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后反思

时间:2024-04-16 09:54:49 美云 语文 我要投稿

观潮课后反思(通用10篇)

  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如何把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课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潮课后反思(通用10篇)

  观潮课后反思 1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善于发现问题是积极思维的结果,而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与文章思想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或一些肤浅的问题,这主要是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所致。我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消除他们紧张压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帮助他们树立质疑的信心。学生过了“敢于提问”这一关后,我在课堂上重视的就是如何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我在执教《观潮》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习完课文的第二部分,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刚才,我们观看了投影,读了课文,仿佛也随着人流亲临了钱塘江,看到了潮来时壮观又奇特的景象。那么,课文的第二、第三节介绍了什么呢?听老师来读读这两节,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强调了哪些内容?针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问的?

  接着,我在范读时就特别强调了几处可以提问的地方,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提出问题。注意倾听的`同学都能问出这样几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海宁市的盐官镇为什么是观潮的最好地方?这几个问题恰恰是课文内容的空白处,需要通过资料的补充来解决的。而此时通过学生的质疑正好给了教师补充资料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很自然地渗透了质疑方法的指导,又将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习了课文,我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特殊景象,每年一度的霉雨季、发洪水。学生在交流感悟中,思维受到了碰撞,对于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

  当然,引导质疑并不是为了单纯地补充资料,其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释疑,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走向深入。此时,教师应该结合质疑,渗透释疑的方法:或反复阅读课文,从书上找答案;或结合生活实际,独立思考;或与同学合作,讨论交流;或课外查找书籍,请教高明……

  是否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其释疑呢?我以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做及时的筛选。对感悟中心有帮助的问题或是对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有帮助的问题,都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释疑,而对于那些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则可放在课后,通过存疑激发学生主动阅读,自主探究的兴趣。

  因此,我在执教《观潮》时充分利用了其中一个问题──“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来为学生感悟课文的中心服务。释疑前先请学生观看几幅图片:埃及金字塔、黄果树瀑布、万里长城。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都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些奇特的景象与我们今天所看到钱塘江大潮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会很自然地发现这些景象在一年四季中的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看到,而钱塘江大潮的观潮日只有一天──农历的八月十八,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紧紧扣住了文章的中心。通过联系实际,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奇”才吸引了太多太多的人,课文学到这里直接引出另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要描写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不难释疑,来观潮的人如此之多,正是因为钱塘江大潮的涌潮现象难得一见,这是从侧面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这一问题的解答再一次扣住了文章的中心。

  观潮课后反思 2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姚佳妤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把潮来时这一段作为教学重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感情朗读,感悟课文重点内容,背诵三、四节;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抓特点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及用词的准确、恰当;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综观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出言语实践,体现了听说读写的整合,凸现了语文本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节课教师让学生在大量的读说写的实践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言语训练。

  1、注重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书声朗朗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本节课教者做到了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学生朗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注重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堂中教师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促进了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运用。本节课教者注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并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一段海潮的录象,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方法进行练笔,可谓水到渠成。让学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运用,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用精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第一位的。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领悟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感受得深,领悟得透彻,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引导学生才能到位。正因为教者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构,在教学过程中才会用精美的语言启课、过渡,如:引导新课部分“大自然是伟大的魔法师,它赋予了钱塘江大潮奇特、壮观的美,而作者又是神奇的画师,他用优美的语句,勾画出钱塘江大潮一幕幕有声有色、雄伟壮观的场面。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魅力,使得大潮犹如在我们心中澎湃呢?那么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去感受钱塘江大潮那无法抗拒的美吧!又如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部分“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潮从远处向我们移来,声音越来越大、气势越来越宏伟、场面越来越壮观……带着对钱塘江大潮深深的爱,把潮来时气势非凡、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背诵下来。再如“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仅仅表现在潮来时的非凡气势,潮头过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神奇……这如诗如画的语言象溪流一样流进学生的心田,无时无刻不给学生以熏陶感染。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体会到了文章的描写顺序。特别是录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文中描写大潮的关键词语如:声音: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态: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使学生把抽象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大潮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更形象,有如身临其境,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作者语言的优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观潮课后反思 3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实施,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已经授完,上午对照新教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教后反思。

  《观潮》属于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佳作,以前S版的四年级教材也有这一课,由此可见这一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教授之前,我确定教学重点为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并在电脑上下载了相关的PPT,希望通过生动直观的视频感受大潮的声音和形状。

