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3 22:54:01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媒体

  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六、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七、案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内容:

  生物进行的原因(第1课时)

  二、教材重、难点:

  1、重点:形成自然选择是生物主要原因的基本观点。

  2、难点:通过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概述自然选择学说;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4、通过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随环境变化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策略:

  展示长颈鹿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随环境变化的案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通过实验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教室  教材   教师自制课件  报纸 白纸 黑纸等

  七、教与学的活动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长颈鹿的图片

  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古生物学家研究表明,长颈鹿祖先的个体只有1米多高。

  教师提问:是什么原因使它们的脖子变长的呢?

  学生回答:(环境的变化使长颈鹿的脖子发生了改变)

  补充材料: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1744—1829)在18世纪首先提出生物进化论,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他的核心学说是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理论。拉马克曾举长颈鹿的例子说,长颈鹿的祖先预部并不长,由于干旱等原因。在低处已找不到食物,迫使它伸长脖颈去吃高处的树叶。于是“用进废退”,久而久之,它的颈部就变长了。一代又一代,遗传下去,它的脖子越来越长,终于进化为现在我们所见的长颈鹿这一新物种。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体色随环境变化的案例

  学生讨论:从1890年到1960年,两种体色的桦尺蛾数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认真观察冬天和夏天的雷鸟,观察几种不同环境中的蛙,了解动物保护色的作用,是为了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

  提出问题:动物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教师建议:

  (1)进行探究活动时,要做到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全组必须具有协作精神;

  (2)提醒学生,实验时一定要把自己想像成“捕食者”,在选取彩色小纸片时,不要事先观察小纸片的位置,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3)要及时记录小纸片的数量,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及时和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各小组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在全班交流,共同推测保护色形成的原因,从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师总结: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变色龙随环境而改变体色,瓢虫具有鲜艳的色斑,竹节虫具有酷似竹枝的形态,这三种适应现象在生物学中被称为什么?

  答: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五)课堂跟踪反馈

  1、下列哪一项不是保护色

  A、绿色稻田中的青蛙为绿色  B、肥沃土壤中的蚯蚓为黑色

  C、金环蛇身上的耀眼斑纹   D、早春的青蛙为土色

  2、下列哪项实验不属于模拟实验

  A、制作模型探究鱼尾鳍的作用 B、米勒实验

  C、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D、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3、你在模拟保护色形成的过程中,用到的彩色布料是模拟

  A、“捕食者”     B、“猎物”

  C、“猎物”的生活环境 D、““捕食者”和“猎物”的生活环境

  4、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实验中,准备100张各种颜色的小纸片模拟的是

  A、同种生物的不同变异类型  B、多种生物的不同变异型

  C、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   D、不同环境下的变异

【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07-14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04-16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04-09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01-17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6篇04-09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6篇)04-10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6篇04-10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 6篇01-17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反思 (6篇)01-17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反思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