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

时间:2022-07-04 12:03:46 自我评价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描写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吧!

描写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

  描写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一

  内容提要:具有良好自我评价能力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基础。教师应针对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综合运用认知调整、情感激励和方法导向等教育策略,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高中生;自我评价;教育促进策略

  自我评价是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和行为特点的判断与评估,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的核心成分,集中反映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随着身心发育的成熟和社会阅历的增加,高中生自我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他们进行自我评价的需求日益强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观念,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则有利于他们明确学习和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主体。

  一、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转变和教育要求的提高,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与初中阶段相比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㈠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优势

  ⒈自我评价由被动转向主动。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多半是根据他人的态度和反应折射到自身而产生的,缺少内在的主动性。由于生活阅历的丰富以及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无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还是为避免挫折和失败,高中生开始倾向于主动地分析自己的内心状态和思想斗争,展开积极而主动的自我评价。

  ⒉自我评价日趋客观而全面。随着第二性征的稳定形成,高中生不仅在意对自己的外貌和身体变化等“生理自我”特征的认识和评价,而且开始注重对自己的衣着仪表、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名誉等“社会自我”特征的评价。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内心活动和个性品质的评价比初中时更客观、更全面,他们“不仅能意识到支配自己某一行为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意识到自己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⒊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随着自治意识的发展,高中生开始逐步摆脱对成人评判的依赖,而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进行选择和决断。他们的自我评价标准也开始由成人评价标准取向过渡到同龄人评价标准取向,最后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评价。尤其在面对重大问题时,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倾向会表现得更强。比如,在填报高考志愿时,许多高中生更情愿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独立地评价自己对特定专业和学校的适合性。[1]

  ㈡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虽然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日趋成熟的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受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等内外因素的制约,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尚存以下主要缺陷。 ⒈自我认知的偏差影响自我评价的准确性。“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容易出现高估或低估自我的倾向”。有的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自我评价高,因而对自己的期望较大,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2]

  力的东西,一旦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需要未能满足,就会产生挫败感,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的学生对自己不抱什么希望,懒懒散散;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优点,致使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产生自卑心理。上述自我认知的偏差常常导致高中生自我评价的失准。

  ⒉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保护性归因偏差。具有此种倾向的高中生在评价自己取得的成就时,常自觉不自觉地将其归功于自我的能力、素质强;而在评价自己的失败时,有意无意地夸大外在障碍,为其主观努力和方法改进上的不足开脱责任。这种自我评价的保护性倾向,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

  ⒊自我评价的手段和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在缺乏科学指导的情况下,高中生的自我评价多为自发性的,其方法比较粗糙、单一。高中生的自我评价较多采用被动应答,简单自我提问等偶然的内隐方式进行,缺乏内省和外显相结合的常规性评价手段的支持。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常因缺乏深度分析的评价依据,流于表面和笼统。

  二、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教育促进策略

  上述分析表明,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的自然发展有其优势和缺陷,教师只有针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予以及时的引导,采取主动的教育策略,才能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具体说来,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育促进策略。

  ㈠认知调整策略

  ⒈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

  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是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基础。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全面了解、分析自己的优长和短缺,进而形成合理的自我评价,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力求克服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目标。为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准确的自我认知,教师可引导他们试图从以下主要途径来认识自己。

  ⑴通过自我分析认识自我。自我分析是指对照自己有关的活动目标来分析、了解和改进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认识和提高自己的目的。主体的各种属性只有通过具体的活动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行为的动机、行为的实施过程、行为的结果,发现自己的能力水平、情感反应、意志程度等,对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满意程度进行测定和评价。

  ⑵通过多向比较认识自我。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多做动态的纵向比较,即和自己的过去作比较,从中认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多做客观、公正的横向比较,即和自己能力相当的同学比较,从中认识自己能力的高低、品质的优劣、目标的远近和动力的久暂等。学生只有通过纵横结合的多向比较,才能及时、准确、客观地认识自我,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发展信心。

  ⑶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在自我认知中,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自己,难免会存在诸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他人就好比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他人的评价从不同角度映射出“我”的形象,这就便于学生获得更广泛的关于自我的信息,从而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跟父母、朋友、同学交谈,并主动征求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审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致性的过程中不断矫正和改进自我评价。

  ⒉指导学生矫正非理性的自我观念

  教育实践表明,高中生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偏差,多与其非理性的自我观念有关。教师可通过采用认知改变技术和归因训练,引导学生矫正非理性的自我观念。

  ⑴认知改变技术

  认知改变技术是在心理咨询当中常采用的技术,它是指帮助来访者认识不合理的观念和认知方式,然后对这些不良认知进行质疑,并与之辩论,最后以合理的认知取代不良认知的技术。教

  师在运用该技术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认清自身的非理性观念,然后指导学生采用逻辑推理、实证比较和分析假设等方法向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提出质疑和辩论。只有学生承认了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教师才能最终使其放弃这一观念而形成理性的观念。

