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时间:2020-08-31 20:36:07 音乐 我要投稿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乐评吧。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周末赖在床上,灰蒙蒙的阳光还是不留情面穿透了淡色窗帘,突然想听点巴赫,随手翻出斯塔克的巴赫的大六,这是他晚年录制的一版,醇厚的大提琴伴着春日的阳光。

斯塔克晚年的大六速度较65年的水星(Mercury)来的慢。水星版的录音较晚年版的录音偏冷,也快。当然细节也较丰富,这二版录音我都有。在这里斯塔克的演绎是那种稍暖,犹如君子之交淡似水的意思。整体的演奏旋律起伏不大 有些慢乐章,前奏曲和萨拉班德的整体处理的甚至有些“支离破碎”内在的分句短促,不够连贯。快速的舞曲乐章也没有那种欢快或者很强的律动,不知道是技巧下降还是为了深度研磨挖掘营造出的效果。这个版本不似法系富尼埃和让德隆的 “温文尔雅”,也没有卡萨尔斯的博爱般浓郁的人文精神,总体风格依旧延续60年代版的冷,不过比那版稍暖,第六号组曲D大调晚年版本竟然比水星版多出9分多。这种暖的感觉恐怕是因为速度的处理和慢乐章分句内在的不连贯导致的。

在来说说老罗(Rostropovich)的大六, 这个EMI公司的录音上市之后不久就被评为三星,带不带花忘了。老罗的演绎就和斯塔克处于两个极端,老罗的大六乐句旋律起伏强烈,充盈着冲突的张力和对比,短句气息连贯,处处浸透着斯拉夫民族的热情洋溢,甚至可以听到老罗演奏时候随着乐句急促的呼吸声,有些乐句带有压迫感或者窒息感,随着旋律和节奏心潮律动起伏。有些乐句甚至是比较较劲的,一个浪漫主义风格的巴洛克作品演绎,甚至有这样的评价,说有点像老罗醉酒之后的演绎。比较Bohemian式的演绎。色彩斑斓恣肆…..

斯塔克的大六感觉是演奏家与大提琴在君子般的娓娓交谈,语气平缓,但不缺少长辈的威严。水星版的封面是现存大六版本中本人看着最舒服的一帧

老罗的版本有点像是激情肆意的波细米亚艺术家与大提琴疯狂的鱼水之欢,时而高山 时而低谷 时而缠绵私语 时而黯然神伤。呼吸急促 大汉淋漓….心潮彭湃后气息平顺….

巴赫的'大六不愧是一部经典的大提琴作品,就我看来,斯塔克和老罗占据着二个极端,各有媚惑之处,不能总是君子淡淡,也不能总是情感肆意汪洋。喜欢哪个还是按自己的心情和好恶来选择吧。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这是我古典的入门唱片,虽得之偶然,甚幸也。

“bach其实就在那里,没有过分的情感”,在我看来也许是对此片最好的褒扬。

如果说人生有高潮与低谷,那么低谷犹如在冥河中裸泳,高潮好似在云中漫步。何以鉴别,如认为大无甚为欢乐,此刻应当身处逆境,如认为大无颇为沉重,此刻应意气风发。

在低谷听到大无,当为命不该绝,人生、信仰、爱情、亲情一团乱麻之际,正欲放弃之时,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进而开始转机。

在高潮听到大无,当甚为庆幸,能在繁华之时看清自己。

fournier77版有松香味,似可闻,starker92版如白米,需细细咀嚼才行。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

很少有古典乐是“无伴奏”的,这个吸引我。

听了很多的古典乐都是乐团形式演奏,其实我倒觉得很多乐曲独奏更好。这张碟给力荐,无关演奏者的任何演奏技巧或是其他我无法判断的因素,只因它是无伴奏的,我就觉得它是值得的,任何一种音乐如果是纯粹的表演或许它是单调,但未必不是打动人心的。

很多人都知道大提琴不是一种任何人都喜欢的乐器,它的音色有着岁月的痕迹与睿智,它是需要一种沉淀下来的态度来面对。最好的音乐,不过是在对的时间听到适合自己这个阶段乐曲。

巴赫、大提琴,在我看来,除了阅历,也是需要一种孤独的状态。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乐评]相关文章:

1.音乐