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组《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时间:2022-07-11 23:55:21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G组《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下面我来总结一下大家对这一案例的分析:

  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共同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能让学生很直观的看到2的n次方的结果,这样做既直观易懂又节省时间。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教学环节:问题情境、假设――检验、整合与应用。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没有体现其中的环节。有些老师选择了这种模式,我觉得有待斟酌。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的共同点是:①情景教学策略:课的开始,用折纸的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②探究式学习策略:陈老师通过折纸引出新课后,运用问题,层层引入,启发学生探究出有理数乘方的概念;不同之处: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由小学时学的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体体积公式等入手去引导学生学习当前学习任务中的知识,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引导学生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让学生先从熟悉的知识入手,这样更易掌握新知识。

  (2)启发式教学策略:如: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中,老师通过逐渐深入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逐步找到规律。

  (3)动机教学策略: 通过折纸活动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唤起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本组的老师都很赞同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这种不容易计算的数,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把计算软件与数学结合起来,更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使学生加深对乘方运算的认识,得到感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体会到乘方的优势,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本节课目标的完成。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在创设情境方面 :陈老师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通过老师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己在探索中求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使知识自然呈现,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 陈老师能够面向全体同学,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降低了学生学习乘方概念的难度。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获。这也体现了陈老师注重因材施教。

  在知识扩展方面:最后一环节中的作业设计,既有必做题又有选做题,适合不同程度的孩子练习。同时陈老师在作业的布置方面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和实际练习相结合。特别是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这一作业,既有趣味性,又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共同点是:大家都比较赞同陈老师对于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流程基本上是一节完整的数学课,可以体现出新知的呈现方法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也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我们组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小组交流中进行归纳总结,在组与组的竞争比赛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教学设计中还要体现对学生的评价。

  以上是我对我们组成员对《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的一个总结,不当之处还请老师和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

【G组《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06-03

有理数的乘方评课稿04-03

案例分析范文07-21

大班的案例分析03-01

案例分析总结01-21

案例分析报告12-30

礼仪案例分析03-14

纳税分析案例05-21

案例分析范文07-25

案例分析范文(经典)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