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力学核心考点总结

时间:2020-10-27 17:13:16 总结范文 我要投稿

初三物理力学核心考点总结

  一、质量:

初三物理力学核心考点总结

  A.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B.质量是决定惯性大小的唯一因素,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C.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克(g);

  D.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注意天平需放置在水平桌面,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测量时被测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左物右码),读数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质量;

  E.质量的估计;

  F.质量与重力的关系:G=mg,由于g与高度、纬度有关,故同一物体在不同地方的重力不同,但质量不变。

  二、密度:

  A.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密度反映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B.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m/ ?V(?表示变化量)

  C.固体与液体密度的测量,一般使用天平和量筒法,若只有量筒或只有弹簧测力计一般采用浮力法。

  三、机械运动:

  A.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实验中长度一般用刻度尺测量,时间一般用秒表测量;

  B.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需选定一个参照物,选取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不同,即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不能选自身,一般选地面;

  C.比较运动的快慢方式有三种,分别是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或比较单位时间运动的路程;

  D.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公式为:v=s/t;速度具有大小和方向,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四、力的概念:

  A.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物理学中用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法描述力(会受力分析),力的单位是牛顿(N);

  C.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的三要素均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E.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即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五、重力:

  A.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重力;

  B.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画重力方向:与水平线垂直)

  D.重力的作用点为重心,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不在物体上,薄板的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确定;

  E.降低重心可以增加稳度。

  六、弹力:

  A.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弹性形变(挤压);

  B.常见的弹力为: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C.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大小与弹簧的形变量(伸长量或压缩量)成正比;绳子的拉力大小一般通过力的平衡或功与功率的公式求解:F=W/S或F=P/v;压力支持力的大小一般通过力的平衡或压力公式F=PS求解;

  D.绳子或弹簧的弹力沿绳子或弹簧的伸缩方向,同一条绳子或弹簧各处弹力大小相同;压力与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

  E.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其实用。

  七、摩擦力:

  A.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弹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B.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C.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为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最大静摩擦力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初中阶段一般通过力的平衡求解;

  D.推一个物体没有推动,不是由于推力小于摩擦力,而是由于推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没有推动(即静止)说明推力大小等于摩擦力。

  E.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摩擦力并不一定是阻力,有时可以作为动力。

  八、牛顿第一定律:

  A.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B.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但物体受到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有可能发生形变;

  C.惯性是使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而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物体虽然有惯性,但受到力后运动状态仍将会改变;

  D.所有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九、力的平衡:

  A.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B.力与运动的关系: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或合力为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反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那么一定受力平衡。

  十、压强:

  A.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B.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强大小等于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计算公式为:P=F/S,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

  C.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一般采用公式P=F/S计算,但对于柱形固体(直上直下),可采用P=ρgh;

  D.求容器对桌面的压力一般根据力的平衡或F=PS求解;

  E.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深度有关;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同种液体不同深度压强不同;液体压强的公式为:P=ρgh;

  F.求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一般采用公式P=ρgh计算,但对于规则的柱形容器亦可用公式P=F/S=G/S计算;

  G.对于规则的柱形容器,若液体中漂浮或浸没一个物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F/S=(G液+F浮)/S容或P=P原+?P=ρg(h原+?h),?h=V排/S容;

  H.求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一般根据F=PS求解,但对于规则的柱形容器,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即F=G液;若液体中漂浮或浸没一个物体,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等于液体的重力加液体对物体的浮力,即F=G液+F浮;

  I.在不规则容器中,比较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重力的关系:若口大底小,压力小于重力;若口小底大,压力大于重力;

  J.固体压强的变化,往往是由于叠加或切割,叠加或水平切割本质是由于压力的变化,故一般采用?P=?F/S计算,对于柱体,竖直切割压强不变;

  K.液体压强的变化,往往是由于倒入(抽出)液体,或放入(拿出)物体,其本质是由于液面高度的'变化,故一般采用?P=ρg?h计算,若是在盛有液体的柱形容器放入(拿出)物体,?h=V排/S容也可以利用?P=F浮/S容计算,但对于不规则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只能采用?P=ρg?h计算或比较。

  L.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托里拆利实验测量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pa;

  M.大气压强的数值与高度有关,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减小;

  N.液体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气压升高,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O.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十一、浮力:

  A.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的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或者气体)压力大小不同;

  B.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液体向上、向下的压力之差,等于被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

  C.浮力大小的计算一般采用阿基米德原理,但也可以利用力的平衡或F=PS来求解;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等于重力减拉力,即F浮=G物-F;若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则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物;若物体漂浮在液面上,且已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h和物体的底面积S,可用F=PS来求解;

  D.物体的浮沉条件: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①若F浮G物,即ρ物ρ液,物体上浮;②若F浮G物,即ρ物ρ液,物体下沉;③若F浮=G物,即ρ物=ρ液,物体悬浮;④ρ物ρ液,沉底,G物=F浮+F(F为杯底对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E.漂浮的重要规律:①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②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F.轮船的原理:增大排水量来增大浮力;潜水艇的原理: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和下潜;

  G.密度计刻度不均匀,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十二、简单机械:

  A.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B.杠杆平衡即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杠杆平衡原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C.判断省力和费力的方法: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即省力杠杆,原因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即费力杠杆;

  D.定滑轮的特点是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特点是改变力的大小,如果不考虑滑轮的重力,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

  E.组装滑轮组时,采用“奇动偶定”的原则,“奇动”指的是当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为奇数时,绳子的起始端在动滑轮上;“偶定”指的是当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为偶数时,绳子的起始端在定滑轮上;

  F.滑轮或滑轮组问题中,求绳子上的拉力时,利用F=(G物+G动)÷n,其中n为承重绳的股数,也即连接上动滑轮上的绳子的段数。

  十三、功和功率:

  A.功的含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B.判断力是否做功的依据,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受到力、二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C.功的大小的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是焦耳(J);

  D.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单位时间做功越多,即功率越大;

  E.功率大小的计算公式:P=W/t,对于瞬时功率,一般应用公式P=Fv计算;

  F.功率大小与功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做功多并不意味着功率大,因为功率还与时间有关,反之亦然。

  十四、机械效率:

  A.有用功:根据人们使用机械的不同,有用功的计算也不尽相同。例如:①若使用机械的目的是提升重物,那么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设重物的重力为G,提升的高度为h,则W有用=Gh;若是在水面下提升重物,则W有用=(G-F浮)h;②如果使用机械的目的是在水平面上平移重物,那么克服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做的功就是有用功。设摩擦力为f,物体移动的距离为s,则W有用=fs。

  B.额外功:对人们无用但又不得不额外做的功。由于滑轮与轴之间和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以及机械的自重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额外功总是不可避免的。若是在竖直方向上采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忽略绳子与滑轮间的摩擦,那么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即为额外功,W额外=G动h;

  C.总功是人们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所做的功。设动力为F,动力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为s,则W总=Fs;如果动力对机械做功的功率为P,做功的时间为t,则W总=Pt;W总=W有用+W额外。

  D.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100%,它是一个比值,不会大于1,且没有单位。E.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十五、机械能:

  A.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为质量和速度;

  B.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为质量和高度;

  C.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间可进行相互转化。

【初三物理力学核心考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三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12-10

核心词汇总结08-27

初三努力学习保证书11-10

医疗的核心制度11-14

物理老师期末工作总结07-31

初中物理教研工作总结11-21

关于力学实习报告3篇07-07

核心显卡的详细介绍03-22

中学物理教师工作总结01-03

高二物理重点知识总结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