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的功效与作用

时间:2020-09-06 11:10:17 职场健康 我要投稿

百香果的功效与作用

百香果的功效与作用

1:百香果的营养价值

百香果含有非常丰富的氨基酸达17种,多种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丰富的维生素C;此外还含有多种矿质元素如钙、磷、铁等。除此以外百香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辛酸、苹果酸、枸缘酸。

2:百香果美容养颜

百香果中富含维生素C,可以有效净化机体,避免有害物质在体内沉积,进而达到改善皮肤、美化容颜的作用。而胡萝卜素和有效酶成分,可以清除人体自由基,养颜抗衰老。

3:百香果安神

由于百香果中含有苹果、菠萝、芒果、香蕉等100多种水果的香味,其所含的丰富的香酚成分具有安神作用,食用百香果可以防失眠。

4:百香果治疗咽干声嘶

百香果中富含丰富的氨基酸,大量有益氨基酸的摄入有助于受损组织细胞的恢复,并由于其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味道甘酸,生津止渴所以食用百香果可以治疗咽干和声嘶。

5:百香果防治大便秘结

超纤维能够促进排泄,缓解便秘症状,清除黏附滞留在肠道的刺激物质,避免刺激肠道和被人体再吸收,从而减少结肠癌的患病率,超纤维还具有抗肿瘤活性。

6:深度清洁排毒

百香果中富含纤维和胶质成分,可以吸附人体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其酸味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群,抑制有害细菌滋长,具有排毒作用。

7:百香果的食用方法

百香果可以去皮用勺子舀着鲜食,也可以去皮后将果肉放入碗中加凉开水和白糖制作成果汁饮用。白果果的果壳可以用来泡茶或泡酒或烹饪菜肴。

百香果的功效与作用

百香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十七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可溶性固形物15-16%,总酸量3.8~4%,甜酸适中。常食用鸡蛋果及其加工品,对人体有助消化、能化痰、治肾亏、提神醒脑、活血强身、镇静止痛、减压降脂等功效。1.百果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超纤维和蛋白质等上百中对人体非常有益的元素,而且口感跟香味都美到极致,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尤其小孩和孕妇吃了更是非常有助于身体发育和生长。2.百果香中含有的超纤维可以进入人体肠胃里面非常微笑的部位,进行深层次的清理和排毒,但是又不会对肠壁有任何损害的,有改善人体吸收功能、整肠健胃的功效。3.因为百果香入体,可以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使得人体排便正常,不会阻塞肠道,所以对于缓解便秘症状也非常有好处。4.美容养颜,那是必须的,它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可以给人饱腹的感觉,从而让人减少对于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有助于改善人体营养吸收结构,尤其其中含有的Vc,等都有美容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有专家建议,一天吃3个中型百香果是无害的,百香果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强身、降脂降压、滋阴补肾、提神醒酒、消除疲劳、排毒养颜、怀孕可增强免疫力等神气保健作用。

百香果怎么吃

百香果是以汁用为主的水果,成熟果实含汁30%以上。以百香果为原料还可制成果子露、冰淇淋、果酱、果冻、果酒等加工品。选最红的,直接鲜食,将百香果剖开,用调羹挖出瓤包直接食用,籽可食用,富含高级蛋白,高级脂肪;或将百香果,切开,用勺子将果肉舀入杯中,加水,加少许白糖、蜂蜜等调整甜度,搅拌即可得一杯色、香、味俱佳的营养果汁。

1、将百香果洗净。百香果的皮和芒果皮有些类似,黄中带有点绿色,非常光滑,所以用清水稍微冲一下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百香果的皮不能吃,洗一下是为了防止切开的时候,刀口沾上赃物,进而污染果肉。

2、切百香果。将百香果从中间分开成两半。百香果切开之后是完完全全的蛋黄色,名副其实。另外鸡蛋果还有几个很大的核。

3、吃百香果。百香果果肉松软,需要用到勺子。用勺子轻轻将百香果的.果肉挖出来,放到嘴里,细细品味。尽管味道有别于鸡蛋,但是口感和吃煮鸡蛋的蛋黄是几乎一样。此时,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

4、百香果的果肉有一股特殊的香气,中间会夹杂一点涩涩的味道。如果不是很喜欢这种味道,建议不要多吃,尝一下鲜即可。而且百香果的果皮不能吃,所以挖果肉的时候,靠近皮处的果肉不要挖的太深。另外,挨着果核的果肉水分较少,略有干涩,建议不要食用。

什么人不能吃百香果

对百香果过敏的人不能吃。胃不好的人要少吃。原因:

1、对百香果过敏的人吃了会引起严重过敏。

2、由于百香果是天然的镇定剂,具有松弛、镇定神经的效果。可以治疗因神经紧张所引起的头痛、胃痛、尿频、心慌、肌肉痉挛、抽搐、疼痛等病症。胃不好的人吃多了,就相当于吃错药容易药物过敏及药物中毒。


【百香果的功效与作用】相关文章:

玄参的功效与医疗作用08-06

何首乌的功效与医疗作用08-05

鱼腥草的功效与医疗作用08-05

蜂王浆的功效与做法01-23

八角的功效与做法01-23

股票分类与股票的作用详细介绍08-30

苹果的医疗功效09-08

高中生活与哲学意识的作用说课稿09-23

黑米的养生功效10-28

语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与培养的教学反思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