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

时间:2022-07-01 13:41:0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

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

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主要从事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这一扎就是34年。30多年来,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被村民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李保国同志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政治使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早日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长期安家偏远山区,立志改变贫困面貌,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李保国同志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毫无保留地传授实用技术,致力于让农民变成技术能手,许多在贫瘠山沟“刨食”的农民因此甩掉“穷帽子”。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学习李保国同志将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苦苦钻研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李保国同志把科研成果写在了太行山上,虽积劳成疾、多病缠身,他却毫无怨言。他不计个人得失,但对群众却是有求必应,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被农民亲切地称为“科技财神”

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

李保国35年来扎根太行山区,一门心思搞山区开发研究。他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完成研究成果28项,建立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太行山10万群众脱贫奔小康,山区农民纯增收28.5亿元,农村发展需要这样的“老山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用在李保国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为了老百姓,他夙兴夜寐,不辞辛苦地工作,在他心里,老百姓永远是第一位的。35年来,他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坚持不懈,他帮过的每一位群众,都展现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李保国说过他是农民的儿子,看不得农民受穷,他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幸福,为党和人民架起了桥梁,他一心为民、不辞辛劳、刻苦钻研、淡泊名利的精神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值得党员干部学习。

李保国作为千千万万基层党员中的一员,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为民情怀。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当前,我国发展已经步入新的阶段,时代呼吁更多的党员干部要像李保国这样,以无私奉献、为民服务的情怀,带领人民群众攻坚克难,脱贫致富。

斯人虽逝,李保国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李保国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激励了更多的人们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让我们提振精神,向李保国同志那样,敢于与困难较真,对问题亮剑,对党对人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继承和发扬“太行新愚公”精神,争做李保国式党员,为建设美丽河北增添一抹新色。

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

太行山上的树林熟悉他风雨无阻的背影,山区的农民记得他亲切的音容笑貌,丰收的硕果见证过他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他就是李保国,一个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太行山、奉献给无数贫困群众的大学教授。李保国在他不长的生命岁月里,用他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和三十多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合格党员的优良作风。他扎根太行,心系人民,艰苦奋斗,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新时代的“太行愚公”,他是太行山上最可爱的人。

他可爱,因为他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其实是他自己明白“老百姓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就会打折扣”。他穿不讲究,吃不讲究,只为了不让农民跟自己有距离感,和农民打成一片。他没有丝毫教授的架子,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传授自己的技术,让老百姓容易学,轻松用。把人民装在心里的人,人民会把他抬举的更高,他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对农民深厚的情感足以配得上农民对他的爱戴。

他可爱,因为他技术过硬,是个“科技财神”。“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30多年间,他不断研究推广农业科技,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年200多天在山里“务农”,这是一位科技工作者最崇高的敬业精神,他把自己的技术和万千农民的幸福紧紧的结合在了一起。农民脱贫致富是他扛在肩上的责任,三十多年他把自己的技术带到了千万农家,他用技术让太行山从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甚至金山银山。他用自己的技术为精准扶贫事业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他是所有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他可爱,因为他35年如一日,是新时代的“太行愚公”。“能干事,干成事是我最大的享受”,李保国扎根太行,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个信念。面对荒山秃岭、生态环境恶劣的太行,李保国从未退缩。从踏进太行山,他便和这座石头山“较上了劲儿”,搞山区爆破他不顾危险仔细测量、记录数据,观察核桃开花授粉,他每天两个馒头一壶水,一盯就是一个月,类似这样的事李保国做了35年,不仅如此,他还坚持让学生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早早地就把学生“赶”到田间地头,让他们把所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35年来,只要农民需要,他便风雨无阻,马不停蹄哪怕病痛再厉害。他一直在路上,在带着众多太行百姓脱贫致富的路上坚守着、奋斗着、奉献着。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新时代“愚公”精神早已同巍巍太行融为一体,也必将化作后人前行的动力,时代会记住这位用科技以身许国的教授,太行百姓会记住这个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最可爱的人。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让我们沿着李保国的“愚公”之路,继续为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实现全面小康大业努力奋斗,书写新辉煌!

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

跟邢台市南和县“中国树莓谷”产业园负责人通完最后一个电话,李保国只睡了两个小时就再没醒来。

他的手机还是响铃不断那些还想向他咨询果树种植技术的太行山老乡们不知道,那热情又利落的声音,他们已再也不能听见。

他的电脑里,还有没写完的论文;他的办公桌上,没完成的农业项目规划和正在批改的学生作业依然静静摊开然而,它们都等不到了,等不到那个见缝插针的人了,等不到那个字斟句酌的人了,等不到那个出了名严格的人再来了……

一定是他太累了,想歇歇。

是的,他是该歇一歇了。他来不及告别,就把一身疲惫和劳累抛却,匆匆而去,未曾留下半句话。

2016年4月10日凌晨,阳光依然灿烂,春风依然和煦,姹紫嫣红的春花依旧,而李保国却悄悄地走了。他又去看他难以割舍的太行山了,他又去看那漫山遍野的果园了,他又去看他相濡以沫的老区乡亲们了……

走遍太行山的旮旮旯旯,随手指向一片果园,他都能脱口说出是谁家的。

从邢台县前南峪村到内丘县岗底村,从临城县凤凰岭再到平山县葫芦峪,每道沟沟坎坎都留下他的足迹。

绵延80公里的燕赵太行山区,成千上万的农民兄弟都是他的朋友。

有人把他誉为百姓心中的“科技财神”,引领大家摘了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有人把他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愣是把世代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改造成了硕果累累的林果基地。

在大学校园里,在各地讲台上,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可到了太行山区的村庄里,他就成了地地道道备受尊敬的“农民教授”“土专家”。尘土飞扬的荒坡秃岭、田间地头,就是他30多年最为珍视的课堂。

他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农民举办各种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先后完成28项山区开发研究成果,直接帮扶100余个村庄,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使贫瘠山沟里的10多万名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他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他用实际行动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巍巍太行山上!

他生就一副朴实之相,纵使光环满身,脚踩的依然是太行沙石和燕赵故土,手拿的依然是钢锯和剪刀。


【观看李保国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观看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03-31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02-28

李保国电影观后感(通用9篇)05-24

保教质量心得体会02-09

银保培训心得体会08-10

听李卫东讲课心得体会03-21

保教能力培训心得体会01-04

国演义心得体会01-29

国培心得体会06-12

国培的心得体会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