  我的教学设计也是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的:养成上课认真倾听的习惯,能正确听写出课后词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熟练熟练复述课文;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雄伟,课文学完后赏读《浪淘沙》进一步感受文本;总结课文之后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在作文中真实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会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

  用了三个课时终于教授完《观潮》这一课,可是总觉得遗漏了什么,重新研读新教材,反问自己双线训练做到位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自然之美,人文要素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并写清楚推荐的理由。反思今天自己的教学,发现人文主题落实的不够到位,只有在教学环节中始终渗透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才能激发学生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欲望,看来统编教材的双线训练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在下午的课堂上,我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再次捋顺课文的思路揭示文章主题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留意观察身边的美丽景物,以此为本单元的写作之旅埋下伏笔。

  新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结构,呈现了确定的语文课程,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身。很明显,这节课,我以语文要素为主,走进了“跟着课文的思想内容跑”的误区,掉进了“教知识”的陷阱。而这正是以前教学惯性使然。

  用好教材的关键在于从核心素养出发,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目标。提领而顿才能百毛皆顺。因此,在解读新教材文本的时候多多挖掘,深入领会,遵循双线训练的原则,才能更好的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一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观潮课后反思 4

  《观潮》就是一篇以写景为主得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就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得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得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得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得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得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得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得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一下一些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得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得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得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得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得美与大潮得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得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得教师教,学生听得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得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得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得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得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与谐,学生在愉快轻松得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得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她们得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得朗读,从学生得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得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得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得积极性、在与谐得气氛与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与理解课文得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得意思。这种别出心裁得形式,得到得效果远远胜过常规得读法。这样得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与背诵积累得训练与指导

  注重学生得语文综合素养得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得工具性、以读为本,熟读成诵,就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得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您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得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得“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得朗读,感受课文语言得直观性与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得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得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得“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得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得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得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得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得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与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得录音,有闷雷滚动得声音,也有山崩地裂得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得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得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瞧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得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瞧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得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得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就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得情感通过不同方式得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得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得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得课堂来。

  观潮课后反思 5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

  观潮课后反思 6

  《观潮》这篇课文里,描写潮来时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而抓住重点词句来品味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是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播放课件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让学生听范读、自由读,边读边体会,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读”。学生自由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见。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直观教学优势,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播放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动的速度。通过朗读课文,再观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更进一步使学生验证了自己的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上《观潮》这课,是我第一次开始在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这学期教室里刚装上多媒体)在上完这课后,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是可以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运用过早时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也应考虑“因课施教”。

  观潮课后反思 7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景。针对《观潮》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1、要给学生足够的感悟体验的时间:

  学生根据三、四自然段中的词来背诵,会背诵的只有少数学生。我反复思索,如果让学生朗读体验时间更长一些,多一些背诵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背诵时间再能长一些,学生背诵这些描写精彩的句子就更容易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说,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远处的声音、景象是怎样的?近些时又是怎样的?再近些又是怎样的?细读思考后,根据教师的启发去联想,在头脑中展现大潮到来时的画面,最后再根据打出的幻灯片作为依托,背诵课文可能就省时省力了。

  2、要灵活机智的`驾驭课堂: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时,我范读课文,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天下奇观的景象。读时,我却将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读成了浩浩荡荡地向我们飞奔而来明显的错误!怎么办?我读完后说:老师在读浪潮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时,故意读成了向我们飞奔而来,你们是否感受到了浪潮的气势磅礴?是否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情景又怎样呢?学生竟在谈感受时说:我感受得更真切,好像钱塘江大潮就在飞奔而来。如此一来,因为我的过失得到及时地补救,竟然变被动为主动,倒真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这说明,教学需要反思,需要积累失败的经验。但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3、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在四⑷班上了第一节,感觉到课堂的沉闷,学生感悟的肤浅。我思考: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突破,感悟钱塘江潮的壮观。但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如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易激发了,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真切地感悟这一壮观景象,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获。看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于是,我便将文章的三、四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在四⑶班便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证实,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4、超越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

  我在现场直播给画面配解说词这一环节时,先让个别学生上台当小主持人讲解,练习给画面配解说词,当时由于离下课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我便临时调整课堂思路:让同桌互相讲解画面,配解说词当小主持人。如此一来却出现课堂的精彩镜头。学生既大面积地参与了语言实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同学们再次感受了钱塘江潮的天下奇观。

