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时间:2022-06-24 13:41:31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导语:《丹溪心法》中吐血、咳血、呕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均有四物汤的加减应用。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病证中,认为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以下是品才网pincai.com小编整理的丹溪心法的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参考!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得真传,人人皆有机会掌握一些医道或法理。那么,什么样的东西是“真传”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以诊法为例,先来看看所谓的“真传”学什么,顺便谈谈中医的学法。

古代的“诊法”,指的是望、闻、问、切。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的具体运用。

医家教徒弟,有两种教法:

第一种,也就是普通拜师学医的,学的就是这些基本原理,原理贯通以后,方法就很简单了,一般把把脉、看看舌,基本就可下诊断结论。这要学多长时间?一般需要一年至三年的时间,这一至三年,还不是从早到晚学,而是白天帮师父家干点杂活,洗药拖地,端茶倒水,晚上帮忙泡泡药甚至倒洗脚水,如果师父开心,就讲一两句,不开心就啥也别想得到。一方面通过这些日常行为来磨练徒弟,家里也多个免费劳动力;另一方面就是师道尊严的原因。而且,上古没有“中医”的观念,医道不分家,传医就是传道,宁可失传也不误传,师父必须对徒弟进行所谓“磨性”的训练,把你的心性磨平了,真东西才能教给你。让你干粗活甚至无故责骂你,就是为了磨平你的心性,学了出去,才不至于辱没师门。

古代的学字怎么写?“學”,上半部分是两只手,捧着一个“爻”,爻是什么?《易经•系辞》说,“道有变动,故曰爻”,说的是手中要掌握变动之道,下半部分就是屋子底下一个“子”,你首先得处于低位,在家里好好作人子弟,师父的大道之理才能从上往下灌给你!磨你、用你是为了“灌”给你。

等到一段时间的磨练、考察,觉得你适合做自己衣钵传人的,用的就是第二种教学方法:不谈理论,直接就在身体上训练出望、闻、问、切的本事来。这要花多长时间?一般一个晚上就可全会。只是这一个晚上能做到的事儿,明师们往往要磨练你N 个晚上。很多人会说,这怎么可能?简直是天方夜谭,太过玄妙, 不可能!

圣人说,“大道至简”,越是真理应该越简单明了,越是高深的医道应该越简单。所以古人才常常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好的东西历来都不“多”。

中医这一行,本来就是很玄妙的。你看中医的“医”字,在殷商甲骨文里写作“毉”,其部首为“矢”、为“殳”,《说文解字》说“矢,弓弩矢也”,而“殳”也是古代的兵器,《考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两个都是可致命的利器,表示破坏力大,遇到“巫”了,就得“医”,有得救了。那么 “巫”是什么?《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后世很多学者都因此而认为“巫”就是装神弄鬼的人,其实,历史上乃至现在农村社会里确有不少装神弄鬼的“巫”,那是假“巫”,真“巫”是“能事无形”,即通达无形之事理的人,以简单的“舞”技练习就能让你安下心神的人。在民智未开的时代,这类人容易被神化,而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假巫跑出来滥竽充数混饭吃也就不奇怪了。以至于后来的医学名家,不得不痛斥“巫”。最早出来骂巫的中医界大佬是神医扁鹊,《史记•扁鹊仓公传》里就有他“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的名言。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毉”字后来演变成了“醫”,不用“巫”,用“酉”(即药酒)了。现今简体字的“医”则干脆啥意义也没有了。

但中医的玄妙之处,正是它的“巫”的方面鲜为人知!事实上,中医最神奇的精髓,全在这上面。“巫”的方面是什么?就是古人探索天地、自然、生命三大领域的方法论。方法论解决了,“理通法自明”,治病方法就可以自己回家临阵(临症)自编了。

“道有变动”才是“学”,回家去给人治病是“习”。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夫子的本意是说,学了就要会变通并且经常实践它,这样才会使学问、技术不断提高而自己也因此而快乐,而不是说学习了以后经常复习就很快乐了。

所以在古代,学中医,其实就是学“道”学方法,先从自个儿身上开始,把自己的身体折腾通了,就能一通百通。所谓“问诊”即是先将自己问明白,自己作为参考系,病人一来自然清晰晓得自己能否治疗得了。所以,只要方法得当,智商正常,不需要多长时间,人人皆可以自学掌握一定程度的医道,慧根、悟性好的,保不定还能成良医!如果您还不信,就请想一想历史上那些光辉灿烂的名字——鬼谷子、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他们谁也没有上过什么中医学院。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著。该书较全面整理了朱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力倡养阴的学术思想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

