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观后感字

时间:2020-11-21 12:17:4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焦裕禄观后感2000字

  看完电影《焦裕禄》,我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影片再现了这样一个不朽的共产党员形象,生动、亲切、真实可信地表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闪耀的精神的光芒,聚焦成同一个璀璨夺目的闪光点,他也和中国历史上一代代先贤一样,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为我们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焦裕禄观后感2000字

  他把生命交给了热土,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留下什么警示明言,甚至没有像样的政绩工程,但他有一颗火热质朴的心,他心里想的是人民.

  焦裕禄是群众利益的代表,他坚持生活在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甘共苦,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典范,他从没有考虑过个人的成败,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他不怕艰难困苦,不畏流血牺牲的,锐意进取,廉洁奉公的高贵品质,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我将以焦裕禄同志为学习的榜我们当不畏困难,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力争取把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且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光荣而艰巨人事工作,全力以赴、稳中求快,做实、做细、做好,要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向困难低头,不断开拓进取。

  通过这次网络学习,我观看了《震撼心灵最美女教师》、《美丽的圈套》、《爱让我们成就彼此》、《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这几个微型师德案例后,我确因为内心的感动而激动的流泪,感触颇深,我忽然觉得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的东西,因为我无法用语言形容此刻的心情,充斥在我内心的只有四个字:爱与责任。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将近23年的我,对我今后的教育生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今年,在教育领域出了个可歌可泣的事迹,那就是XX市的最美女教师张莉莉在紧急关头,推开学生的壮举,真真体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大爱!《美丽的圈套》让我体会到要做好一个教师,除了要有爱心外,还要有艺术,“严师出高徒”光有严还不够,还要有引导学生的艺术。《爱让我们彼此成就》中的汤普森老师和泰迪的故事,对我们也深有启发,我们常叹差生,差班等,看来我们还是平时的工作还不够深入,没有走到学生心灵的深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中的阳光小学校长陈万霞老师关爱留守儿童,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被关爱,赢得了学生称她为“妈妈”。 我认为“最美教师”的义举正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和心系学生,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的最好的诠释。在她身上印证了平凡中的非凡,普通中的崇高。我要向“最美教师” 学习:一是至善大爱的精神,最美的教师美在大爱,这种爱就是把学生真正放在心里。二是甘于奉献的`高度责任的精神。最美教师,美在责任。至于如吴菊萍救小孩,吴斌舍身救乘客,孟佩杰奉母事迹更是如朵朵金华熠熠闪耀。

  “最美女教师”的壮举令我感动,我觉得这个美不仅仅指容貌美,更主要的是指张丽莉老师的人格美。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张丽莉老师能挺身而出,体现了一个教师对学生发自心底的关爱,她用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塑造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值得我们学习。这种壮举不是她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本能,是平时对自己的师德修养的结果。如果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师德修养,她是不可能会有如此举动。她已经把关爱学生的意识烙进了自己的心灵深处。成了一种本能。这是教师道德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看了这几个故事后,我才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成就学生的一生”。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他们某些时候的父母,他们的兄弟姐妹,他们的知心朋友,如果我们真正的融入了这些学生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深刻理解这些。

  陈万霞校长的所作所为,作为老师的我十分敬佩,对待工作的态度非常诚恳,对待每个孩子她都关心的无微不至,面对那些思念父母的孩子她都给于安慰,感受到她用母爱胸怀的孩子们都想叫她一声“妈妈”,因为在孩子的生活里从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只有陈万霞校长对他们才有母爱的感觉,可陈万霞拒绝了,她觉得自己取代不了这个位置,因为她知道“妈妈”是多么神圣的称呼,她不想让孩子们缺少家庭的温暖。

  努力地联系到孩子的父母做好家庭的工作,能让孩子能感受到真真正正的母爱,这样孩子不再缺少母爱,也让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辛苦。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像陈万霞校长的用心良苦,是我们老师的骄傲,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祖国也是需要这样的老师,她就是乡村最美教师——陈万霞。

【焦裕禄观后感2000字】相关文章:

焦裕禄电影观后感11-05

舞蹈观后感06-28

圆明园观后感01-21

姜子牙观后感12-15

溺水观后感10-15

铁人观后感10-12

《枪手》观后感09-25

《风之谷》观后感09-09

蜗牛观后感08-03

《赤壁》观后感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