来,虽然不那么完美,但清晰可见。

  如果是刚工作的那几年,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聪明伶俐,一点即通,作为合作者,至少他能提供一种平均水准之上的安全感。但年龄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下落,于是越来越觉得,聪明从来都不是成功者的必备品质,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同学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轻人比起来,她的脑子真的算不上灵活。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整理文案,就是准备外围材料,或者实在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快,很多时候还特别执拗,只要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满了无奈。但几年过去了,那天忽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发现她现在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稳健而坚定,在一条可以预见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咤风云的少男少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知去向了。

  头脑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达到同样的效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那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质量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获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许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00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情上从80分提升到100分的过程,远不如换个地方再拿个80分来得划算。

  一定要小心落入职场陷阱。

【对于职场误区的总结】相关文章:

职场晋升的误区07-02

职场跳槽的误区06-30

对于人参的饮食误区说明介绍06-24

职场面试误区07-02

职场新人理财的误区06-30

职场减压的三大误区07-11

职场晋升误区有哪些06-21

职场十大误区07-03

职场晋升的误区分享07-01

职场充电需要避免的误区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