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时间:2022-10-10 15:40:43 哲学 我要投稿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通用3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通用35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傅佩荣先生的著作《哲学与人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我能够模模糊糊体会到但不能很好的将其提取出来的生活哲学。在这里,我想写出部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并谈一谈我对它们的理解。

  “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这是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傅先生对其作这样的解释:“所谓练习死亡,就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谈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师让我们每个人谈谈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理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自由,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这恐怕也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说“尽可能多的自由”,应该是是因为他明白要追求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自由既包括心灵上的,也包括物质的。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行动上总会受到一些约束。可是我想说的是,心灵的绝对自由却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这种可以实现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时间限制,不受空间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灵能够如庄子笔下的大鹏鸟一样遨游于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留下来的知识是每一个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许多从事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然而近年来在,“专家”这个词的名声似乎不那么好,许多所谓的专家常常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没有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被一叶所障目,殊不知知识本来就是相通的,怎么能硬生生的将某一块割裂开来呢?高中时的一位从事竞赛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师曾对我们说:“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我相信,不仅仅是物理,任何一门学科到最后都能归结到哲学。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他对哲学的几乎每个学科都作出了贡献,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与之类似的伟人还有很多,譬如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等等。这些大师,足矣令每一位专家汗颜。联系自身,虽然我的专业是热能,但如果仅仅局限于专业,一生与锅炉为伴,而不关注其他领域,人生岂不是失去了很多乐趣?这也许正是老师鼓励我们多读书,开拓视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国不缺专家,缺大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过注重专业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综合性学科的教育。

  “把某一阶段的成败,作为整个生命的成败,那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

  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次生活的考验,无论成败,它们都会成为一次次经验沉淀下来,而且,多数时候失败的经验更为深刻,更为宝贵。有的人经历某一次成功之后便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这种人是无知的;有的人经历一次失败之后便一蹶不振,悲天悯人,这种人是无能的。对待人生,要有一种全局观念,一种正确看待成败的心态,甚至有的时候,从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败,败也是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样想问题,才能“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知所收敛”。

  最后,我想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热爱哲学,做一个人生的智者!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4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5

  对于人生,哲学的思维,是可以带领我们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对于哲学,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体会的过程。两者在我看来,密不可分。

  本书作者傅佩荣,哲学系教授。最早开始认识这位学者,是在网上看到他在上海图书馆的一次讲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记得当时他曾为一位观众解释庄子的一句话:化无用之用为大用。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古话,教授却能很简单的举例说明把它解释的很清楚明了,至今记忆深刻。如果我们只把我们认为有用的东西留下,把其他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丢掉,那么这个唯一有用的东西也会变得很无用。被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反而是很宽泛的,能带给我们喜悦的,虽不被人们重视却能成为大用的。虽然解释的话语只是寥寥几句,让我着实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学家称赞为:一个优秀的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看到他多么的有本事,而是让学生们收到他的思想熏陶,是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

  在本书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谈到了儒家的风格,价值观。提到儒家,我们的第一惯性思维肯定是会联系到孔孟。孔子是没有什么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学生去把他的话语整理出来,找出其中一贯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觉得没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现,在写著作的时候才算是最贴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发挥,将其名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乐。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义,人与人适当的关系。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扬理想,却不是靠这里想来弘扬人。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必须要保持着始终的`理想。并且是自愿有这样的理想,并且很自觉地冲着这个理想而去努力学习,生活。发自内心的去做一些为了理想的奋斗,这样才有意义。

  在本书中,也解释到了人并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论。正如善与恶,其实都是价值上的概念,而任何价值的呈现,都是自由选择的前提。所以在我们特别小的时候,我们是没有办法评价理性的思维做出选择。对于这点,性本善就无法达到。等我们长大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我们会面临着善和恶两扇大门的选择,所以在我们做事情时候,很可能会至善,也可能是变恶。到此能看的出本善这一点是无法得到验证的。但是不管多么凶恶的人,他都会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人无完人,同样的,也没有完全恶的人。

  由此可见,哲学一个看起来枯燥无味的话题,需要充满活力,思维跳跃有趣,才能将这些无味难懂的文字化做我们生活中的指引。而让人产生兴趣就需要对凡事保持好奇的态度。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然后来验证真理的过程。这些理论都结合了很多实际,浅显易懂,但却能从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们参考,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维。

  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能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规划和设计。把这些哲学的思维,更加实际化的运用到平日生活中。让自己做一个很充实,有理想,有底蕴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体会哲学的思维。

  以上便是我的读书感想。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6

  买到《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已经好几个月,一直没有闲暇的时间再从书柜里拿出来,如果不是在书柜里找另外一本书,躺在角落里的它不知道还要再躺多久。泛黄的书皮上印着几个烫金的大字,作者的名字用很个性的草书书写而成,显得苍劲有力。随便翻了翻,里边的内容,古典中透露着着几丝禅境,说理与智慧中透露着哲学与生命的光辉。

  目光和身心荡漾其中,犹如一个荡漾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船夫,拨云见雾,顿时内心敞亮许多。书中有几个观点值得反思和细细的品味。拿出来和所有的朋友一同分享。

  本书的作者引用德国哲学大师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的思想较为精辟,所谓三变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首先应该变成骆驼,再变成狮子,最后变成婴儿。

  骆驼一直有“沙漠之舟”美誉,一直被认为刻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代名词。意味着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应该经受社会、自然、或者外界一切的磨练。要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打击。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或者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淬炼只会让我们的身体,品格,思想或者能力愈加的强大。

  很多时候,我们会身不由己,比方讨厌学习,我们却要依然要一如既往的学习,这是生存之本,也是立足之本。小学6年,中学3年,高中3年,我们每个人像骆驼一样,按照生命既定的轨迹一级级艰难的攀爬。其实我们并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像一条蛇一样在蜕变,或者像一只蝴蝶一样在破茧中挣扎,其实这种难受,折磨,无奈,和痛苦本质上是一种能量的积蓄。

  默默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部分人会进化成牛、马、甚至是羊,但有一种人最终会变成狮子。狮子与骆驼最大的差别是,骆驼总是按照别人的指令在行事。最初这些实施者会是父母老师,他们要我们怎样,我们就的怎样,我们常常无法反驳,这常常是生命的必经之路。

  而一旦变成狮子,很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摆在面前,要我们自己做决定,自己选择。常常是走对了,就会信心百倍的继续下去。一旦出现选择上的错误,很多糟糕麻烦的'结果要自己承受,同时也就失去寻找借口和抱怨别人的权利。

  比方说,考上大学后选择上什么专业,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上班后选择什么样的恋人,创业后选择什么项目,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其实每一步都充满艰险,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负责,选择错了必须自己承受。我们其实没有退路,因为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逃避的借口。

  这时候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具有了攻击性,一种是我们拥有了“全能型”自恋。就像古代那些攻破城池的王候,会站在高高的城墙上大放厥词“顺我者倡,逆我者亡。这时候,一旦那种野性释放出来,要么会伤害到别人,甚至毁灭世界。如果这种力量能被接住,能被化解,就会产生无法估计的价值或者意义。

  另一种“全能型”自恋,就会觉得自己会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甚至觉得是世界围绕自己在转动。有一部电视剧《笑傲江湖》,里边就有两位武功狂人,一位叫“任我行”,一位叫“东方不败”,自恃武艺高强,要统治整个江湖,或者扫平天下英雄,最终都落个自我毁灭的下场。

  但“全能型”自恋在某些方面,有时会是一种人性的释放,或者天分的迸发,像乔布斯,像埃隆马斯克,像马云马化腾。正是因为他们拥有全能型自恋,才有了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做事方式。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如果自己冒然闯入一条车道,看见对面开来的车辆,而只有自己一辆车在朝相反的方向行驶,一定会怀疑自己逆行。如果是他们那些天才,他们会以为所有的车都在逆行,而唯独他们自己正确。

  而要从狮子达到婴儿的阶段,就意味着一个“完美的开始”。所以当我们很小的时候,还在襁褓里整天沉睡对的时候,父母其实已经怀着无限的遐想,给我们设定了许多不同的人生。比如将来当个科学家、歌唱家、军官、教授。他们会把他们未完成的许多东西,以另一种形式转嫁到我们身上,他们希望我们超越他们,实现他们没有实现的梦想。

