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06-24 14:07:0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读完《什么是教育》,我受益匪浅。它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诠释了什么是教育。其教育思想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个人整体精神成长过程,培养“全人”。注重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本真的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由此表明,雅斯贝尔斯更注重的是培养“人”,抨击教育中对学生的无视,呼吁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性。但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并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背离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学习本来就是件快乐的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分数而学。在教育中针对差异性注重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全面发展,唤醒学生的灵魂。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归纳为三类型: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师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这两种是雅斯贝尔斯所反对的教育,而他倡导的是第三种教育——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平等,共同寻求真理。柏拉图的对话,对真理的本然之思,是真理的间接传达。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当今教育的最大问题,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有着浓重的经院式教育和师徒式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 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当作容器而机械地灌输,只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单纯的师教生听,照本宣科。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根据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进行反思,完善教育方式。教育应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是个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合作、探究、和谐超越应该是理想教育的内涵,教育应该是注重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现实自己。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的全部存在是以有意义的计划为基础的,但教育却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人们都是依靠理解力来制定计划的。由于我们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和它根本就可能实现,因而这些计划只会在实际的尝试中毁灭。计划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真正而且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是对真正人性的扼杀,这些计划侵吞了属人的自由。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这一过程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计划应事先作出其步骤,使计划切实可行,既包罗万象又井然有序。事实确实应该如此,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应重视全面发展,重视全人教育,而不是计划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其自由发展,在完整的精神中学习、生活。

  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是全人教育,是本真教育,“本真教育”是对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的教育。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事件。遵奉客观实际,依循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真理、遵奉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讲究实际,尊重自我作为学生的立身基础,对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的教育。“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教育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都是教育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民族的未来和教育息息相关,要尊师重教。教育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的生活。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如: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要不然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教育决定一个时代、一个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一曾经风靡一时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陶冶就是真理意识存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间的培植成长过程。对真理的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通过具有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在活动中完成,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陶冶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我很赞成“陶冶的知识却能改变人、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教育满足真正的精神需求。”只有经过陶冶了,被人内化的知识,才成为人的真正知识,是人们的灵魂得以充实。当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自愿去学习时,认知才成为可能。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陶冶则意味着,在铸造和展开人的这一天然给定性过程中,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意识和它特有世界的形式与一般的形式接近。这样,这种一般形式在个体的构造中是作为唯一的特征表现出来的。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其许多教育观点不仅是历史的精华,也是对现在的教育理论和现实意义有着极大的影响。那独特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自身,也反思我们的教育,探讨真正的教育,真正认识什么是教育,还教育自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重视“人”的培养,我们要用心去寻觅教育的真谛。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与赏识阅读06-27

阅读教育随笔05-11

历史是什么阅读答案06-27

什么是有效阅读教学07-02

什么是小学阅读教学07-02

什么是有效的阅读教学07-02

什么是数学阅读教学07-02

艺术是什么阅读答案06-27

孩子阅读教育的误区07-02

爱的教育阅读笔记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