内、外、妇、儿诸科疾病,几无不备,内容极为丰富,是其传人整理丹溪著作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是书理、法、方、药兼备,对杂病辨证论治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审因辨证,治病求本丹溪认为:“邪气各有所属,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病之有本,变化无穷,苟非必求其本而治之,欲去深感之患,不可得也。”“诚能穷源疗疾,各得其法,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也。”故在开篇即设“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治病必求于本” 的专题论述,将治法要诀贯穿于整个杂病的治疗体系中。以气、血、痰、火、郁为纲,六气致病为目,分辨标本先后、地土方宜以诊病求因,审因论治,是其辨证论治思想的突出特点。力倡养阴丹溪基于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结合《内经》“少火”、“壮火”论,吸取河间的火热论、东垣的阴火说,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的火热证治理论。他认为:“火者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动而见,故谓之相””从病理角度强调了内伤、七情、房事等诸因,均可使相火妄动而阴精耗伤,更

会使阳有余、阴不足的偏盛偏衰之象加重,致使内伤疾病丛生。因此,全书力倡固护阴精,宜节房事,调养心神,不为外物所感,防止相火

妄动。丹溪治疗火热为患,分虚实论治,提出“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火郁当发”的原则,。对邪火亢盛而阴精不足之证,喜用降火之剂,反对滥用辛燥。“阴虚动难治。火郁当发,看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从其性而升之。以“气、血、痰、郁”立论,确立杂病辨治大法丹溪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为纲,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曾概括指出:“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他论治血证亦多从阴虚火旺着眼,其所选方剂多用滋阴降火药,如治疗呕血之保命生地黄散,其中熟地、天冬、枸杞子、白芍等滋阴养血,生地、黄芩、地骨皮等清热降火,体现了他擅长滋阴降火的学术特点。这一学术观点直至影响到后世唐容川《血证论》“治血四法”之“宁血”治法的形成。朱丹溪对于血证病名的论述,最大贡献当推其首立“咳血”之证名。朱丹溪首先明确提出咳血的病证名,并列专篇讨论:“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朱丹溪创立咳血这一证名被后世所认可,使得这一重要血证的辨治有名可循;其对此病予以全面中肯的论述,使后世有法可依。朱丹溪辨治血证虽然重视从痰邪及虚火论治,但他并非只执一端,而是严格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他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朱丹溪在辨治血证中十分注重并擅长对类似病证的鉴别诊断,根据对血证辨证的结果,朱丹溪采用相应的针对性治法。其对于血证除了常用的化痰和清火之法外,还根据证情采用温补法、外迎法和反佐法等多种治法。他虽然强调火的因素而多用清法,但并非只执一端,而是充分遵循辨证论治精神。针对虚证、寒证便应用与清法截然相反的温、补之法。经方与时方并举,创立名方咳血方,朱丹溪运用四物汤精湛娴熟,以此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治疗血证尤多用之妙用调血名方四物汤,《丹溪心法》中吐血、咳血、呕血、咯血、衄血、溺血、下血均有四物汤的加减应用。在《丹溪心法》所讨论的病证中,认为因痰为病者超过半数。这一特点在胃病的辨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中主要又分为两类:其一,以痰为主因的疾病,如嘈杂、嗳气与伤食。对于嘈杂,朱丹溪直接指出:“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对于嗳气,朱丹溪精辟地以六个字点出其病位病机:“嗳气,胃中有火有痰”;另如伤食,在篇首即曰:“伤食恶食者,胸中有物,宜导痰补脾……”。其二,痰为该胃病诸病因中重要的一种,如呕吐、恶心、咳逆(又名哕)、翻胃、痞等。对于呕吐,朱丹溪论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胃中有火与痰而呕者”;对于恶心,朱丹溪云:“恶心有痰、有热、有虚……”;在咳逆篇的篇首,朱丹溪论曰:“咳逆有痰,气虚、阴火”;又如翻胃,在首句即直言:“翻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兼病……”;在痞证篇中论曰:“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痰在这些胃病的病机变化中无疑是一重要因素。亦足见朱丹溪在胃病的辨治中是十分重视痰这一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丹溪师从杭州名医罗知悌学习刘完素、张从正、李杲三家之说,在前贤创新理论启发下,创“阳有余、阴不足”理论,在养生方面主张护惜阴精,治病方面力倡滋阴降火,治疗杂病以气、血、痰、郁立。


【丹溪心法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音乐读书笔记范文_读书笔记10-28

经典读书笔记11-08

五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的方法06-23

《繁星春水》读书笔记数_《繁星春水》读书笔记03-30

论语读书笔记07-05

《简爱》经典读书笔记07-02

刻舟求剑的读书笔记06-22

呐喊的读书笔记精选06-29

读书笔记呐喊06-29

《童年》读书笔记精选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