  要从一只强悍凶猛的狮子,变成一个拥有全新开始,全新生命,全新梦想的人真的很难。特别是当狮子拥有一定的权威,拥有一定的地位,拥有一定的财富时,难免会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甚至自我感觉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人物,被并不存在的浮华世界拖着前行。

  婴儿,恰恰是抛开所有的身外之物,以一种大彻大悟的心态重新开始一段无法确定,也无法预测的未来。婴儿本身就象征着未来,或者是活在未来的代名词。甚至财富,甚至富贵,甚至权利最终成为身后事。《白鹿原》中土匪黑娃,最后竟然从零开始学习识字,被押上刑场的时候,也是一脸从容单纯的笑,那一刻,死对于他,也许是另外一种开始。

  所以从骆驼变成狮子,从狮子最后变成婴儿,是心灵回归原点的宁静,当然不是终点,它只是生命的一个里程碑,一种新的开始。

  对生活有特别体验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因为患有先天的心脏病,从小就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他对生命有过更多的深入的思考,所以从人生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问题对人生进行了三种界限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界限、心理界限、灵魂界限出现时,常常才是一个人不得不思考、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只有这个时候,一个人也才算真正的从脆弱到成熟的过程。

  所谓的身体界限,往往是在我们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比如离婚、衰老,意外的横祸。那几年因为身体不是很好,常常会想到死亡,那种巨大的恐惧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让生命之火奄奄一息。当一位朋友车祸去世后,除了悲痛,也曾有一种无力的挫败感,深深的折磨过我。

  只有生命到了临界的时候,才会重新思考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金钱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时间,健康,和生命。集体和工作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东西,比方家人和亲情。生命重要吗?重要,但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比如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当这些都想明白的时候,有时会有想哭的感觉。原来自己大半辈子都是为别人而活,没有一次为自己活过。结婚后为孩子为家人活着,在单位为企业为社会活着,即就是普普通通一生,最终也还是为了基因的传播活着。什么时候,我们为自己活过一次?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为自己痛痛快快潇潇洒洒活上一次。

  所谓的心理界线,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把自己对外界的感知,当成外界的真实反馈,当成别人的真实感受。很多时候,因为有心理界限的存在,我们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认为别人也会像我们一样热烈的接受。甚至把自己对别人感受,关注,或者赞美当成真相,我们也会因为得不到,没有被认可而觉得难过、失落和痛苦。这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聪明和愚蠢,理智和浮躁,成熟和幼稚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庞辱不惊、坐怀不乱、闻过则喜。就像我们年轻的时候都喜欢吃甜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更喜欢那些苦涩的真实。学英语的时候,有两句英文鸡汤读后很是充血“Challenges are not threatening-they are opportunities to acquire new skills.Mistakes dont mean you are stupid-they are full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help you to learn.(挑战不是威胁,挑战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错误不是代表你愚蠢,错误充满帮助你成长的信息。

  存在心理的困境,是因为我们首先没有打破自己心理的壁垒,情绪上的冲动,失控,往往会让我们感觉到其实自己并非完美无缺而是残缺不全。打破这种心理壁垒或者心理界限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他们往往把别人的关注和赞美当成一种额外的赠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标继续努力。

  而所谓灵魂界限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它往往会和意义联系在一起。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正常,而他并不快乐。其实就是这个人的思想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像荣格提出的九级人生。最高层次的追求,就已经脱离金钱,名誉,地位这些低层次追求,而开始向往那些看似缥缈虚无,却有着伟大意义的人生。比方乐善好施,比方回归自然,比方释放自由,他们总希望把自己身上的某一些东西长久的留下。

  我们常常所说的精神领袖,其实就是我们渴望通过他们的指引,能打开那道灵魂的大门。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密码,笑来老师也说过,钥匙一定不再锁孔里,一定在别的什么地方。有时一句话,几个字,一个场景,都会刺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发现那些打开灵魂大门的钥匙。

  马丁.路德有一天他在《圣经》中读到一句话:“我相信罪过可以得到赦免。”在那一刻他突然顿悟。相同的经文以前读过不知道多少次,一直没有顿悟,那一天,在那个时刻,在那样的场景里,就能豁然开朗。就像好多次听笑来老师说:他要改变这个世界。就只当随口说说并没有当真。当自己像另外一种生物,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做出一些令自己无法相信的事情时,才相信一个人完全可以间接的改变一些人的思想来改变外在的真实世界。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属于自己的井,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舒适感和安全感。很多困惑其实来自我们自身局限的认识,局限的视角,局限的疆界,以及并不成熟的认知和体验。其实除了井口,井里还有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门,钥匙就在我们心里。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7

  看完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觉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所产生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他是声名显赫还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尘,当生命到达终点时,总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对人生的感悟,而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学吧。

  或许,讨论哲学,讨论人生意义这题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单薄的双肩担不起来的地步,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不论结果如何。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是啊,我们所谓的人生,其实就是一段轨迹,一个过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结果呢?而我们所要的其实也就是一个过程。流星划过天际,或许未到地面就已销声匿迹,但那刹那间的美丽就能够震撼一颗心,就能震撼整个宇宙。

  时常想到宇宙的起源问题。霍金说,宇宙其实与大爆炸,而且将终结与黑洞,那时整个宇宙的毁灭还是重生呢?空间是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又能叫什么?如果宇宙真地归结为一点,那么一点外是否存在空间呢?这些问题,正是体现出人生离不开哲学,只有哲学,才让我们想着如此多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发现,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正是哲学给了我们的生活这么多美好。

  时常考虑人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不简简单单的生活,为什么要有竞争,或许,这是天性,快乐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显出快乐吧。只有思考,只有竞争,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让我们慢慢进入生活真实的节奏,才能让我们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乐和痛苦。这其中快乐和痛苦也是相对的,没有欲望,又何来痛,何来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一种境界,让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与快乐之后,死去。尽管如此,我仍对他充满敬佩之情,虽然没有了境界,但是却有了过程,这过程虽然充满了辛酸,充满了心力交瘁,但毕竟或过,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青史上铭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么比将自己的生命填满更有意义呢?

  可以说每个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释为一种人生态度吧。可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作为承载理想的个体,又将何去何从?是否我们可以揽起千年的纤绳,冲破重重阻碍,无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样?是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始终不渝的追寻着我们心中的伊甸园,我们的乐园!

  当现实的压力向我们逼近时,我们是否依然可以找一块海滩上青色的礁石,悠然的'弹奏我们褪了色的吉他,用心去诠释人生?

  托尔斯泰死后未立墓碑,但这却使墓地成为最伟大的墓地;拿破仑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们正是因为生活中有了哲学,才能被后人所铭记,被后人所仰望。他们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经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时候确实有一点哲学的意思,但大多数时候还是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后的人生中多闪现出哲学,让哲学让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8

  在读《哲学与人生》之前,看过一段傅先生给台大新生讲课的视频,就觉得傅先生讲的特别平和,但内容的确让人触动。也许草草听一听觉得没什么,很快就从思绪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却觉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问题,不得不让人越发思考。所以读这本书的目的,也是想能从本书中找到更多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心灵答案。

  当打开这本书,发现好像内容和书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书,像是傅先生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慢慢的在你眼前打开,让总多的哲学大师(熟知的中国哲学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从你面前缓缓走过。当你已经习惯,沉浸在这幅画卷中的时候,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古人已经一一走过,只留下若隐若现的背影,最后是傅先生在讲他的“多元与融合”,在讲他的“身·心·灵”。

  哲学,让我这个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维的模式和心里的感受写的让大家可以简单的体会,这种哲学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书中所言,我一直以为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是拗口的长句加上难懂的逻辑,是“哲人之学”。哲学,与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这本《哲学与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浅,也才痛恨众多所谓的哲学人士的误人子弟。

  其实哲学是“哲人解读凡人感受之学”,而这种感受只是略略高于生活,能给凡人深思和启示,能让凡人带着思考和追求活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的一生都带着哲学,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学,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学。人为何而活,哲学给出很多答案,本书没有给出答案,傅先生却一直在用行动证明着什么。也许,每个人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会有顿悟的感觉,但那时已无法交流。

  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而言,都只不过是哲学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让我产生了对哲学的浓浓兴趣,也许这就是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9

  “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一个有名的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很欣赏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人活着的意义在于拓展生命的深度与宽度的同时,不应是一叶孤舟,而是要与周边、社会有所关联,带给他们正能量。在《哲学与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

