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胃痛的方法

时间:2020-10-21 19:27:14 职场健康 我要投稿

关于中医护理胃痛的方法

  “胃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胃痛常常困扰人们的生活,胃痛的时候束手无策吗?今天小编就胃痛怎么办,胃痛怎么缓解,胃痛吃什么食物好来带大家认识胃痛。给大家介绍胃痛食疗方法来轻松养胃。

关于中医护理胃痛的方法

  胃痛的原因

  胃痛,中医病证名。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症状的病证。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引发。

  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

  1、胃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内经》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还提出寒邪、伤食致病说。

  2、唐宋文学中把胃痛、心痛混为一谈,直至金元时代李杲《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心痛和胃痛明确区分开来。

  3、明清时代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还指出了要从辨证去理解和运用“通则不痛之法。

  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湿热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不通则痛。

  3、情绪不佳易恼怒,伤肝伤脾,横逆犯胃,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禀之官,主受纳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阳而发胃痛。

  病机

  胃痛的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性质:早期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

  胃痛的'症状

  1、疼痛

  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隐痛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2、气胀

  这也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

  3、食胀

  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肠胃蠕动过慢,都会导致食胀。

  一、疼痛的位置

  胃位于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脐上方(靠近心窝处)处。如果将肚子划分为四个区域来看,左侧偏中上的部分这一区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过,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肠、胆、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还需要以疼痛的时间、伴随症状等,作为判断的准则。

  二、疼痛时间

  胃痛是发生在餐后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后?或在过饥过饱暴饮暴食等状况下发生的。由于胃不适大多与进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饮食的时间、习惯、内容、种类等作为辨别的准则,也较有准确性。

  三、观察症状

  胃不适伴随症状繁多,如打嗝、胀气、恶心、呕吐、腹泻、胸闷等,由于每种疾病表现的症状不同,如果伴随胸闷烧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状,可能是食道疾病。

  假如伴随空腹疼痛、饱胀饿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状,可能是胃溃疡,但如果打嗝、黄疸、发烧等症状,与胃可能无关,或是胆囊的问题。因此不能忽视腹痛外所伴随的各项症状。

  胃炎

  急性胃炎的患者,往往发病比较突然。病人会感觉上腹部,也就是胃所在的部位有隐隐作痛,或者仅仅是不舒服,比如有发胀的感觉。有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的症状。

  有的急性胃炎病人会出现粪便呈柏油样的颜色,临床上称之为黑便,或者是呕吐物中有血,这就提示有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并且出血量不少,应当立即送往医院。

  慢性胃炎的患者表现不一,可能完全感受不到任何不适,也可能仅仅是表现为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隐隐作痛等。

  胃溃疡

  呈现出有规律性、节律性的表现,即进食后疼痛出现,当食物消化之后,疼痛也随之缓解。但下一次进餐后又重复这个过程。

  患者会有消化不良的感觉,食欲减退,上腹部隐隐作痛或是发胀等。

  和急性胃炎一样,胃溃疡严重发作时,也会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即呕血或黑便。

  假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且腹部的肌肉异常紧张,一按就痛,而手放开的瞬间疼痛加剧的话,那么就要警惕是否出现了胃溃疡穿孔而引起了急腹症,必须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胃痛怎么办

  胃痛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分虚实施治。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

  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一)寒邪客胃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药: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常用药:高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二)饮食伤胃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半夏、陈皮、连翘。

  (三)肝气犯胃

  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芍药、川芎、郁金、香附、陈皮、枳壳、佛手、甘草。

  (四)湿热中阻

  症状: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药:清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五)瘀血停胃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常用药: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六)胃阴亏耗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七)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桂枝、生姜、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

  针灸疗法

  1、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痛用补法。

  2、艾灸:中脘,足三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关于中医护理胃痛的方法】相关文章:

治疗胃痛的方法有哪些10-29

了解胃痛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10-29

胃痛的伤感语录10-27

胃痛的症状有什么10-28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10-26

常见的中医养生方法10-28

关于宝宝秋季感冒的护理方法10-29

健康教育中医养生方法10-29

传统中医精心养生方法10-27

夏天护理显卡的方法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