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

时间:2022-12-15 17:18:44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

  《我们仨》是一部回忆录。记载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的相聚相守相失的人生旅途。没有悲痛欲绝的语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只是无法断绝的深深思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欢迎阅读。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

  1、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2、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3、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4、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5、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6、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7、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8、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9、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

  10、“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11、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伤心事,悲苦得不知怎么好,只会恸哭,哭个没完。钟书百计劝慰,我就狠命忍住。我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悲苦。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悲苦能任情啼哭,还有钟书百般劝慰,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12、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13、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他不羡慕。但他作诗却说“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方”。他在另一首诗里说:“鹅求四足鳖双裙”,我们却是从未吃过鹅和鳖。钟书笑我死心眼儿,作诗只是作诗而已。

  14、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15、是的,这类的梦我又做过多次,梦境不同而情味总相似。往往是我们两人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16、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

  17、我和圆圆走在路上,一定搀着手;上了电车,总让她坐在我身上。圆圆已三四岁了,总说没坐过电车,我以为她不懂事。一次我抱她上了电车,坐下了,我说:“这不是电车吗?”她坐在我身上,勾着我脖子在我耳边悄悄地央求:“屁股坐。”她要自己贴身坐在车座上,那样才是坐电车。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从没坐过电车。

  18、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19、两年不见,她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拓展延伸】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在这本书中我们又可以见到那个在围城里把女人描述成酱肉铺子,局部真理的他;那个在《说笑》中将笑阐述得淋漓尽致的他;那个添补韦氏大字典的他――钱钟书。这次是直面钟书,生活中的他。他可以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杨绛面前;他也可以因为一个法文单词的发音与杨绛争吵不休;他可以为父亲的颜面,偷偷删去父亲文章中的部分。总之,让人见到了一个立体的钱钟书。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杨绛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激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杨绛的写作风格和许多作家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我们仨”―― 父、母、子(女)是天下家庭中最常见的人物组合,也是天下最平淡无奇的组合,但具体到钱钟书先生的家,却如杨绛女士说“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的生和死、喜与悲、离与和等等,都充满了寻常人家所不易见到、富贵人家所不能见到的至真至纯和温馨通达。杨绛女士在貌似平静甚或平淡的叙述里,写他们在牛津、巴黎、上海、北京的日子,写钱瑗的儿时趣事和成年后的经历,写历次运动给他们家庭带来的冲击,写他们仨的聚散无常,生离死别,真实可信得令我仿佛能亲身体验到他们三人的天伦之乐和未泯童心。这一家人的足迹横跨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历经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然,不论如何暴风骤雨,他们却始终相濡以沫;尽管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以割断挚情真爱,家的意义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最最尽情的阐释。

  家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它更能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家里有一盏期待的灯火;当我们远行时候,家里有一份长长的牵挂,无论离家多远,我们回首遥望的是它,期待回归的也是它。

  作者介绍

  杨绛,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相关文章:

我们仨读书笔记09-26

《我们仨》读书笔记10-25

读书笔记摘抄04-09

《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11-10

《我们仨》读书笔记(15篇)11-10

杨绛的我们仨读书笔记11-07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15篇)12-12

《我们仨》读书笔记精选15篇11-22

教育读书笔记摘抄06-23

读书笔记摘抄感悟精选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