  无疑,这是一个大的命题,有人终其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保尔柯察金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是那个时代里最朴实而伟大的精神,这个答案激励了无数的人。作为21世纪的我们,面对人生这一重大考题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书中从三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答案,在人生这张画卷中,要肯定其意义,相信美好的存在。具体些,无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齿轮终会停止转动,那时拥有的一切都不再拥有。记得曾经爱过、珍惜过、快乐过,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内心,给他人带来愉悦,为了世界的点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饴。

  人无法预知未来,不知道明天和灾难哪一个先到来,惟有珍惜好当下,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视工作是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我们从事的工作是单调乏味,还是充实有趣,往往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心境。既来之则安之,我觉得选择了“传道受业解惑”这个行业是幸运的,因为自己面对的是世界上最单纯的心灵,每当看到孩子们真诚、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们因一点收获而快乐,一点点进步时,内心的欢乐无法言喻。只能心里默默地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备课,对得起这群小可爱啊。

  “理解生活还要热爱生活”,这是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给我们的忠告。热爱,何谈容易?当面对堆积如山未批阅的试题时,面对一堆催着要的材料时,花费时间面对一些觉得没有意义却必须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时,内心是崩溃的。但,很多事情换个角度去思考,就变了。乐观一点,阳光一些,去做这些事情时何尝不是在考验你自身的专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个层次是,当习惯于这些,并且在某一个清晨或午后,你突然意识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向更好的自己迈进。

  苦难也是人生的必修课。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敢坚强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这足足让我美了一个学年。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人活着,就是要以身体作为基础,开出心智的花朵,结成灵性的善果。”这是我听到的最直白的将“身心灵”和谐共一的话。身体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长是需要的,灵性修养是重要的。对人、对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们的初衷,享受才是我们追求的境地。

  读毕,掩卷而思,由衷折服于先哲。是他们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同时,开始不停地追问与思索:人,应该怎样活着。

  人生,于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事,而是你“如何”做这件事。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一路读过来虽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开始,并将永不停歇。他时定会再来细细研读、细细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并激励我不断向前……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0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代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名利和挫折。在此,我仅举几句我略有所悟的话与大家分享。

  谈到分享,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

  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这就算是我举的第一句话吧。

  我想举的第二句话是,“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都耿耿于怀,又哪来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第三句话是,“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己,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第四句话是,“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

  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有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先生是位唯心主义者,而我是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也许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基础都不同,又怎么会有共鸣呢?其实不然。正如周国平在推荐语中所说,“人们是否同意书中的某些观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由此受到启发,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

  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其中充满了许多奥秘,而这些奥秘永远不能被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但总是百看不厌,而且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收获。每当我遇到什么烦心事而又无法与身边的人诉说时,每当我心中充满太多欲望而又无法实现时,我都会找出它来看一看。看着看着,心情就舒畅了,欲望也消失了。所以它对我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副心灵的净化剂啊。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1

  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社会的浮躁,人们已经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了。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熙来攘往,就是没有时间停下来反思:“我这样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何谓哲学,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话来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接着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所谓“培养智慧”是指人们超越感性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达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谓“发现真理”是指人们去掉重重遮蔽,发现客观事物的真相;所谓“印证价值”是指人们凭借自身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印证真理的价值所在。最后他指出,为了提升哲学素养,我们必须树立四个基本观点: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确立价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首先要培养思考习惯,大家对此会不以为然。难道我们不会思考?可是生活中许多人在发生事情时往往凭本能的感觉作出反映,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这可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培养思考习惯?就是“要在不疑处有疑”——在没有任何怀疑的地方产生怀疑。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一颗苹果掉下来打在他头上,于是他开始思考,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养成思考的习惯,读书时也应该有这种态度,读到一段话时,不要立刻信以为真。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次,要掌握整体观点,这点大家不会反对。所谓掌握整体观点,就是要求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就更为圆融。我们平时和别人打交道时,不喜欢听到反面意见,譬如开会时,我提议某种方案,如果有人与我意见相左,我会觉得他故意找麻烦,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的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生活当中,许多年轻人喜欢有个性,不喜欢说话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容易偏激。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发现,人生许多问题的确应该从各个方面来考虑,才不至于钻牛角尖。

  再次,要确立价值取向。在这个世界上,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做人处世的风格,不过,经由学习与成长,我们可以进行修正及调整,然后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叫做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如果我选择了某些价值,那么势必要放弃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选择价值时是需要勇气的,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现在一些年轻人盲目崇拜偶像,只看到偶像正面、展示给公众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作为普通人,也有我们百姓身上都有的毛病和缺点的一面,这种想法有很大的问题。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到底,不轻易改变,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个人什么代价都不愿付出,随便放弃自己的价值观,他的一生想要快乐的活着,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实际上,

  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当然,我们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所有他听到过的德行,那岂不是满街都是圣人了吗?人都会犯错误,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选择一种价值之后不断地印证,让自己对自己越来越满意。知识的范围是无限的,即使你皓首穷经,一辈子也无法把天地下的书读完,人一生所能学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识。并且,如果你学到一些知识,却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就算学的再多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学习知识后,就要懂得消化,并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写到这里,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个小结: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它可以引人入胜,就象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所以读一点哲学书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处的。

  感谢傅先生在让我领略到哲学风采的同时为我指明了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将思考变成自己的一种习惯,做事从多方面考虑,运用所学。我想,那样的生活会很有意义的。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2

  暑假拜读了台湾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这个调查研究结果,让我深深体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3

  《哲学与人生》探讨的,正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哲学?什么是人生?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谈及哲学,首先应该明了的,不是为什么要学哲学,而是什么是哲学。只有清楚哲学的含义,才能进一步去学习它,去理解它,去运用它,从而让它与人生达到融合。

  什么是哲学呢?

  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中所解释道,哲学的含义,是“爱智”,即爱好智慧。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爱,是指温和而理性爱。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以温和且理性的态度去思考哲学,这样才能更清晰地明白和体会到哲学的含义。

  与此同时,爱好智慧的含义,也应当重视。爱好智慧强调的是追求智慧的过程,而并非拥有智慧。希腊社会有一句话,“哲学起源于惊讶。”哲学所重视的,是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的过程,“爱智”,要求我们不停地质疑余询问,永远等待着接受惊讶。追求智慧是个提升自我而使人满足的过程,那么,本身是否是一个智者,也没那么重要了。

  进一步思考,如何去追求智慧呢?《哲学与人生》告诉我们,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是保持好奇。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难免受到周围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灌输各种意识,因此,我们对美丑的评价,对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基本是一样的。当所有都一样的时候,如何创新?社会如何发展?这个时候,哲学的作用便能显现出来了。哲学让人保持好奇,去思考,那些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否真的就应该如此?是否还可以改变?是否还可以更好?

  追求智慧的思维方式应当是理性的反省。周围环境和过去的岁月所带给我们的经验,是丰富的,同时也是泥沙俱下的。我们不能对外界所有的一切信以为真,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质疑自己的一些不知何时就已经被固化的观念。理性反省最好的'方式,是要有整体观点。在日常交谈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观点相同交谈甚欢,观点相悖终止话题,或者背地里相互使绊。

  奇葩说是近年来很火的辩论类的综艺节目。辩题是抽签决定的,很多时候辩手需要捍卫的,是自己原本并不认可的观点。陈铭说:“辩论最有意思的,是需要不断地切换,不断地放下过去,把那个最认真坚定的东西换到一个新的领域中,然后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天空打开了。”精神世界,价值世界的追求,永远是百花齐放的。改变固化的思维,用理性的反省去追求智慧,这就是哲学。

  哲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有明确的知识点和运用方法,但它以具体学科为基础,是具体学科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推动哲学发展,反过来,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由此,哲学的含义和重要性便清晰起来。由此,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也就不言而喻了。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4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的本质是思考和学习学。学习是主动与知识互动的结果。学习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学习不是单纯的被动接收、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录、学习不是信息和资料的堆砌。学习就是"炼制新概念"的过程。学习就是自我发问、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学习就是与他人对质、学习就是自我表达、学习就是辩论、学习就是建立网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质疑、争论和接受的过程。学习就是改变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学习就是一个"解构"和"重构"的过程。解构并摧毁"错误的旧概念",重构并形成"正确的新概念"。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习的本质就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解决自己一个个内在的困惑和迷茫,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好学的,为什么长大了不爱学习了,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教育不在以解惑为单一目的时,掺杂了太多的功利主义时,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学习也不再是彼学习,教育的目的变成了培养学习机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学习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学习的目的是现在考更好的成绩,将来如何挣更多钱,当一切教育偏离了其本心,只会让孩子更累更迷茫,学习也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学习中也逐步丧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通过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积累加工机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在是心灵的解惑者,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逃离,也就是学习己不在是快乐,而是成为一件让孩子痛苦的事。