  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呢?其实,重视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这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

  我们只要善于反思,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就能让学生确确实实的学有所获,我们就能拨开迷雾,超越自我,我们的课堂也就能走向成功。

  观潮课后反思 8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课后反思 9

  观潮这是一篇关注风景的散文。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词句丰富。异常的是“涨潮时”部分,它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的大潮。它让人感觉置身于现场,听到声音,看到风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技能竞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关注阅读的情况“当潮水来临时。下课后,感觉效果不错,有很多感觉和经历。回顾全班教学,本课主要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是全班充分重视阅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贯彻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是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从全班的教学可以看出,经过充分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实现了自我学习和自我理解,通过自我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

  “阅读和深入讨论中的理解”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还体验了祖国壮丽的山川和祖国语言的美丽。经过听力训练,学生了解了写作方法的顺序和特点,这一难点也得到了突破。总体而言,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实现。缺点是在阅读、理解和品味的前几个环节花费了太多的时间。由于时间不够,语言积累环节不够,如句子对比、背诵方法指导、习语积累训练等。我想可能是我的教学设计安排能力太大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上做了一些临时的调整或缩减。在未来的设计和教学中,我需要注意这些因素。毕竟,我可能总是认为设计是完美的,但在实现中会有很多变数。此外,稍有不足的是,与平时课堂相比,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不够活跃。除了客观原因外,我认为我的教学吸引力需要提高。俗话说,玉是有瑕疵的,没有人是完美的。经过这次教学,既有满足感,也有缺点,但它们将是我的收获和收入。

  观潮课后反思 10

  开学之后,班主任的事特别多。四年级的孩子对我们这所学校来说还是“新生”。发书,卫生大扫除,选举班干部……不知道多少班级工作要在这几天开展起来。而学校没有安排“开学第一课”的时间。因此,不少的事情只能在我的语文课上去完成。

  今天终于带着孩子们学完了《观潮》。学完后居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学习这篇课文的经历还堪称“曲折”。

  记得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初读课文结束,正打算检查孩子们的字词掌握情况。结果广播通知我班的清洁区打扫得不够彻底,还需要清扫。于是,部分孩子被抽调到操场上进行卫生打扫。于是,那一节课最后演变成了自习课。

  第二堂课还比较顺利,完成了教学计划。在检查字词的时候,我发现了班上的两个特别学生,拼音不会读,开口即错。在后来上课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这两个孩子。我发现这两个孩子根本不会听讲,他们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尽管我时时走到他们身边,时时提醒他们注意听讲,但是他们如故。我估计他们的问题在于他们对语文课没有任何的兴趣,而且自控能力特别差。这样的孩子该如何引导呢?的`确是个大问题!

  在上课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还有了一些新发现。

  第一,四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比较随意。回答问题的时候根本不思考,一部分孩子是人云亦云,另一部分孩子是随口打哇哇,想到什么说什么。

  第二,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的时候姿势不正确,弯腰屈背,眼睛离书本非常近。特别难受的是,老师刚刚把他们的背扶直,等我转过身,他们又恢复原样了。上课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朗读的时候,孩子们一般都不会放声朗读,而且,不少的孩子盯着书不张口。更让人觉得郁闷的是部分部分孩子在老师让他们读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句子的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读什么内容。那就更谈不上默读了,默读的时候我估计孩子们一个个都会呆若木鸡,根本不会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圈点。

  第三,孩子们的字迹特别潦草。昨天晚自习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完成作业,写下课题后我走到每个孩子身边去检查。那整体状况真的不敢恭维。孩子们没有注意笔顺规则,写的字歪歪扭扭的,连基本的横平竖直的规则也没有遵守。因此,我取消了完成作业的计划,成了一节写字指导课。不少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字变得工整了,但是书写的速度特别慢,而且少数的孩子大概沉疴太久,我的指导无济于事。

  教给孩子们学习方法,这应该是最近教学的第一要事。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可爱活泼的样子,我信心满满。

【观潮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关于《观潮》的课后反思06-22

《观潮》课后反思范文06-22

观潮课后反思与总结06-22

《观潮》课后反思参考范文06-23

《观潮》语文课后反思06-22

观潮教学反思07-04

课后反思07-03

马说课后教学课后反思06-26

备课的课后反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