  ⑵归因训练

  Wiener经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个体会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而归因的结果又会影响个体期望和情绪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行为动机的变化,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新的行为会带来新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归因,如此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高中生正是由于不合理归因而导致了自我评价的偏差,自我评价的偏差又导致新的不合理归因。根据Wiener的理论,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多种归因训练,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改变这种恶性循环。

  ①团体发展法,即采用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归因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析自我评价不当的原因,最后做出正确的归因。

  ②强化矫正法。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在进行自我评价的归因训练时,对学生所做出的积极归因给予鼓励或奖赏,对那些很少做出积极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形成比较科学的归因风格。

  ③观察学习法。教师让学生观看归因训练的录像片,呈现榜样学生对学业和非学业成败作积极归因的各种情境和做法,并要求学生予以模仿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尝试运用。

  ㈡情感激励策略

  ⒈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看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学生的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积极性的重要变量,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教师应遵循“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少作批评或惩罚,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机会,激发其开展自我评价的兴趣。

  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多给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是学生乐于评价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⑴提供外部强化。亦即当学生对自身做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时,教师及时给予恰当的表扬和奖励。

  ⑵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强化。这是培养学生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行为过程。

  ㈢方法导向策略

  教师在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兴趣的同时,还须强化自我评价方式、方法的引导。

  ⒈互评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互评活动,比如,互评作文、操行表现、人际交往和性情特点等。学生通过参与互评活动,既能掌握评价他人的方法和标准,还可以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不仅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还要对学生的评价予以点化。

  ⒉反思法。自我反思实际上就是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实现自我评价能力再提高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借助以下两种途径和方式,学生可以开展切实、深入的自我反思。

  ⑴周记法,亦即引导学生记周记。教师可让学生先在周记中真实再现每周的活动和感受,分析当前的进步与不足,进而对本周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做出恰当地自我评价。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教师还可对学生的周记进行批阅和再评价,在评价中多给予鼓励、支持,以保持学生自我评价的兴趣。

  ⑵档案袋评定法。“档案袋评定是一种广泛被采纳的评定方式,它是以文件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进步”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向档案袋中存入多样化的材料,比如学生的爱好、特长、情感、道德、学习情况、人际关系评价等等。然后要求他们依据档案袋中的材料评价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提出改进思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90

  [2]郑和钧、邓京华.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78

  [3]刘淑杰.课程实施中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确定的一种可借鉴的方法——档案袋评定中学生自我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简介[J].辽宁教育研究,2001(6):64-65

  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二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可知,评价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而言,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学习状况,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大多采用师生问答、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评价的主体,即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向交流。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成了课堂评价改革的关键。

  为此,笔者携学校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实践与探索,归纳整理出一套培养初中生数学自主评价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

  笔者认为,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的评价,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制定评价内容,并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目标术语表述出来。一般来说,可引导学生从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两个方面来制定评价内容。

  一是学科学习目标,每一门学科根据其学科内容都有其本身的学习目标,当然数学学科也不例外。制定学习目标应引导学生根据《课程标准》为依据,它体现了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是一般性发展目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基本精神,实施发展性学生学习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更要重视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制定一般性发展目标的评价内容,课堂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结果对师生的行为给予价值判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意见,得以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所以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主人后,教师不再拥有评价的“专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都可以畅所欲言,都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学习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上这种单一的师生授受关系,它给课堂学习注入了全新的元索和动力,这就是来自同龄人的启发和互动。

  在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再只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反馈老师引导的平行双线型的学习,而是来自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学生个体智慧的碰撞和信息的交流,这是一个强大的网络化的学习体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不是教师个人的备课所得,而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集体智慧的整合。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而是人际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四、制定评价标准,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成绩。”我们的教学评价要注意过程和关注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老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不能以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在评价中,要正确判断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区别对待。

  五、注重评价学习状态,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1、评价课堂参与状态。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或观察同伴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有没有主动参与学习等方面评定。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

  2、评价课堂交往状态。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或同伴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的交往是否民主、平等、和谐讨论是否畅所欲言;小组、班级学习中是否体现互助合作等方面评定。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状态,可以对其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情况给予评定。

  3、评价课堂思维状态。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或同伴在课堂上思维是否得到激发;是否能不断地堤出问题,是否积极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否有创造性等。通过对学生课堂思维状态的评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交往能力如何。

  六、评价课堂达成状态

  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所制定的目标或期待的成果是否达成,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对所学的知识是否能融会贯通等。通过对学生课堂达成状态的评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通畅而合理、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

  知识的获得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这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显然还受学生强烈的认知需求的驱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议论,这是“检查知识是否恰当”,也是对学习的改进和补充,也就是“旧知识的改造”。同学之间经过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就是“新知识的获得”。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评价正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学习的全过程,“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这较之以往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参与评价是学生的_种优化的学习手段。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理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描写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相关文章:

学生自我教育评价03-28

能力与自我评价05-03

如何进行自我评价04-25

业务能力自我评价08-10

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价04-30

政治能力的自我评价12-10

自我教育的体会02-28

工作能力自我评价07-03

个人能力及自我评价08-04

工作能力自我评价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