  我们研究哲学和人生是为了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就研究什么样的哲学人生。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5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所著。本书是集傅教授数十年授课之精华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定义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成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

  关于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内部的自我实现。我们都在下意识地追求自我的实现,却忘记了去思考人生是什么,当有一天我们累了,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去思索。我们困惑了,当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让我们开心的是什么?得到了,却没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们往往实现了外在的自我,却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和坦然。因此我们应永远记住:内外兼修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会促使你外部自我实现的发生,而内部的自我实现却必须依靠你自己,在这一点上,没有人能帮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实现,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哲学与人生有什么关系?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犹如航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方向。罗盘就是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一个罗盘或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离开了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了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读《哲学与人生》,由此喜欢上了哲学,感悟着人生;喜欢上了哲学,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6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7

  今天读完了《哲学与人生》,有一些感想。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人怎样生活在这世界上,以什么态度面对这世界。这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一门可以提高人生境界的学问,哲学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个深奥的问题,我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一样,有那么多的世界观就肯定有对也有错,那怎么判断对错呢,这就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些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就形成了一种体系,这就是哲学。

  (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这个统一就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的方法,有什么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的统一就形成了哲学。

  (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一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他们注重个人的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道家思想是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将自然和无为作为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墨家思想是经验论,就是判断言论的标准是历史经验、耳闻目睹和社会功利。

  那么人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认自己。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可能会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人作为个体的人,就是说人们都是以自己的`直觉、看法作为衡量世界的尺度。人是一个“政治的动物”,人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和集体在一起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需要朋友来分享你的快乐。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过程上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认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人生的过程是积极的方面。

  怎么理解人生与哲学的关系呢,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哲学可以引领你通往快乐与幸福的人生,人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做到顶天立地,要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 人与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难的人生态度学问。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在人生历程中获取无限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人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就会发现自己的舞台很广阔,要扬长避短,把自己的精神都用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中去,才会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人要有爱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总是有爱心的,在处世上宁静而淡泊。人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人的认识都受制于当时的心态,要想改变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人生心态才有积极的人生。我们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古到今,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人生哲学就必须正视人生过程中的欢笑和眼泪,有成功之时也有失败之时,有顺境也有逆境,要通过对人生与哲学的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还需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分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个上升的过程,一个理性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不断地有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不断培养精神境界,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变得有意义起来,努力达到王国维先生划分的人生境界中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8

  读完这厚厚的第二本,感觉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本书犹如一方甘泉,通过对西方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们阐述了这些先哲们伟大的思想后面所给予的人生哲理,值得每个人怀抱虔诚的心,品味西方伟大思想家不凡的心灵,进而探索人生的经纬,寻找生命的定位。这时我才觉得,哲学的魅力就是思考。不断的思考,才是发现真理的本质所在。我感觉兴奋的时这句话:“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这个哲理启发尤甚。年轻时,一提到哲学就觉得枯燥无味。前半句,年少轻狂,不懂世界的复杂,根本没体验什么人生,我们以为的哲学都没有跟人生联系,所以我觉得空。回味这几年来的我生活,跟人生与哲学结合起来,才发现哲学实实在在,并不玄虚。而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所以对于后半句,我还需慢慢品味。

  大师作品,就是精炼提要,一语道破。而细读此书之下,我觉得作者是深味哲学的乐趣的,本身也是身体力行,在日常贯穿哲学的思考并且运用自如的。一个教师本身需要充满活跃的思维活泼有趣,能够登高而临下举重若轻,才能让学生有喜欢学习的魅力。作者在文中提到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就是凡事保持好奇。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而智慧有两点:“完整”与“根本”。在此基础上,通过培养思考习惯、力求知行合一,我们即可慢慢提升哲学素养。由于每个人都必经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纬度,因此哲学的思考就是要将三个纬度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即生即灭的过程之中而已。即有一个动态的升华过程,不断回望及展望。在文本当中,谈到西方的神话和悲剧,以及一些代表性哲学人物,能够抓住其最核心的部分,深入浅出进行生动讲述。如讲到苏格拉底,不是大幅描写他的辩论,智慧的闪光或者苏格拉底的趣事,而是选择讲述苏格拉底为坚持真理放弃逃跑机会,面对死亡的从容。苏格拉底喝下毒酒,交代朋友帮他献一只鸡给医神,就离开了人间。在希腊时代,若人久病而愈须献一只鸡给医神,即苏格拉底将死亡当作痊愈。作者讲到存在人物的先驱人物克尔凯郭尔,指出克尔凯郭尔的重要贡献在于将“存在”从名词变为动词,凸显人的自由选择的内涵。在介绍尼采时,作者谈到尼采提出人的精神有三变:骆驼、狮子、婴儿。骆驼代表听从他人指导、刻苦磨练,而狮子代表由自己负责、自己作出决定,婴儿代表心灵重新回到原点,可以重新出发。雅思贝尔斯则指出:人生的三大界限是身体、心理、灵魂。讲到加缪,作者选取了他的作品:《异乡人》、《西西弗的'神话》、《误会》、《瘟疫》。

  [而谈到中国哲学,作者借用其师东方美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哲学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以《尚书·洪范》为永恒哲学的代表,而《周易》为变化哲学代表。这样的双轨配合,既可以因为永恒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为变化之理而用于创新。读到这里之时,我想起政治里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颇有共通之处,又想到一轮明月依旧普照,长江和黄河从上古川流不息生机勃勃。中国哲学在动与静、收与敛之际,着眼于在每个当下都有充实之乐。这与加缪的一些观点也是相通的。]

  加缪指出:不要只注意到别人也共同注意到的事情,我们固然与他人有一些共同的关怀,但不要忽略生命中最特别的部分。一个人越是能够注意到生命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够活得越充实。在讲到儒家的风格之时,作者也是批判人性“本善”而倡导“向善”,而所谓善,是指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即康德所言:“不能只以别人为手段,而不同时也以别人为目的。”坚持择善固善论。择善须考虑三因素:①自己内心感受;②对方期望;③社会规范。随择善而来的要求有两个:

  (一)经常反思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二)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喜欢哲学那静静的思考,有了过硬的哲学思想指导人生,则更能明辨是非,减少烦恼,幸福生活,才可以做真人;指导课题,则能不违背自然规律,做真课题,课题研究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即便人生道路上充满荆棘,当走过那一切的时候,就会拥有那闪闪发光的思想,收获不喜不悲的人生“大气”。

  谢谢大家,恳请批评指正!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19

  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教育的三阶段:

  1、浪漫期——小学阶段;

  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

  3、展望期——上了大学以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小孩子在尚未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必须先以这些浪漫题材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作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后再慢慢成长,接受真实的挑战。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一个人在念中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是要考大学;念大学的时候,人生的意义则是要顺利毕业或继续深造。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个意义是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无法达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内向寻找,也就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达成一种最高的、圆满的境界。”

  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现别人的意见和我们不同,不但不要生气,反而要借这个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只有人才会有这样的提问,才会有这样的终极思考,动物不会,这就是动物与人最根本的区别。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0

  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老师答:“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地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

  开篇这个对话勾起了我对此书的兴趣,这样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确切的从正面来回答学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是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可正是这个回答,显示出老师的智慧所在。

  翻开此书前,一直觉得“哲学”这门学科永远和我沾不上边际,觉得这种书中充满着奥妙和深不可测的智慧。可是翻阅完后,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转弯。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学理念,和哲学家们的区别在于,他们将他们的所思所为系统的呈现给了众人,让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长中成长着,此刻,借助一张张纸上的字,来认识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做好自己。

  哲学源自希腊的“爱智”,不是拥有智慧,而是热爱智慧。通过此书认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学家及他们的哲学思想,说真的,傅佩荣老师的文字很吸引人,觉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读下去,对应着他的分析,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应比较,让我发现原来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风格,原来自己和哲学的关系这么密切。

