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时间:2022-12-15 10:06:32 传统文化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汇总

  中国传统文化小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汇总

  春节和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端午节、粽子和龙舟

  战国时代,楚国的楚怀王因拒不采纳屈原大夫的救国主张和一次次的苦劝,导致了楚国的灭亡。屈原自感无力挽救楚国,悲愤交加,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后每年五月五日就成为人们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日子,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为了悼念屈原,每年五月五日,大家都划着船,带上饭,到汨罗江中,将饭投入江中来祭祀屈原。为了怕水族吃掉祭祀屈原的饭,人们将糯米用竹叶做成角黍(粽子),把船装扮成龙的样子,因为所有水族都归龙王管辖,它们看见是龙王送来的角黍,就不敢吃了。同时人们打起锣鼓,认为这样会把水族赶跑。以后,人们年年都照这样去做,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

  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孩子不愿上学的原因

  有些孩子讨厌学校,不愿去上学怎么办呢?其实,孩子不愿上学是有原因的。

  案例一:亲戚家的小男孩上一年级,由于患急性阑尾炎,开刀后休息了一个星期,现在他就不愿上学。家里人进行了惩戒教育,没用;有一次送到学校,竟乘老师不注意,溜回来,不敢进家门;好几次送到学校,便立即要回来。老师怕他又要溜走,也不敢接受。家里人伤透了脑筋,应该怎么办?

  案例二:大龙今年13岁,上六年级。但他已经有两个月没去学校上课了,父母、老师都非常着急,不管用什么办法,就是说服不了他,怎么办?

  以下是孩子不肯上学的几种常见原因:

  一、焦虑

  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中情况最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 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令孩子焦虑加深。孩子如果是刚开始上学,家长须注意头几天上学前和孩子道别的方式。

  家长必须多鼓励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学业成绩。只要子女已尽了力,即使考试成绩不好, 也不应苛责,父母要求不过高,子女便无须承受过大压力,于是焦虑减少,念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二、学习困难

  有些孩子不肯上学是源于生理问题。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可能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学习。 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老是没法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家长要主动和学校沟通,商量解决之道。

  三、怕老师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老师"太凶"、"不公平",该怎么办?家长可以去找老师说明孩子的个性,这通常可改善老师和孩子的关系。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会孩子自己面对困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鼓励孩子好学上进,培养孩子积极的生活态度。父母应找机会带孩子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去,让他们知道父母工作的情况,体会父母辛苦工作的样子。从而让他们了解刻苦是生活中应有的历程,只要肯努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四、寂寞

  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讨好别人,很可能就会在学校没有朋友。

  教孩子社交技巧可帮助孩子解决感觉寂寞的问题。应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帮助老师派发本子,或者全家去餐厅吃饭时让孩子练习点菜。父母也要传授孩子一些结交朋友的技巧。

  五、受欺负

  有些学生讨厌学校是因为害怕同学。如果孩子过分沉默焦虑,在学校没朋友,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学校受人欺负了。 解决此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向老师报告,但这是不够的。向老师报告并不不能保证不会再受人欺负。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采取主动,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负的办法。

  当孩子不愿上学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说出真正的原因,然后陪同孩子共同面对。

  怎么教幼儿期的孩子学习数学

  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的数学智能机会很多,只要家长用心,都可以寻找机会训练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妨多引导宝宝“说”数字。很多宝宝在一岁左右就会说一些数字,有些宝宝也都喜欢竖起手指来表示他们的年龄,喜欢告诉别人自己已经能从1数到10了。

  父母要充分利用宝宝的这种特点和心理,促进宝宝数学智能的提升。在家中,妈妈引导宝宝数一数家中有几口人,窗户上有几块玻璃,桌子上有几个盘子等。爸爸妈妈带宝宝出去时,可以试着把看到的东西数给宝宝听,这样宝宝就会对数字产生基本概念,在不知不觉中就培养了宝宝的数学智能。家长想要培养一个聪敏宝宝,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耐心,抓住身边点滴的机会,让孩子学习得更好,收获更多。

  每天“考考你”

  你和宝宝准备一起吃早点了,但还没有把早饭盒揭开,父母可让孩子猜一猜:“猜猜看,咱们今天早点吃什么?”“你希望是牛奶还是豆浆?”这种方法可提升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

  数数楼梯台阶

  上下楼梯会让孩子感到疲倦而无味,但倘若这时父母用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能让宝宝智能有所提升,而且宝宝吵闹着要大人抱自己上楼梯的状况也将会大大减少。父母可带领孩子一级台阶一级台阶、一层一层地数数楼梯的阶数,在不知不觉攀爬楼梯的过程中,孩子的数学逻辑智能也会有所提高。

  门牌认路法

  带孩子出门后,可利用回家的一段时间,因为回家的路上时间很充足,孩子的心情也大多比较放松。这个时候,面对四通八达的各条马路,让孩子分辨并记忆,找出各条路的特点及不同之处,学会利用参照物来认路,能够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在回家的路上,还可以指导孩子数门牌号码,分清哪边是偶数,哪边是奇数,能强化孩子的数字概念,对提升数学逻辑智能很有帮助。

