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时间:2022-06-26 13:48:38 实习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本次金山镇地质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四次大的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我们这次实习报告是涉及矿物、三大类岩石以及构造的综合作业,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建立对地质工作的初步认识。该报告包括金山镇地质图一张,构造纲要图一张,联合剖面图一张。该报告是建立在对三张图综合分析比较而来,,是对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的综合描述。金山镇地质图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面积大约为206平方千米,岩层年代大致从中泥盆统(D2)到上白垩统(K2),且呈北高南低趋势,主要山峰有奇峰、雨峰,诸岭等。最高峰为诸岭(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图区北东角上有岩浆和晚期岩脉侵入,北西角沉积一套近水平白垩统砂岩,另外在东南区发育一条南西方向的河流。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地层及构造层划分该区域内存在时代为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纪的地层。缺失时代为早三叠世及侏罗纪地层。白垩纪地层与三叠纪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上二叠统灰岩与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可以划分成两个构造层,分别为“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和“白垩纪构造层”。根据平行不整合又可以将中泥盆世——中三叠世构造层分为两个构造亚层。

一、泥盆纪地层:在该区域内,泥盆纪地层主要出露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在图区的东南角出露地表。

二、石炭纪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上石炭统灰岩。在图区各部分均有出露。在南东方向上作为背斜两翼产出。在诸岭、奇峰、雨峰地区下石炭统灰岩作为褶皱的核部产出,岩层发生倒转。

三、二叠纪地层:主要为下二叠统灰岩和上二叠统灰岩。在图区内有广泛分布。其中下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1及向斜f12的核部产出,上二叠统灰岩作为向斜f3的核部产出,在河流附近的岩层较平缓。上二叠统灰岩与上覆的中三叠统泥灰岩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三叠纪地层:主要为中三叠统泥灰岩和上三叠统灰岩。主要在向斜f8处出露。上三叠统灰岩作为核部,中三叠统泥灰岩作为两翼。

五、侏罗纪地层:缺失。

六、白垩纪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灰岩和上白垩统灰岩。主要分布在图区的北部地区。与上三叠统灰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第二部分构造分析

一、褶皱:褶皱:

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线性背斜由D

3、C1、C

2、C3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

2、孤峰—陵庄向斜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

2、向斜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

2、C3、短轴倒转背斜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

2、C3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短轴背斜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5、李家背斜与向斜背斜与向斜组:背斜核部C1向斜核部P1,翼部由背斜与向斜C2C3组成,两翼走向北西—南东,北西翼倾角60度,南东翼倾角45度,轴面略向北西倾,转折端成圆弧状。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二、断层:

1、河北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河北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在第一二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在第四五个断层面中间形成地垒,两地垒中间形成地堑。

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近山脊处,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内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3、李家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30度,延伸约1.1万米。上盘为李家背斜与向背斜与向短轴背斜褶皱。斜组,下盘为奇峰—雨峰短轴背斜短轴背斜

4、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短轴倒转背斜向斜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五里河与孤峰飞来峰:五里河低洼处只有800米高度,露出了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下盘,看到下盘的底层P2,该处为构造窗;孤峰高处为1200米,由P2T2两部分组成,可以判断出是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的上盘被剥蚀后留下的,该处为飞来峰。雨峰、奇峰走滑断层系:在雨峰、奇峰附近各有一走滑断层(走向北东—南西,延伸分别为1.5—2千米),分别为左行和右行走滑断层,使两端层面中间部分相对两边向北西方向移动。第三部分地质发展史在地质历史时期内,金山镇地区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以致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现象。泥盆纪时期,该区主要接受河流的沉积,沉积物为河流相的砂岩。自早泥盆世开始地壳开始下降,沉积环境由河流转为海洋,沉积物由砂岩转为页岩。早泥盆世以后,该区环境均为海洋,接受长期的海相沉积。在石炭纪到二叠纪沉积了大量的灰岩地层。此时,地壳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早二叠世以后,地壳开始抬升,海底的沉积物露出地表,接受风化和剥蚀。致使该地区缺少早三叠世的地层。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地壳再次下降,陆地变为海洋,再次接受海相沉积。晚三叠世以后,地壳再一次抬升,该地区再次接受风化和剥蚀,缺少侏罗纪的地层。白垩纪开始地壳趋于稳定,河流开始发育,主要沉积环境由海洋转化为河流。

直到现在地壳处于长时期的稳定状态。 实习感言以前地质学在我的脑海里是门优美、神秘的学科,可是当我学完岩石学之后感觉有点晕了。我在问自己这并是我想象中的地质学?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背诵,而且并不见得都有用处,这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不知为什么,自从当年高考后我就不喜欢需要花时间背诵的东西了。这种情绪了直到我学习构造地质学后,才开始有了好转。当拿到一张地质图,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这个地区的地层环境状况,那种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自此我又爱上了地质学,而以前所学的岩石学并不是全无用处,如在分析地层序列,确定不整合面和判断地质演化情况,根本离不开岩石学的知识。而且岩石学并非全依赖于背诵,只要找对规律那就事半功倍了。因为我感觉构造地质学花了我很多时间,所以希望以后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构造地质学上。而岩石学只要重点讲解一下,其他只是画出来让同学自己看,我觉这样效率会很更好点。如我前言所述的一样,此次综合地质作业的难点是小比例尺,图上没有标等高线,这和平时的练习不大一样,必须根据河流等因素来判断地势的高低。这无疑给绘图过程带来了不便,而且由于比例小,地势也难以精确的绘制出来.只能表示大致的趋势。总之,通过本次综合地质作业,使我充分地认识到了地质学的美,领略了构造地质学的魅力,而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也在这次作业中得到加强和巩固,也提高我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按自己的个人体会,我觉得要学好地质学,首先应该端正态度,很多同学认为自己是学工程,学地质学有啥用处呢?由于没有认清其重要性,结果降低了学习效率,直到期末时为了应付考试,死背一通,可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其次,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下必须花时间巩固所学的知识。因为每节课的内容量很大,就必须认真听讲,而且课上得效率是自己看书的好多倍,加上老师不是按照课本讲课,我们还必须把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记下来。只要做好了这两点我觉得应该离成功不远了,可是由于我一直担任很多学生工作,再加上课上听课效率也不是很高,致使前半学期的学习效率非常低,当我认识并想改变的时候,已经被甩得很远,为了不被淘汰我开始加强综合地质学的学习,运用系统复习法加强联想记忆,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但愿最后有个好的结果。这一学期,使我感触颇多,收获颇丰。通过学习发现自己真的进步了很多。老师细致的讲解和耐心的教诲,是我从前没有见过的。很荣幸和老师您学习了这门课。


【金山镇地质实习报告】相关文章:

地质实习报告07-03

地质实习报告06-29

地质实习报告07-24

地质实习报告范文07-03

地质实习报告 范文!!07-03

地质勘察实习报告06-28

地质个人实习报告06-28

地质专业的实习报告06-28

工地地质实习报告06-28

地质工程实习报告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