  阅读时感受颇深,还不时告诉自己,这么一本充满着哲学知识和智慧的书,只读一遍是没法消化的,以后有时间就应该翻开看看,慢慢的彻底将里面的内容吸收消化掉。也许远大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体的生活态度应该很明确,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过的很踏实,也让亲人和朋友对自己感到踏实,坚实走好每一步,人生就会迈一大步。

  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太多,以至于翻到最后一页,我就将书中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可是,它明明影响着我。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1

  人生就像比赛,胜出的人可以“观战”,其余的人只能继续在这场比赛当中努力。毫无意外,李嘉诚就是那个先于我们胜出的人。通过《李嘉诚的人生哲学》,让我们一起学习胜出者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人生这场赛事上能够胜出。

  众所周知,李嘉诚是位及其成功的典范任务,他创造了白手起家的神话,一个年轻人,赤手空拳,毫无背景,就是凭着一股干劲,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小小的销售员,创造了自己的事业王国。并且在短短的十年内成为了亚洲首富。对我们这些正在努力的年轻一代,李嘉诚无疑是我们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李嘉诚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梦想和高远的理想,有的人会成功,有的人却失败。差别就在于如何让成功能够更上一层楼,如何在失败中反思自我,在逆境中转败为胜。”不了解李嘉诚的人,只看到了他的财富,但是我们更应该深入的了解的,李嘉诚在商海的几十年沉浮中,积累的不止是财富,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精神世界。

  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只是教你如何获得财富,我觉得你就错了。财富只是人通过努力得来的成就,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像李嘉诚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李嘉诚曾经说过:“百年之后,我不想带走什么,但我一定要留下一些东西”。他想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只有李嘉诚自己知道。但是如果我是李嘉诚,那么我想留下的就是我这一生的阅历,经验以及正能量。李嘉诚的经验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志。你要知道你想做什么,达成什么效果,才能想办法去开始做些什么。其实,志向就是人生的一个精神寄托,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支持你不放弃,走下去的原动力就是你的目标。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通往我们成功的路上,必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那么我们一定要吃苦,还要会吃苦。老人们经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一份成功的来之不易,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磨难。这个世界上,凡是能获得成功的人都是能吃苦的人。所以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不应该害怕吃苦,更不能改拒绝吃苦。吃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磨难,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提升。

  为了梦想,为了成功,一定要拼!上帝创造人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一辈子追求的就是使自己更加完美的过程。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都遇到过困境,也会遇到机遇,成功者克服困境,抓住机遇。失败者放弃机会,错失机遇。亚洲首富李嘉诚也成就碰到过很多问题,我想之所以他能成功,不是他有多强,有多好运。而是当他面对问题的时候,他选择了和我们不一样的处理方法,所以他成功了。

  有这样一件事情,李嘉诚还在开塑料花厂的时候,有位欧洲批发商看中了李嘉诚的企业,想大量收购,可这时刚好李的企业资金发生了问题,所以那位批发商在和李做生意之前附带一个条件,那就是找一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或个人做担保。李嘉诚在找不到担保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去开发新产品,结果他通宵赶出了9款样品。第二天连忙去和那个批发商交涉,他用自信而执着的口气说:”请相信我的信誉和能力,我的原则是做长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销,互利互惠”。批发商微笑的说:”我早已找好一个担保人了,那个人就是你,你的真诚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担保”。此次生意的成功更使长江公司实力上了一个台阶。

  这个事件当中,也许很多人会因为找不到担保人而放弃了这样的合作机会。而李嘉诚偏偏不认命,他抓住了客户的心理,给出了一个很好了结论:“我的信誉和能力就是最好的担保人”。这么有想法,肯努力的年轻人,我相信任何人都会给他一个机会的。

  李嘉诚的勤奋好学,深深触动了我。人家工作8小时,李嘉诚就工作16小时,赚到钱就买书来学习,不懂的东西就一个劲地探究。李嘉诚曾做过茶楼跑堂,钟表小工,也做过推销员。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

  李嘉诚的经历堪称传奇,到底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与他的勤奋,责任感和诚信

  是分不开的。正如李嘉诚自己所说:“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是靠勤奋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阶段,虽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可见勤奋在每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关键所在。

  虽然李嘉诚勤奋,好学,但是在他商海的几十年,我们也应该看到他良好的心态。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任何事情随时发生,面对福祸的时候,一定要泰然自若。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乐观豁达,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战胜苦难,一个良好的心态,可以使你的事业免去了很多人为的障碍!正视自己,正视困难,这样才能在逆境中转危为安。

  李嘉诚先生十分喜欢打高尔夫球,曾经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打高尔夫球?他是这样回答的:人生就像打高尔夫一样,如果第一杆打的不好,在打第二杆的时候就一定要保持镇定,做好计划,一杆的好坏虽然对结果有影响,但并不决定结果。人生亦是如此,有高有低,身处逆境的时候,更要学会思考和应对。

  从李嘉诚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环境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因此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进而创造新的环境,是一种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诚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面前,面对现实,转变观念,懂得抛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新环境中优秀的东西,这才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并在其中建功立业,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香港改写了李嘉诚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杰李嘉诚,不如说是李嘉诚适应了香港、战胜了香港。

  不要抱怨你的生活有多么的辛苦,不断地适应环境,才能征服环境!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2

  马云是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他在构建一个庞大的事业,计划一个长远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蓝图,然而他所说的经验、给年轻人的提示确是最简单不过。

  正如《我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不论他说“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还是说“痛苦地坚持,快乐地死去”,抑或是“小聪明不如傻坚持”,变换的词语句式再多,也不过坚持两字;同样,他说了“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也说了“请创业者不要低下高贵的头”,虽然很狗血,但他要强调的也不过梦想两字。就马云看来,他成功的根本在于他坚持了他的梦想。这个梦想顺应数据时代、电子技术发展的潮流,在一个有潜力的梦想的基础上,马云坚持了,再外加各种超前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为今天的马云。

  一个独属于你的梦想,或者说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潜力的、顺应时代潮流、社会发展方向,是你人生事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发你向上的热情,它能让你在呼吸、饮食等生存行为中享受更有质感的快乐。坚持的持久度就是我们这条路的'长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术、个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项,能帮我们走得更快,却不一定能帮助我们到达终点。

  我们都想过着幸福快乐而不后悔的一生,快乐的形式、途经当然有很多种。当高晓松提出诗和远方时,社会上就有人质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于苟且。的确,快乐的来源并不唯一,爱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条、日常生活都可以产生快乐、幸福。然而,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会中的自己,从中所享受到的快乐更侧重于由外而内的牵绊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适、心灵的平静,而在实现事业或者梦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种挑战自我、成就自我的畅快淋漓之感,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享受。

  马云一向被视为各种成功学、职场学的范本,而我从这本极具实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学》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为一个富有传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绝成为一个屌丝,而是做自己,用细节去完善事业,用心用毅力去坚持去实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3

  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高中时学了一点点理论,到底是该如何定义,恐怕要对不起老师了。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而今,我当老师了,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智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4

  一、我以朴素为美

  季羡林先生曾经骄傲地说:“我以朴素为美”,看似简单的句子确映射着如今社会中最珍贵的品格。现在人们的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浮躁、奢华,“朴素”一词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征,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轻视,人们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朴实已被商品社会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长在新时代下的年轻人未曾经历过建国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更无法想象父辈口中描述的“粮票”配给,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从小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不难产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网红打卡,不仅造成了物质上的铺张浪费,更重要的是无法让人的心沉静下来,也就无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洁,安贫乐道,沉下心来,专心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扫去内心的杂念,摒弃浮华和虚荣。如今国家倡导勤俭节约,更应该以简朴的态度去追求更有价值的东西。

  二、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书中道:“感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准则之一。”感恩是一种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种大智慧,对长辈、对亲人、对身边的人都应该心怀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最应该感恩的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赠予。随着我们的长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们可能不需要儿女给他们买多少的物质商品,陪伴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当我们还在呀呀学语、跌跌撞撞学走路的时候,他们不厌其烦的教导着我们;当他们有一天步履蹒跚,我们能否耐心的和他们交谈,有朝一日成为父母的避风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养育之恩是人一生当中最需要学会的一种情感。

  我们每个人都会步入社会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曲折,当我们遇到困难有人给我们雪中送炭的时候,我们一定心怀感恩,感恩老师、感恩同事、感恩朋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应该对谁好,也没有谁必须要帮助谁,年轻人更应该学会感恩,刚步入社会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弯路,如果能遇到前辈温暖耐心的给予我们帮助,一定要将他们的恩惠铭记于心。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心理装着芸芸众生,一定是大气和包容的,常怀感恩之心,才能拥抱生活。

