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课,开讲了》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13 03:36:3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用课,开讲了》读书心得体会

  假期里,我认真研读了刘xx老师的著作《语用课,开讲了》。本书是刘老师从他众多示范课中,精选了24个经典课例整理而成,涵盖小学语文的所有年级。全书分“片段教学”“课时教学”“整课教学”三辑,每个课例均由“备课”“上课”和“说课”三个板块组成,分别指向课文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融语用知识、文本细读、教学设计、课堂操作于一体。我读完了刘老师的课例,内心是满满的惊羡,原来语文课是这样上!

《语用课,开讲了》读书心得体会

  一、以识字教学为切入点,既把课标中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又自然引入文本教学。识字教学的课我也听过许多,执教的老师在识字方法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听起来很枯燥,学生学得也很乏味,原因究其何在?刘老师的随文识字给我们作了最好的示范,不管是中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刘老师的许多课例都是由教学生字入手,引入新词,接着由新词介入课文内容,衔接过渡天衣无缝,教学设计紧凑、高效,把识字和文本教学融在了一起,避免了单独识字的枯燥乏味。如《小小的船》中,由教生字“弯”“小”“闪”“蓝”入手,接着引出课文中的关键叠词“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再从叠词去想象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歌的韵味,把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又如《揠苗助长》中,开课就教学生字“焦”,由“焦”的甲骨文说起,引入课文新词“焦急”,再围绕“焦急”找出寓言中描写人焦急心情的语句去体会。又如《将相和》中,在教学生字“荆”时,先讲解荆条带刺,是一种灌木,与“草”有关,接着引出课文重点词“负荆请罪”,再从“负荆请罪”中抓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各课中识字的方法灵活多变,把识字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二、教学内容的取舍明确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设计突出了一个“巧”字。当下,许多老师的语文课还停留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满足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语言训练、学说仿写只是教学过程的装饰和点缀,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提高。刘老师的二十四课例,由传统的课文内容分析上升为语言实践。他对教材的把握游刃有余,每个环节的设计不是追求花哨热闹,是实实在在地教学生习得语言,简约而不简单。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对王熙凤外貌描写片段的教学。课文中王熙凤的头饰、服饰的描写,难读拗口也不容易理解。刘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关键细节,抓住“身体部位——不同动词——材料颜色——衣饰物件”的构句特点,引导学生从短到长拓展着读,从中体味作者描述语言的变化:“戴着…绾着…系着…穿着…罩…”在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和对称。此片段我自己也教学了多次,仅仅就是停留在给学生现成的节奏分割线,指导学生按节奏读熟背诵,让学生明白这是抓住人物的头饰、首饰、服饰来写的层面。其中的语言规律看不见也找不到,没读到刘老师的这个课例,今后我想自己再教这个片段,也只是机械地重复。

  三、透过文本,精准地捕捉语文本体性的教学内容,教得精准,教得透彻,教得“下位”。如在《颐和园》一课中,刘老师在备课环节,关注到了单元训练目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寥寥数字,透露出了编者的编写意图。所以他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为:凭借课文插图和文本语言,初步认识和学习游记文章移步换景、有序描写、生动表达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迁移运用。在体会怎样细致描写的教学环节,以课文中的“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为例,让学生明白,各个地方景物的不同,作者的描写方法也不一样。写长廊的长和美,用的是数字;写琉璃瓦和宫墙,用上表示颜色的修饰词描写;写昆明湖用上了比喻。很好地突出了不同景物独一无二的独特性。很巧妙地就把细致描写景物的方法下位为:妙用数字,生动形容,准确比喻。又如在《狮子和鹿》中教学生归纳段意的方法:用关键词加上开头结尾来说;用中心句和总起句来概括;抓住段落中的重要信息,用自己的话连起来概括。教给学生精准的语文知识技能,就是给了学生学好语文的拐杖扶手。再回顾自己平时的语文教学,我也教学生用“要素串联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教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游记,可是到这一步就戛然而止了。事件的经过要怎样概括出来?景物的特点要怎样抓?并没有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思考,没能教给学生精准下位的语文知识技能。看了刘老师的这些课例后,我深受触动,教给学生精准、透彻、下位的语文知识技能,是我今后更要努力去学习的。

  四、善于发现语言文字背后的规律,注重文本写作知识的迁移运用,旗帜鲜明地突出了学生“学”的地位。每个知识点的迁移运用遵循了“初步感知——寻找规律——感悟用法——迁移运用”的规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避免了知识盲目抽象地迁移。如《我是什么》一课中,抓住了语言训练点“是(什么时候),我变成,人们管我叫”来进行说话练习,说说彩虹、露珠、霜、雾的变化形态,语言表达得到了训练。又如在《狮子和鹿》中,迁移运用了语气词“咦”“啊”“唉”。在初步感知环节,让学生读中找出描写鹿心理活动的句子,每句的开头都有这样的一个词。在寻找规律环节,引导学生找出三个语气词的相同之处:可表示心理活动,用来引号,都是口字旁。在感悟用法环节,让学生找出三个语气词的不同之处;“咦”表示怀疑,“啊”表示惊喜、兴奋、得意、骄傲……“唉”表示失望、失落、伤心……在迁移运用环节,巧妙地利用文本内容,进行了五次语气词的迁移运用,创设语言运用情景让学生“真枪真刀”地演练,充分体现了“用课文教语文”语用理念。又如在《纪昌学射》一课中,在教学纪昌练习眼力的段落时,让学生找出构段的规律“飞卫提出要求——纪昌怎么练习——练习的结果”,然后出示小练笔,让学生写一写纪昌是怎样练习臂力开弓射箭的。这依然是奔着“训练学生的表达”而来的。让学生透过文本的学习,实现了知识获得与语言习得的和谐共进。

  最后,我想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名言与大家共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尽量运用语言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语用课,开讲啦》无非就是个例子,刘xx老师的语用教学为我们作了最好的示范。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得言,得法,得思,得趣,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