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00

时间:2022-07-03 11:42: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仨读后感100

字字珠玑,诠释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鸿儒,跟他们平日里豁达、内敛的处世态度分不开的。小编今天推荐给大家的是对照先进典型剖析材料,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关注pincai网获得更多内容。

我们仨读后感100

篇一:

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全由杨绛悉心照料。不到两年,女儿钱媛又查出癌症晚期,住进医院,且与钱钟书的医院相距大半个北京城。于是八十多岁的杨绛每日来回奔波,后期的钱钟书已无法进食,全靠鼻饲流食。杨绛便每日亲自做汤,喂给丈夫。

1997年,也就是杨绛86岁那年,女儿去世,次年钱钟书病逝。她曾经说过(这话真是她说的):“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于是,当悲痛稍有平复,杨绛于93岁那年,完成了这本《我们仨》,为后人留下这一家三口最生动、最真实的生活印记,也算是一种“打扫战场”,直到今年5月,他们仨终于可以团聚。

作者饱含着对两位逝去至亲的真挚情感,过滤了那些让人撕心裂肺的创痛和无法直视的煎熬,从普通人的情感和视角出发,为我们呈现了人世间最平凡也最真挚的夫妻之情,父女之爱。

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择一人相守,不求天荒地老;栖一处蜗居,无需豪华奢侈;有一双儿女,不用出类拔萃。珍惜携手共度的每个平凡的日子,感受着那份若有若无的恬淡幸福。

直到有一天我们终将失散,或是分手,全靠回忆即可聊度余生……

篇二: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 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祝愿杨绛清静地度过晚年,更祝他们仨再相聚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我们仨》我还会再读下去,陪伴我一生。

篇三:

读杨绛《我们仨 走到人生边上》,我被作者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他们三人作为高等知识分子,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与喜怒哀乐。中国知识分子“不忮不求”与世无争孜孜以求的严谨治学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很浓厚。

篇四:

作者写的这本散文有两大特点,一是用语极其简练,一些可有可无的字完全省去,如“我走进阿园卧房一看究竟”这句话,让我们写非得在“阿园”和“卧房”之间加一个“的”字不可。类似这样的用法,随处可见。二是用语平白如话,全是生活用语,丝毫没有大教授书院式的味道。极其平淡,这可能就是所说的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淡而有味。

篇五:

杨先生的确以“我们仨”自豪:“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这话绝不是寻常家庭关系的人能够说出。这话也绝不是寻常生命态度的人能够说出。读整本书时,我听到的始终是这一声仿佛轻声自语的叹息:”我们仨失散了,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篇六:

杨老以百岁的高龄回忆着“我们仨”的幸福时光时,爱女阿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俏模样,爱侣钱钟书灯下伏案著书的背影,历历在目时,而我的眼前浮现的是一位精神矍铄充满睿智老人的坚强背影。我深深地被“我们的阅读面很广,所以“人心惶惶”时,我们并不惶惶然”而折服。


【我们仨读后感100】相关文章:

《我们仨》的读后感02-26

我们仨读后感01-19

《我们仨》读后感01-20

《我们仨》读书笔记10-25

我们仨读书笔记03-25

我们仨读后感作文精选07-09

《我们仨》读后感 (优选)07-06

初中我们仨读后感12-26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07-03

《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5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