  三、压力,拼搏的动力

  季羡林告诉我们:“虽然压力会越来越大,但是千万不要被压力所击垮,要正确的面对压力,把它变成动力”。现如今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免会产生畏难的情绪。但人如果没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动力,人生的价值是在奋斗中实现的,“温水煮蛙”的日子只会让人变得弱不禁风,当真正的大风大浪来临的时候,却没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苦难和磨练,所以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去奋斗,对社会对家庭有一份担当和责任感,而不是养尊处优做一名“啃老族”,奋斗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困难和压力,就需要我们正确的面对他,将这种压力转换成奋斗的动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季羡林谈人生哲学》一书中涵盖了做人、说话、成功、时间等九个方面,我选择了几个感悟较深的方面进行了分享,让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更加有纪念意义。信息科技的发展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可以在网络上查资料,看电影,聊天,书本可能不是人们工作之余的首选。但书籍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读书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让我们的格局变得更加宽广,尤其是纸质的书籍,捧在手里更增添了些阅读的雅兴和氛围,最后再次感谢医院工会提供给我们的书籍,让我在这样一个秋日的午后感悟颇深,收获满满。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为《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拿到这本书后,我开始细细品读,并进一步了解马云本人。

  马云,大家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被全球赞誉,被认为最后可能成为中国的比尔.盖茨。他身形瘦小,长相奇特,高考两次落榜,考进大学后,却不安于现状,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电脑,了解了互联网,便毅然辞职下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中国网页。他是一个电脑盲,却缔造出了中国电子商务的神话。

  50载人生沉浮,20年创业精髓,马云首度直面过往,直抒心路。《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结合马云的传奇经历,首次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人生的各个环节,讲述成就事业之道、为人处世之道。全书文笔诚恳真挚,朴实无华,寥寥数语就让你豁然开朗,直达成功的本质。书中涵盖马云的经营哲学、领导哲学、管理哲学、战略哲学、生活哲学等12个方面,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不经意间,恍如与马云倾心面谈。 翻开《我的人生哲学:马云献给年轻人的12堂人生智慧课》这本书,体悟马云的成功之道;反复阅读,吸收马云的人生智慧。

  那么马云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呢?我们又能在马云身上学到什么呢?通过自己的粗浅阅读总结了以下几条学习心得。

  一、 学会先做人,再做事。

  马云最大的财富是做人,人格的魅力是马云走到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不为个人的得失而愤愤不平,也不会对一些人情世故上的小事斤斤计较。当初他决定从北京回杭州创业时,身边的10几个朋友考虑了不到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而且这18个人至今追随着他。马云坦言,自己从来都对的'起朋友,而且朋友也从来没有背叛过他,他说这是最让他骄傲的一点!

  其次,是马云的远见和胆略。阿里巴巴在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确的定位,天下没有做不成的生意,让阿里巴巴为全球商人打开财富之门。阿里巴巴的腾飞是因为卓越的追求,不断的创新,机遇与智慧的完美结合。第三是马云做事的态度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自始至终坚守着这种危机意识,激励着阿里人不断打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迈向一个又一个辉煌,总之,真实马云既平凡又伟大,祝福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他的哲学人生我还在阅读中,一点点小小的体会与大家共勉,学习他的精髓,不断进步。

  二、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马云认为做工作,干事业,应当选择自己快乐的事情来做,这样做起来才会热情高涨,有效率。阿里巴巴的宗旨就是"快乐工作,快乐生活".轻松的工作环境,更能让员工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教师,虽然职业已经确定,无法改变。但我们仍然在日常工作之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一些事情。比如,看看书,学习一些电脑技能等。我从加入书社之后,就喜欢上了看书,并且写写读书心得和体会。慢慢地,自己的心境就开朗了,而且,工作压力大时,或者烦恼时,只要看看书,就会平静下来。现在,写通讯报道也成为了我的兴趣。虽然,有时语言水平不好,但只要自己喜欢,愿意去做,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滴水恩情当涌泉相报。

  马云之所以成功,不仅靠的是他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还有那些曾经给予马云支持的人。假如没有投资者的信任和帮助,仅凭自己的力量,阿里巴巴不可能一路成长起来。在今日辉煌的背后,曾经也有困难和风浪。当淘宝网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时,众多中小网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恩情,马云没有忘记。为了支持让他"起死回生"的中小网站,诞生了阿里妈妈。阿里妈妈创建的是一种合理的盈利模式,很多中小网站因此获利。"记得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这是马云一生坚持的座右铭,也是铸成他今日成就的品格之一。

  四、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在理想面前,马云抱着无畏的精神,创办了中国网页。虽然当时无人支持,但他还是四处借债,加上压箱底的积蓄,用2万多块钱,创办起了这个网站。网站创办以后,马云就开始每天出门推销他的网站,说服那些企业心甘情愿付钱把资料放到他的网站上去。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马云所讲的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所以,马云张嘴推销自己的网站时,人们都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他,他的一言一行就像天方夜谭,大家觉得这个小个子太不靠谱了,简直是满嘴跑火车。忆起当年的岁月,马云不无感慨地说道:"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马云先从朋友开始劝说起,因为多年的信任基础,一些朋友也就真的将自己的企业资料放在了马云的网页上。当然,这其中历经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管怎样,马云一步步将业务做起来了。终于,在成功发布了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网页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和关注,到了1997年年底的时候,中国网页的营业额做到了700万元,马云的互联网之旅就此越走越畅通了。

  五、学会放手,把机会留给别人。

  "如果交给别人,你的时间多出来,别人机会也多了,全留在这儿全废在你手上。"马云如是说。马云曾通过内部邮件方式,向外界传递了将于5月10日从阿里巴巴集团CEO卸任一事,并随后宣布任命陆兆禧为新一任阿里集团CEO.对于新老更迭,马云表示,自己没有离别,而是相信其他人可以做的更好,因此给予别人机会去犯错,去尝试。而自己也由此获得另一番天地和人生。

  马云是一个高调的英雄,在我眼里。以前我总是很好奇他为什么如此之高调,如此愿意吸引众人的眼球。现在渐渐明白,他的用意。因为马云是一个拥有使命感的人,他的使命是为世界,是为帮助千千万万的人实现就业,是为创造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我觉得马云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他总是带给我们那么多无法想象的东西。

  马云,一个能力和外貌相反的人,一个,我心目中的偶像!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6

  仅仅是个小人物

  大块头有大智慧,小人物有小生活。

  马云,商业巨贾,当看见简介时,整整两页纸的荣誉头衔,不得不惊叹"此乃神人也"……

  他,一路高唱凯歌,已无敌天下之势纵横网络世界,却在鲜花与掌声最多的时刻掩饰自己的辉煌,悄然退下戎装,随心所欲,笑傲江湖。

  而我,仅仅是个小人物。就是两页纸写个简历,半天后依旧空空如也的那种。

  马云是成功的,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业家,马云自始自终都认为:"做人"远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觉得要想把企业做好,首先要学会做人,把基本的礼节、敬业精神、待人接物都学得恰到好处,不要一上任就想显示自己的本事。不要先学做事,要先学做人。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这尤为重要。现在的社会风气,医患矛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令人不满的事情,你改变不了多少,改变自己才能改变未来。不管外面多么麻烦,你改变了,世界才会改变。马云尚且如此,更何况我这小人物。须记住"胸怀是被冤枉撑大的".现在想工作中所受的那些气,这个病号催,那个家属嚷,有的起哄,更甚者动手……如果还没有撑船的度量,那么下一个气死的不是周瑜,而是你。"工作那么久了,还为这种事生气,真是一点长进都没有"……只有心中充满美好的东西时。人才能活得开心和精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释怀,多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坏。

  小人物,更当如此。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却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要坚持。

  马云说:"你不要看我今天的风光,我前面犯了很多错误,今后也会犯很多错误。成功不在于你做成了多少,而在于你做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失败,不是停滞的理由,不甘平凡,挑战自我,下定决心,在该出手时就铁了心去做,你可能会面对与之前所想完全不同的局面,无论人生走到哪一种境地,只要你还有勇气,那就是成功的资本。小人物当如此,坚持。放弃,就是最大的失败。要像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奇迹只会降临在不言放弃的人身上,别小看奇迹。