  找找节目时间表

  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孩子最爱看的节目是在什么时间播出呢?可以在电视报上找出那个时间,教孩子认识时间。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而且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还能学会一些汉字。

  一件一件数玩具

  晚上睡觉之前,要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父母可以从旁协助,借此机会帮助孩子学到新本领。最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大声数玩具,数完一件放好一件。孩子通过模仿就能知道数数的顺序,以后就可以让孩子自己数和放玩具了。这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智能。

  逛街学商品标价

  逛商场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看看商品的标签,让孩子知道每样商品都有它的标价。然后再和孩子算一算,买两件要多少钱,妈妈有10元钱,够买几样……这能使孩子对金钱有个最初的概念,也能提升他的数学智能。

  要不要教孩子学会善良

  有一句话说:善良像鸽子,灵巧像蛇。这是说,善良一定要配合上聪明智慧。我们的善良一定要有弹性,要有底线。所以,教孩子善良的同时,一定要教孩子灵巧。否则,这样的善良一定会被骗,长久不了。

  灵巧的意思是,弹性地处理问题,懂得分辨一件事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而不是根据一个规矩、一条原则、一个道理,来做让我们不高兴、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事情。有了灵巧,我们就不会吃那么多亏,就懂得分辨,就能在收获快乐的推动下,一直做善良的事。

  萨提亚有一个观念:当我们做善良的事情时,就是在和自己的生命力联结!那一刻,我应该是快乐的,否则的话,它可能不叫善良,它也许叫软弱、叫讨好、叫迁就、叫忍受。

  所以,不管是自己,还是教导孩子,在做出决定之前,请先问问自己:

  1、会不会带来危险?

  2、会不会让自己开心?

  如果心里感觉到委屈,那件事是不用做的。做善良的事情收获的一定是快乐,如果收获不到快乐,那个善良没有意义。所以,是不是能带来快乐,基本就是你决定要不要做一件善良的事的指标。甚至,你都不用去管那件事有多好、多善良,只要你知道自己做了会不快乐,你就去告诉别人“不要”、“不行”。

  这样,要不要教孩子善良就变成很容易的一件事,教会孩子问自己,快乐吗?如果不快乐,即使别人讲一大堆道理,你都可以拒绝。

  游戏助幼儿培养自尊心

  “幼小的孩子应该让他们乐于回归传统游戏,如捉迷藏、跳房子甚至是简单的打标签游戏,这能帮助他们摆脱对于自身身体形象的担忧。”权威心理学家琳达·帕帕多普洛斯博士表示。

  她说,研究表明,儿童在五岁的时候就会开始担忧自己的外表。而回归传统的游戏活动很有效地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形象甚至是未来的形象树立信心,同时充满激情与快乐的游戏还能帮助不爱运动的孩子摆脱焦虑,增强自信。

  心理学家琳达·帕帕多普洛斯博士在其关于《儿童身体活动与身体形象》的研究报告中发现:玩乐和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同样重要!而那些对自己的形象缺乏信心的孩子,更可能会担心甚至不愿意参加正式的体育活动。当然,也有不少父母从小就让孩子定期的参加体育活动,以帮助他们训练自尊心和情感恢复能力。她说,这两种(玩乐和体育活动)因素对于孩子的体格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他们不断的成长。

  由英国玩具协会组织的“挤出时间来玩乐”的发布会上,帕帕多普洛斯博士补充道,最近的研究已经发现, 四分之一的七岁女孩就至少试图减肥过一次,而有三分之一的8岁到12岁的年轻男孩选择过节食。

  她说,提倡回归一些涉及身体活动的传统游戏,能有利于孩子们摆脱对于自身形象的担忧。因为这些有趣的活动能激发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愿意去参与积极的身体活动。

  这对于帮助那些不喜欢运动的孩子去参与运动,有很好的效果。

  “譬如建立一个巢穴,在自然景观的小径上前行或玩玩寻宝活动,甚至只是简单的打标签游戏,都可以成为让孩子们积极活跃的有效的‘启动器’。不过关键是要保持这些玩乐的趣味性。”

  在发布会上,她还表示:玩乐不仅仅对于孩子的身体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积极情绪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宝宝动手 心理大发展

  手的操作及动作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 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 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 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 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成人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学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时,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难免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如经常让幼儿做手工,包括画图、剪贴、泥工、折纸等,能够促进幼儿手的动作发展。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最后,要特别注意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展。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等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于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点归纳04-14

蜘蛛的文化知识作文07-02

有关酒的文化知识04-22

葡萄酒文化知识08-07

文化知识总结清单06-28

香文化知识学习及体会02-09

小学数学文化知识课件06-26

安全文化知识培训总结07-03

日本文化知识竞赛策划07-02

文化知识竞赛的策划书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