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堂文化理论的体会

时间:2022-06-21 11:23:26 文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课堂文化理论的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最普遍的文化体现形式。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文化,它压抑了人性,与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崭新课堂教学文化,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情意世界”、“体验世界”、“价值世界”,注重课堂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这样的课堂是流动的、开放的、生成的、和谐的、智慧的,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心灵世界的一股甘泉,精神世界的一片绿洲,生命世界的一方蓝天。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已成为语文教育领域探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对语文课堂文化理论的学习,我有些粗浅的体会:

学习课堂文化理论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亲历文本,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体验”文化

  就语文学科教学特点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体验主要是阅读体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体验,是阅读过程中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眼、耳、鼻、口、手等多种器官,自主参与学习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它是学习者通过阅读实践活动,最终达到认识知识(包括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语文学习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阅读体验,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首先,应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体验作品语言。

  其次,应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体验作者情感。

  另外,应引导学生诵读文本,体验文中的美点。

  二、确立工具和人文统一的理念,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的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体、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首先,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就个体而言,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第二层涵义是指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叶圣陶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语文教育不仅是概念的分析、概括,更重要的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

  其次,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于漪老师说,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言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没有人文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说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也绝不是削弱它的人文精神,不存在限制一个,弘扬另一个的问题,二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偏废,所以我强调要准确而完整的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沟通交融,互渗互透。”于漪老师的论述为我们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指明了方向。

  三、实现多元互动,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将“对话”引入语文教学,赋予语文教育教学新方法,这种对话已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以言语对话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强调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是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是互相信赖氛围中的精神交融,也是教学相长情境下的切磋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应努力构建对话文化,由“训诲——驯化型”、“传授——训练型”教学转变为对话型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感应的动态过程,成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智慧潜能的过程。

【学习课堂文化理论的体会】相关文章:

在微型课堂学习体会07-03

谈社会文化理论中外语学习观的论文07-03

网络课堂的学习体会07-03

双重国籍文化理论介绍06-22

教师翻转课堂的学习的体会07-03

高效课堂学习体会感悟范文07-03

学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03-29

学习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05-30

课堂学习心得体会06-24

学习翻转课堂心得体会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