  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

  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奥普拉·温弗瑞说:"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每个人都有梦想,只有那些为实现梦想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台。创业的过程都会经历挫折,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成功便会指日可待。"马云这样说。

  人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要怀疑信念。怀疑自己可以改变自身,不断进取,但是怀疑信念,则会让你对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再执着。所以,不要在犹豫,不要再迷茫,朝着伟大的南丁格尔,起航。小人物,终究也要出海远航。就像路飞一样,"我是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小人物也要会生活。

  "小狗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用嘴咬它的尾巴,却总咬不到,它沮丧地告诉妈妈自己总抓不住幸福,妈妈笑笑说只要你往前走幸福会一直跟着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会跟着你。

  "用左手温暖右手,这并不是一句空谈,能够懂得活在当下,享受幸福的人,必然能够大步前行,拥有明天的美好。"对冬天要预先准备和坚持。马云,如是说。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我们做不了,这世界就一个,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当看,这世界每个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微不足道的那份工作,已经很了不起。你要记住,你仅仅是个小人物,要学习,要成长,要生活,更要做好自己。

  人要学会自己成长,把成长作为人生目标去完成,就离成功不远了。将过去和羁绊全部丢弃,不要吝惜那为了梦想流下的泪水。要记住,自己仅仅是个小人物,为了生活,努力吧。"永远不羡慕别人的好运,如果你赶在死刑台上露出笑容,幸运的闪电也会落在你的头上。"

  小人物,小生活。安安稳稳生活,踏踏实实工作,朝着自己的方向,迎接胜利的曙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愿此书,能有更多的人读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7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8

  首先,马云最大的财富是做人,人格的魅力是马云走到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记得马云说过当初他决定从北京回杭州创业时,身边的10几个朋友考虑了不到5分钟就达成了一致意见,而且这18个人至今追随着他。马云坦言,自己从来都对的起朋友,而且朋友也从来没有背叛过他,他说这是最让他骄傲的一点!

  其次,是马云的远见和胆略。阿里巴巴在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确的定位,天下没有做不成的.生意,让阿里巴巴为全球商人打开财富之门。阿里巴巴的腾飞是因为卓越的追求,不断的创新,机遇与智慧的完美结合。

  第三是马云做事的态度,“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自始至终坚守着这种危机意识,激励着阿里人不断打造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迈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总之,真实马云既平凡又伟大,祝福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他的哲学人生我还在阅读中,一点点小小的体会与大家共勉,学习他的精髓,不断进步。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29

  人生总有失望迷茫时,意志消沉时,这个时候不妨多留意身边,看看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还有朴实生活的人们,以前不曾在意的细节,可能都会让你觉得非常美好,特别的感动,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可以读到一本励志的好书,那不仅豁然开朗,帮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会你积极的生活态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年轻人的启示之书,充满了真诚坦白和哲学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讲故事的形式,节奏缓慢的讲述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正如此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获就是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

  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0

  一代大师王蒙,虽年逾七旬,但却是“心儿不曾老”的老人,历四年之功,以雄健的笔触、渊博的文化修养、深邃的人生底蕴,去总结、回味、反思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悟,去探索提示人生苦乐的大道至理,在自己的人生金秋为我们奉上了力作——《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这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书,是经历曲折的经验之书,也是给我们的启示之书。笔者在细细品味、慢慢回味这本书后,感慨万千。书中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先生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写出成名作《青春万岁》。他的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走过了中国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尝过酸甜苦辣种种人生滋味,而他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的人生也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他将自己近70年人生经历积淀下来的真实情感,经历种种磨难而又超越苦难的人生经验和感悟,在顺境和逆境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通过伴随终身的孜孜不倦的学习成为学养丰富的人,谈自己如何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而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学”的实质,却是低调、宽容、学习、有为无为……说不上石破天惊,说不上深不见底。这些道理,没有多少人完全不懂,但能体味颇深且付诸实践者也确实不多。究其原因,说到底还是一个学习不够、修养不到的问题。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学”为解决这个问题开了一剂良方:在逆境中,在几乎什么事都做不成的条件下,你至少可以学习;在顺境时,在一片颂扬声中,你千万不要忘了学习。将这剂良方换句话表达就是:学习不仅是谋生的技能,更是人生的享受。要说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学”有什么深奥,我想恰在于此。

  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的“只有走过人生广阔领土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的真谛;只有满怀坦诚的成功者,才会给我们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亲历过人生苦难的人,才能跳出苦难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惮躬耕实践的人,才能讲出人生的理性。”这段话我也是作为警句勉励自己。王蒙作为一个领域中屈指可数的领导性人物,没有夸夸其谈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也没有以经历坎坷人生标榜自己的伟大,而是以非常谦卑的态度,以:我是学生来自居,强调学习是生命的主线。这让我非常羞愧,虽然近几年来我也为了工作看过很多类的书籍,却没有真正做到以读书为乐,不知其所以为乐,也谈不上学以致用。现在读了此书方有豁然开朗之感,进一步提升了对读书的认识。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并不是读书才是学习,一切经验体验都是学习。学习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师。也许是一个政府官员,一个小商贩,一个农民,甚至一个罪犯,你或者认为他们是庸俗低下的,但是,很可能他们身上会有某种闪光的东西,是你所不具备的。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知识,我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是学生”并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话、大话,这是他平时实际生活的行为准则,又是对自己一生的客观评价。书中,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佛学禅理,寓言故事等一些寓含哲理的寓言小品来阐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在顺境时,不断的学习让王蒙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有所建树,也不自命精英,自我膨胀。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生都以谦卑的态度,在读书中,生活中,把每个人当作老师,每个地方当作课堂,每个时间当作学期。在逆境中,不断的学习给予他力量,自尊,快乐,生的希望。王蒙在上世纪那场浩劫中,也从未停止过对新知识的追求,充分利用发配边疆16年时间读了个“博士后”。“你可以不准我写作,不准我吃肉……然而你无法禁止我学习。”越是逆境,越要沉下去,越要戒浮躁,越要踏踏实实。在逆境中学习,更要顶得住压力,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持之以恒,必将水滴石穿。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现在社会生活的琐碎,工作的紧张,常使人感觉压力巨大,精神紧绷。然而精神极度紧绷之后常感觉空虚无聊。而读了这本书,正如一场及时雨惊醒我尘封已久的求知欲。感佩王蒙学习识见之余,我将重新调适自己的“精气神”,多一些“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紧迫感,惜时敏学,在无为与有为之间成就自强不息的人生路。读这本书,在你我的人生之旅中,在不断创新的前进道路上,有一个信念的支撑,找一个倾诉的知己,写就一个异彩纷呈的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1

  最近,又读了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我的人生哲学》一书,与其中许多内容观点产生了较强的共鸣,感触很深,写下送于大家交流共勉。

  从生命的个体来说,我们能够经历的不过几十年,然后再无第二次机会。对于人的一生来讲,这才真叫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一个人丢了一百元钱都会心疼,丢失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每一次机会更应心疼。

  青年时代谁都愿意投入生活,投入学习,投入事业,投入社会,投入人间,此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有的有所作为,有的光阴虚度,有的浑浑噩噩,有的.奋斗不止,有的怨天尤人,有的胡作非为。

  我觉得既使生活还相当艰难,学习的道路还相当长,社会还会明明暗暗,人间还有许多不如意、不走运,你也要投入,你也要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去努力争取,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事业。

  因为你积极,你还可以改变现状,可以更好的享受成功和快乐。因为你消极,你能得到什么?只能更不快乐。

  也许你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至少对得起自己这几十年;也许你未立功、立言、立德,但你至少发掘了自己一生的能力;也许你教书未成才,学业未成名,但最后你“结帐”的那一天,你至少可以说我尽力了,你的失败如楚霸王垓下之战,“非我之罪也”。

  我始终不赞成以成败论英雄,但我的心里至少认为,你已选择了正确的道路,终因条件不具备,机遇不够是一回事;你上来就不成样子,无志气,无作为,不学习,不努力,不操心,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企图侥幸,却愤愤不平,终一事无成,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你是前者,你无悔,人有情,世有眼。如果你是后者,谁能纠正,谁能弥补,谁能同情。

  也许你爱教育干了这一行,也许你干了这一行才爱这一行,也许你现在还不愿从事这一行,我都希望你努力,你只要尽力了,你就会享受到尽力本身带来的乐趣,得到一种充实感、成就感,你也就赢得了,必然赢得了,首先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的自尊、自信和满意,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有一种“天亡我也,非我之罪”的悲壮感、英雄主义。

  人生是一个过程,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过程。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高也是一个过程。我愿大家都能用心投入这一事业,为自己,为家庭,为孩子,也为县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教育局一班人,将尽力为大家提供创造更多的竞争平台。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2

  《我的人生哲学》一书充满了真诚坦白和哲学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讲故事的形式,节奏缓慢的讲述了他的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和人生哲学。他的人生坎坷而辉煌,平凡而高尚。

  打开书本,仿佛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经过人生广阔的领土,王蒙无疑是有资格谈人生真谛的。王蒙一生大起大落,亲身经历了中20世纪后半世纪的风波和动,在最灰暗的时刻,也没有停止对美好理想的梦想。他的生活经历,使他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经历了人生苦难,然后跳出苦难来了解社会,研究人性然后将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表达在文字中。就是这样一个大师级的伟人,经历坎坷,经历风浪。不到14岁就参加地下组织,在中文坛里驰骋了半个世纪。他的一生也和我们一样,只是他对生活,对工作有着更深的理解。

  作者在近乎闲聊中,谈到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存和学习,但学习却始终贯穿在生命运动中。详实写着内心的真实感受,当写到“可以剥夺我控制我的人身,却无法限制在闭目养神背诵唐诗宋词英语十四行。”既使是在彷徨而无助时而对学习表示疑惑,也会变得豁然明了。他认为,只有学习才不至于使人自吹自擂,勇于自查自律,不仅仅关注一时一地的得失成败,只是将这种失败看作是一个学习的契机,学习是漫长过程的一个环节。这种无限延伸的'学习概念,纠正了有些人一谈学习就讲条件讲环境的错误思想,使学习者有了更灵活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有了更宽泛的求知空间。

  王蒙以其满怀坦诚的怀,给我们以真实的人生教益。他在书中将自已定位为学生,说的很真实,很切要。说的很坦诚,这种谦逊好学的态度,无疑给那些有了稍许成绩就关在小屋里称王称霸的人一个警示,让他们无地自容。想到我们身边有些同志在休闲时间的喝喝应酬,醉生梦死,看到此书后,定会感到惋惜,感到痛心。其实换个思路在思考,社会进步了,住房可以拿贷款,买车可以取现金,试问青春和生命可以透支吗?

  王蒙的“无为”境界读完后,由仰幕变成敬佩。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有所不为。在人际关系上,不搞结盟,不要投靠某位领导,而不奴颜婢膝溜须拍马,其实这是哲学中道德范畴,有时高尚是无需有所为的。这里不仅仅是作者在写作了,而是用生命,用思辩,用心血在打造我们人类的灵魂。过高的估计自已而低估别人,知人之明知已实属不易,因而有所行动的求别人的真经,不如自已在思量自已的过错。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高智商,一种理想化境。当我们遇到一些待遇不公,苦差或上司故意刁难时不如言传身教,意在大,以实际成绩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不是搞无谓的泄愤、表白和发威。这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履践。

  用杂文随笔的艺术形式从各种角度感悟人生的艺术,诠释道与德,诚与诈,智与愚,真与伪。谈人生哲学,其实不容易。而王蒙却从其历尽沧桑之后道出了“无术、无谋、无名、无功”的真谛,让我们耳目一新。在为自已的工作,职位,职称,住房等活动中,争取有影响力的人支持自已,结果远远胜过有真才实学但羞于活动羞于为自已启齿的人,这样的事例作者对其作出了深刻的区别分析,活动也是有高尚与你下的区别,而正是有这些别,才体现恶心与鲜花的区别。在这里,作者完全充当了一个普通的人来分析,让我们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叙述这些人生哲学时,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而是以亲身经历现身讲法,一切从面对人生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阐述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实的力量透彻纸背,发人深思。

  王蒙是誉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诗人,却以平等的心态在与读者倾心交流,在娓娓而谈中讲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实。他绝不放弃人生的哲学睿智与理想境界,但亦绝不高谈阔论,无论小事、大道,都说的是人生至理。这种细腻,周到的人生哲学就像大海卷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来拥抱着我们的思想灵魂。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3

  你也许没听说过马化腾,但一定听说过QQ;你也许没听说过QQ,但一定见过那只胖兮兮的小企鹅。显然,马化腾远没有QQ或是小企鹅图标的名气大,虽然这些都是他和腾讯公司的得意之作。现在在中国的国土上,网民上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但有谁想过是谁缔造了这一切?

  在《马化腾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中,笔者周义博以腾讯的企业发展史为主轴,将马化腾的成功哲学一一加以剖析展示,以让读者全面了解他是如何修身、用人、经营、创新、开拓、竞争、打造品牌的。

  马化腾——让QQ登上网络舞台的人,他悄无声地把QQ打入到站、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和搜索引擎等领域,他带领他的创业团队在短短10几年的时间内从一个五个年轻人几百万元人民币注册的小公司,成长为市值超过 100亿美元的企业集团,缔造了一个行业传奇。

  冰心的诗中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马化腾的成功也是同他当初的奋斗史是分不开的。

  腾讯在创立之初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在那个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事事都是难以预料的。QQ最初发展时,新浪等一些站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腾讯在他们面前简直不值一提。而且那时,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马化腾不知道QQ的赢利点到底在哪里?有一段时间,申请QQ号要收费,QQ最艰难的见证。后来,资金有了软件又跟不上。随着用户的增多,腾讯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面临连续不断的困难,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了他的事业,他几乎倾尽所有。他始终坚信机遇与挑战并存,大胆地在探索中前进。他私下里有一个理想,就是让上网的用户在打开电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的确现在马总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理想。

  就是马化腾这种对事业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今天与QQ时代。他把坚持作为腾讯的一种标志,这让我知道坚持是一种可怕的且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很容易地把一个企业从低谷拽向高峰,只要坚持下去,犹如“滴水穿石”一样,再坚硬的东西也能被他穿透,坚持做自己擅长的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希望为创业者、管理者和职场经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个样本,并让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

  我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创业,创业固然伟大,但创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很多人在创业初期信誓旦旦,但在遇到困难时就开始害怕、退缩。没能坚持下去,于是梦想便被胆怯扼杀在摇篮里了。如果你即将开启创业之路,那就以马化腾作为榜样吧,学习他的坚持,学习他那敬业的精神,说不定今后的风云人物就是你了!

  这本书为创业者、管理者和职场经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个样本,并让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境界得到提升。此书值得一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4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干法》看完了。是继《活法》、《心法》的最后一本。三本书很好地教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怎么样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干法》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工作的。要热爱工作,毕竟工作才有钱赚;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毕竟混来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续的工作,要珍惜时间,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创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个高目标,向着目标不断努力。始终保持正能量的心态,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坚持下去。剩下的交给时间,时间会给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一切都会成为现实。

  书中讲了很多道理,的确是这样的。有个朋友,他专注善于钻研,心态而且好。在当业务员的时候,就颇受领导器重,当了主任以后,更是善于钻研。很多人不懂的问题,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总是可以信手拈来,可见专注精神多么的可贵啊。

  读书是为了明事理,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经验或经历,读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问题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决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并能更好地生活。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篇35

  史玉柱之所以人生成功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一个企业家应有的担当和责任。第二、无人能敌的营销意识。第三、重执行和结果的管理方式。

  所有成功的人都是只做一件事情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史玉柱东山再起这20年,就只做,了两个产品,脑白金和征途。真是专注到了极致,对于普通人来说,成功之道无他,专注,专注,在专注,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那么自然就可以比那些分散精力的人走的更远。

  我很喜欢史玉柱的这样一句话,初中水平跟博士后没啥区别。只要能干就行,我一直是这个观点,不在乎学历,只要能干能做出贡献就行

  对于新时代国家政策给予多项优惠的'大学生创业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机遇总是给有准备人,不在机遇中横空出世,就会再错过机会中沉没或者被淘汰。创业,你准备好了吗?如果你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必须敢于冒险,即使没有十足把握,也应果断地尝试。已经走在路上的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我们的每一步只要走的坚实、人生终将会精彩。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生哲学语句09-30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06-28

人生哲学故事04-10

人生哲学的经典说说12-01

人生哲学名言09-30

关于人生哲学的句子11-06

人生哲学说说12-10

人生哲学故事及感悟07-16

人生哲学毕业留言06-30

人生哲学语句(3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